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把作品写在大海里的人

时间:2023/11/9 作者: 海燕 热度: 11826


  

  把作品写在大海里,大海就给了他慷慨的回馈。这大海带长的,真是超出了想象。

海边的那一瞬间,奠定了走向成功的11年

44岁的张明付出身农民,小学文化,18岁离开安徽老家到大连讨生活,在一家渔业企业做了一名渔业工人,负责在海里养裙带菜。

  20多年过去,张明付成了“张教授”。

  张明付当然不是教授,叫他教授,是因为这个只有小学文化的大连海宝渔业有限公司的养殖队长在长达11年的时间里,一直为农业农村部藻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逄少军研究员团队在海藻养殖现场提供各种支撑服务,久而久之,他的藻类学知识不断丰富,堪称民间的藻类养殖专家了。

  逄少军是中国科学院生物遗传资源海藻种质库的责任研究员,国家藻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国际海藻协会议会委员会唯一的中国代表。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团队长期、细致的研究和积累,才有了今天我们自己的裙带菜种质资源库和国家裙带菜良种场。

  2008年10月,在海藻领域做了18年基础研究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逄少军和他的助手单体锋,携带着一个保温箱,里面装着在青岛海藻种质库实验室里培育出的十几个品系杂交裙带菜幼苗,从青岛飞到大连,来到了中国裙带菜出口的龙头企业大连海宝渔业有限公司(原大连太平洋海珍品有限公司),寻求合作,开展裙带菜新品种培育的研发工作。那时作为中国裙带菜产业主产区的辽宁需要定期从海外引进种质资源来改善退化的养殖群体。

  历史定格在了旅顺柏岚子海边的那个瞬间,张明付和逄少军的手握在了一起,双方合作开始,没想到的是,这一做,就是11年。

走出实验室,把作品镶嵌在大海里

逄少军与张明付的第一次见面是在2008年10月,一个是长期从事基础研究的藻类学工作者,一个是在大海里劳作、风里来浪里去的养殖工人,他们分别占据了海藻栽培产业的两个极端。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位于青岛市南海路7号,这是一个名声斐然、有着优秀传承的海洋科研机构。逄少军就是在这里,带着自己的团队成员,在350平方米的海藻种质库里开展各种和海藻相关的基础科学实验。

  在实验室里研发出裙带菜的十几个杂交组合,你可以理解成是培育了十几个“玉米品系”,他们是要寻找一片“土地”来种植这些种子,检测它们的生产性能,比如亩产量、产品质量、是否能够满足出口商品的标准等。

  “之前,我们一直在青岛的胶州湾里开展养殖测试,但结果不理想。”逄少军说的不理想,一方面是因为长势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其次,胶州湾也不是裙带菜主产区,代表不了产业真实的情况。

  “青岛不是裙带菜主产区,我们需要到产地核心去!”这个想法一旦出现,他就付诸行动了,就出现了前面描述的11年前的那一幕。

  

  海带是向水而生的,它们像水中的士兵,很美。

  逄少军团队合作的海宝渔业那时尽管是裙带菜养殖面积最大的单体企业,但合作之初他们没有自己的育苗室,每年裙带菜夹苗时,都需要从别的育苗企业购买种苗,价格时高时低,质量更是不确定。赶上缺苗季节,后期的养殖生产得不到保证,这对于一个海藻养殖企业而言,是致命短板。

  海宝渔业一直十分重视科技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鲍鱼育苗技术方面曾有过与科学家成功合作的范例。

  逄少军团队到来以后,公司养殖人员按照对方的具体要求,划出了一片实验海区,单独做了标记,把十几个杂交裙带菜幼苗“种”到了公司栽培筏区。那时,他们并不知道这些不起眼的幼苗能够给他们带来什么。其实,这是逄少军团队通过独创、先进的裙带菜单倍体克隆杂交技术产生的杂交后代,具有特定的生产潜势,但是否适合旅顺海区,则需要专门测试。

