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凝神遥望那片北方的大地,心中就会有一种辽阔和苍茫,缓缓铺展开生动的画卷。小兴安岭逶迤的余脉,通肯河低沉的歌唱,在平原与丘陵共振的交响中,这里经历多次世事变迁和朝代更迭,物换星移,来来去去中,也有不变的风土人情,不变的淳朴民风,不变的寒冬暴雪,万物吟诵着四季的轮回和希望。
作为诗人的宋心海正是出生在这样的北方大地。贫瘠的土地和永不消逝的河流养育了他和他的亲人,也养育了一代代人心中的梦想。在变与不变中,历史的时针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刻画了生命的痕迹,风霜雨雪沉淀成内心的温度,也锻造了他们心灵干净的质地。当我们穿越岁月的藩篱,跨过不同的纬度试图走进这片土地时,却发现并没有捷径。对一片土地的认识,看来还要从人心开始,对人心的认识,其实应该从文字开始。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一把钥匙,或者说找到了通往他心灵深处的秘密的通途,那就是诗歌。所以,当诗人宋心海在他的诗歌里,也在不断消逝的时间中挖掘灵魂深处的记忆,为我们呈现那片寒地黑土上枯树上的星空,断流的小河,石头上的寒霜,亲人跋涉的脚步……尽管苍凉,悲怆,但是却有一股沉郁的力量。在疼痛和悲悯中,他以血为磨,把寒流和暴雪,把人间生死,把那片土地上卑微的事物赋予最炽热的情感和温度,又以诗歌的方式送还给此在。这个过程,是宋心海作为诗人不断回到乡土的过程,也是他的灵魂不断升华的历程。
精神的还乡与灵魂的出走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悖论。但是没有真正的回视,就不能正视疼痛,就不能挣脱时间的束缚,而无法前行。曾经,我不能理解宋心海一字一句地在诗歌中打磨早年的故乡,我希望他更多关注现实,写出人在当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直到己亥年的这个春节,他在一条信息里跟我说:想大哥,哭了。但是却不能当父母的面哭。那一刻,我除了心疼朋友,也突然间领悟,他在诗歌中写就的时光深处的故乡和亲人,其实也都是活在当下的,活在他心里的。以抒写过去来对抗现实所不能碰触的,以撕开伤口的形式来唤醒当下的自我。
我无法从火焰中辨认他的样子
也无法焐热冰冷的石碑上
滚烫的名字
在此后漫长的余生
我都盯紧他的这一小堆骨灰
怕一阵突然的风
把他吹散
——《在火化间目送大哥化作一团火焰》
读这首让人有锥心之痛的小诗,体会他思念因疾病英年早逝的大哥那寸断的肝肠,使我们,也使读者更加懂得,他所说的此后的余生,盯紧的一小堆怕被风吹散的骨灰,其实是他在撕心裂肺的同时,凝视自己的过程,守住作为乡村少年初心的一种铮铮的誓言。宋心海多次说起他早逝的大哥,每次都是泪眼婆娑,他曾经有一首诗《大哥的苹果》也是他在此世回溯过往,从记忆中守护大哥的坚韧和高贵,并反观自己,鞭策自我的精神历程。
在《心病》的最后一节,作者写到:
恐惧一层层加深
变成梦魇,大哥的身影
闪烁其中
我没有办法
解开缠绕她的绳索
我也找不到好的医生和良药
治疗她的心病
这首诗写的是母亲对大哥的思念,是她永远无法医治的心病。面对死亡的无奈,面对母亲的苦痛,作为诗人他只能以诗言说,以诗面对。在面对生死时,诗人可能会比世人更加达观,更加豁达。但是,结痂的伤口一次次被记忆撕开,却只能以诗为药,在此岸凝望彼岸,因为筋骨剧痛而不得不站得更直。
大哥走后