  逄少军的职业生涯一直跟海水打交道,见识过不同的养殖海域。但是到了大连旅顺,他还是被这里的海水震撼了。他酷爱锻炼,工作之余,就到海边游泳。一日,在黄金山沙滩,他一个猛子扎到海底,第一次看到了海底长势喜人的各色海藻。“我们做海藻研究的,就该到这里来工作。这里非常适合大型藻类的生长。”看着这片大海,逄少军兴奋不已。

  

  逄少军看自己培育的裙带菜的表情,像极了看一个孩子。

  旅顺柏岚子海边,那是逄少军跟张明付的第一次接触,他的这些裙带菜品种,交由张明付负责海上管理。每隔一个月左右,他就要按照要求,将不同杂交组合的裙带菜收获上岸,完成各个品种农学性状的测量。就这样,一次一次,他跟随着教授,耳熏目染的感受着科学家是如何一步步的开展裙带菜品种选育工作。

  第二年3月,当这些杂交裙带菜品种,被一棵棵摊开,平铺在沙滩上时,工人们看到了像鲜花盛开一样的巨大藻体,张明付和同事们惊讶了:“我们种了十几年裙带菜,从来没看过裙带菜原来是这样! ”这些杂交裙带菜个头巨大,每棵有七八斤重!是山东海域的两倍以上。

  养殖工人们第一次在沙滩上学会了辨识叶片、梗、孢子叶等裙带菜的不同部分,了解了它们在裙带菜生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张明付,一个普通的养殖工人,陪伴着逄少军团队,就是这样年复一年跟着出海、测量、看菜、讨论的过程中成长为“张教授”的。

  从此,逄少军和他的团队在辽南的这片海里扎了根,他们每年数十次往返在青岛和旅顺之间,海宝人也看到了什么是真正务实、严谨的科学家。逄少军来到旅顺以后,就跟养殖工人们工作在一起,跟工人一起坐着舢板出海,穿上水靴、救生衣,在茫茫大海上劳作,像养殖工人一样,亲手把作品“誊刻”在海面上。

科学的种子一旦落入适宜的土壤,就会长成参天大树

逄少军团队是目前国内唯一进行裙带菜品种研发的团队,是农业农村部藻类产业技术体系裙带菜种质资源收集与育种岗位科学家团队。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找到一块适合大型海藻生长的海域,寻得一个能够最大程度配合、帮助科学家做科研的企业,是他的夙愿。而在辽南、在海宝渔业,这些都成为了现实。2009年,海宝专门建立了裙带菜育苗场。从此,这个育苗场就变成了他们团队的一线实验室。

  他们在青岛完成的各色各样的不同海藻物种、品种的幼苗,得到生产检验以后,会在海宝育苗室育成,然后按照生产要求,释放到养殖海域的固定排筏上,海宝安排专门的团队负责全程跟踪,完成农学性状的测量,对生产性能和未来市场前景进行分析。海宝的海域就是他们团队的试验田,海宝的养殖团队也变成了他们团队成员,从某种意义而言,“逄少军团队已经彻底融入了海宝企业,变成了我们海宝的一分子。”海宝公司副总经理冷晓飞如是说。“他们团队会根据生产需要,不定期来到旅顺,来到育苗室,来到海上,分析出现的问题,亲自测量养殖海藻的各项数据,指导工人高质量地完成实验工作。”

  

  逄少军的的实验设备,就在这水汪汪的育苗池边。

  当养殖工人在海上,站在船头检查裙带菜苗帘,目睹裙带菜幼苗毛茸茸地出现在细绳上的时候,惊喜地给逄少军打电话:“逄老师,出苗了,出苗了。”随着2009年的10月份养殖工人的这声呼叫,海宝也自此告别了不能自主生产裙带菜种苗的历史。

  每年冬季,在裙带菜的生长期里,开船进入旅顺老铁山附近的海面上,远远地望见一排排的筏子上长满了褐色的裙带菜,就像走进一片褐色的田野,与蔚蓝的海水交相呼应,在海浪中高高低低,迎风起伏,蔚为壮观。

  逄少军每次坐船进入这片生产海域,望着这片海,看到波浪起伏的筏区下旺盛生长的裙带菜和海带,就像看到了自己孩子一样喜悦。

  科学家的成就感可能也就在于此吧。在这里,逄少军团队和海宝合作,先后完成了两个国家级裙带菜新品种的育成,早熟的海宝1号和晚熟的海宝2号。这两个品种在菜品产量、质量、生长期、耐高温等特性上,都有独特优势。海宝也逐渐成长为中国最大的裙带菜出口企业,在日本市场占有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为国家出口创汇做出了突出贡献。2018年,因为这些独创的研发工作和对裙带菜产业的贡献,大连海宝渔业有限公司被农业农村部正式认定为唯一的国家级裙带菜良种场以及藻类产业技术体系大连综合试验站依托企业,公司的冷晓飞任站长。几乎是同一个时期,逄少军被正式聘任为农业农村部藻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这是一个优秀科学家团队和优秀企业精诚合作的范例!

  裙带菜新品种的诞生,在满足海宝生产的同时,也足量、稳定地投入到了辽宁和山东这两个裙带菜主产区,使我国裙带菜产业整体有了质的飞跃。我国裙带菜的养殖业也正式结束了从海外引种的历史。

  除了裙带菜以外,幅员辽阔的辽南海域也是我国海带的主产区,这里提供了我国近20%的海带产量。海带是适合低温生长的海藻物种,辽南的海域水深流急,年平均水温低,黄渤海交界线营养盐丰富,正适合海带的生长。

  在进行裙带菜品种选育的同时,逄少军团队也将注意力并行放到了海带上,因为海带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栽培海藻,年产量达到148万吨,其产品广泛、深入地影响到海洋经济产业的诸多方面。

  2013-2014年,在他们团队指导下,海宝人在公司育苗三场小黑石,第一次在简陋的条件下,将海带种苗培育成功。消息传到董事长许淑芬耳朵里,经过现场论证,她果断决定:启动海宝的海带种苗生产事业。2015年,海宝建起了辽宁目前唯一一家海带育苗场,重启了辽宁的海带育苗事业。

  

  陆地上的人是理解不了海上的风浪的。

  海宝海带种苗生产设施的建设,为逄少军团队和海宝一起研发的海带新品种的腾飞提供了巨大的平台。这就不得不提杂交海带E25和B013了。

  特定水域适合栽培特定的海带品种。辽东半岛黄海一侧,水深流急,营养盐丰富,温度低,光照充沛,适合栽培具有生长潜势、个体生物量高的海带品种。当地栽培和加工企业对新品种的诉求是:高产、藻体色泽优异、含水量低(不易碎)、加工出成率高(含水量低)、收割期长、收割期不化皮(不形成孢子囊)、适合不同排次(水深)栽培需求这样的品种。

  杂交海带E25就是在这种特定的地域、特定背景下,被选育出来的。从2008年开始收集并自交稳定其父本的A040,到通过多组合杂交获得的杂交品系的母本B013,再在两者之间展开多组合杂交测试,以及同众多的其他品种进行生产比对,到杂交品种定型,杂交海带E25的培育历时10年之久。

  许多人说:每年5-6月份,装着新鲜收获到的杂交海带E25的大卡车跑在旅顺的大街上,像一道黑褐色的风景!一个做收割腌渍海带产品生意的人,专程跟踪着收获卡车,一直跟到海带加工厂,想弄清楚这些海带来自何方。

  不同于裙带菜,海带在我国沿海有众多的产区,“独特的海域需要独特的品种”这个品种培育理念,已经根植在逄少军和海宝育种团队的头脑中。未来的海带产业将会实现“私人定制”服务。而B013就是在这种理念下,针对山东长岛等地的干晒生产模式设计培育出来的,其特点是:1、含水量低,易晒干,出成率高;2、色泽好,一级品率高,经济价值大;3、养殖过程不形成孢子囊,收获时间长。深受养殖户喜爱。

  这每一个品种的背后,都有他们的一段精彩故事!

逄少军的科学情怀

一个科学家,脖子上挂一条白毛巾,面庞黝黑,混在养殖工人中,一起在海面上作业,你无法将他从工人中区分出来。

  逄少军团队每年要到旅顺几十次,从青岛45分钟飞到大连,叫一辆出租车就直接到旅顺老铁山下的海边了,养殖工人已经在海边的船上等候他们了。有时候,实验需要,他们还当天往返于青岛和旅顺之间,就是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科学家眼里的栽培测试品种与养殖工人的固有观念是有冲突的。他们需要完整地了解所有测试品系的生长表现。那些长得不好的,恰恰可能是需要重视的个体。起初,工人看到长得不好的菜就扔掉。逄少军会耐心地跟工人解释为什么需要保留这些个体。久而久之,海宝的养殖工人都知道,逄老师的海藻品系一个也不能少,每一棵都要认真对待,认真测量数据。

  他在海上检查海带、裙带菜的时候,认真的样子就像父亲看自己的亲生孩子,非常专注。

  他几乎把自己所有精力都倾注在这些凝聚着他们团队投入的“孩子”身上。他极少有时间陪家人出去旅行,因为一年四季,海上的各种实验没有间断的时候。有一年夏天,孩子放假了,他和孩子爬泰山,在山顶上,他接到助手单体锋的电话,说裙带菜配子体度夏出现问题。他随即中断了旅行,赶赴育苗室,解决了问题。

  做育种工作,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获得一个品种的稳定遗传,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培育,需要投入时间。等待着看到一个具有稳定遗传结果的诞生。其中不允许任何环节出现问题。

  高洪涛是海宝鲍鱼育苗场的场长,作为技术人员,他从逄少军那里学到了很多。他说,逄教授说过的很多话都让他有醍醐灌顶之感。那是一个科学工作者该有的思维方式和基因。逄教授对高洪涛说:“你要做什么,你就要把自己变成什么。你要做鲍鱼苗,你就要先把自己变成鲍鱼,体会鲍鱼的感受。这样,你才会真正育出好的鲍鱼苗。”

  养一个孩子的艰辛是每个做过父母的人都会有的体会,而逄少军的孩子在大海里,有千千万万,他就是这么操着千千万万个孩子的心,才得到这样的成就。

  

  逄少军(左四)、海宝人与海带在一起,满脸的成就感。

  他说,这些年和海宝开展产业技术研发合作,深刻体会到科学家在解决产业技术问题上有很大的施展空间,这对于实现一个从事应用科学发展的科研工作者而言,其意义不言自喻。同时,如果没有像海宝公司这样的大型龙头企业多年风雨无阻地提供巨大的产业平台,中国藻类事业也不可能有这么好的发展。我国海藻栽培产业已经连续数十年雄踞世界首位。

  他说,既然选择了产业化之路,就要有在大海里吃苦的准备,要与企业合作,就必须保持一颗真诚的心,能为企业解决困难。

  有一次,国家农业农村部的专家来海宝做新品种认定,公司的副总经理韩建升开玩笑说:“放心吧,如果逄教授没做出成就,这个门他都进不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裙带菜海宝1号、海宝2号、杂交海带E25、杂交海带B013、海带205等新品种不断诞生和投入产业使用,海藻栽培产业将不断步入新的发展时期。

  逄少军带领的科学家团队与大连海宝渔业有限公司一起,正在创造着海藻栽培良种产业化的辉煌,未来属于这样的优秀科学家和企业团队。

  辽南万顷大海是逄少军团队的露天实验室,是他们撰写论文的地方,这位中国海藻栽培领域的领头人,会不断努力,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