爸爸妈妈彻底老了
他们不敢当着我们的面流眼泪
我也必须忍着,必须把泪珠
一颗颗咽下
——这些悲伤的子弹
足以能把我们贫寒的家
再次击穿
我们必须在身体里安放一个和平的弹夹
让呼啸的风声
憋回去
——《在身体里安放一个和平的弹夹》
这首诗是这组诗中最具隐忍力的一首,诗人用最平实的语言,却表达了最深刻的人间情感。隐忍与克制,疼痛和撞击,那憋回去的风声,那咬在牙齿间的子弹,正是他以一个儿子的身份呵护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双亲的一种冷静的方式。但是他又回到诗歌中,让思念的子弹一遍遍射穿自己,却不发出任何声音。这种表达,是一个优秀的诗人最具功力的充分展现。
一首诗在宋心海的心里,总是被赋予超越他作为写作者的生命意义,写诗被作为一种向死而生的练习,除了对语言的打磨外,还有对真实的现实的探拓和挖掘,是诗人对自己的再认识。诗歌本身就是通过词语寻找灵魂的过程。宋心海的可贵之处正在于此。他的作品,他的每一首诗,焦点都极其密实,而每一个词都有其独特的声音。
在《白发如铁》这首诗里,这种词语的声音与色彩更加明确:
妈妈白发生得早
一边生一边掉
有些是我们拔下的
它们,越来越尖锐
一根根,穿透我们的指间
扎到肋骨上
我越来越疼
眼角淌出铁锈
这首诗极其简单、朴素的词语,被诗人通过母亲的白发和眼角流淌的铁锈赋予了强大的精神力量。那插到肋骨上的母亲的白发,那拔掉白发时发出的锐利的声音,在骨头与血液之间涌出的轰响都是可见的、可触摸的。诗人恰到好处地赋予了词语以生命和色彩。作为诗人的宋心海有着与众不同的心性,敏感又知性,朴素又善良,但是也有原则,有担当。在刚柔之间,他找到了最好的平衡点,而这些也成为他的诗歌的一个特点,刚柔并济,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样,说着最淳朴的方言,迈着最坚毅的脚步,从不曾退缩,也从不曾走错方向。在另一首写给妻儿和母亲的诗是这样写的:
在今天,明天,不死的时间深处
他们是我
——一个刚刚重生的人
最柔软的部分
——《梦醒时分》
在这里诗人认识到了时间的一种本质:不死的,也或是循环的。诗人在某一个清晨,拉开窗帘,看见阳光和远方的原野,终于颖悟到自己无时无刻不存在的一种再生和重生,而在这新生中,亲人则是生命的一部分。那么作为诗写者,对时间、死亡和自然的认识是灵魂的基础课。宋心海作为诗人,在作品中完成了对以上事物的思考和颖悟,并深刻地认识到了本质,实现了通过词语与它们对话的能力。在另一首题为《大地上的方言》的诗歌中,他则以另一种方式呈现了母性、土地和心灵的相融相生的关系,进而展现了土地与母性的精神力量。
妈妈攥紧拳头
十条小溪
就流回她的手掌心
大清河的声音
一阵紧似一阵
那是王太玉屯大地上的方言
从来没有断流
——《大地上的方言》
溪流也是母亲汩汩流淌的血液,大清河的声音就是血液奔涌的鸣响,更是一代代北方人以永不断流的方言,用生命和呼吸在大地上镌刻的精神坐标和心灵丰碑。
近年,我与诗人宋心海常常促膝谈心,也经常漫步在寒地黑土深处,听大地上的清风吹响草木,也听呼兰河流过平原时与黑土撞击时发出的沉郁的声响。我听他说起过去乡村生活的贫寒,说起从村庄到县城郊区的流离和彷徨,说起壮年离世的大哥,说起父母当年的饥饿,说起坎坷的寻梦的历程……这一切都被他以诗歌的方式诉诸纸上。作为挚友,我深刻地理解他以打铁的方式敲出来的一个个词语,一行行句子所具有的心灵爆发力和独特的风骨。此刻,我们读到的这组诗正是生发于苍茫的北方大地,升华于善良又坚韧的内心,生长于四季轮转和日升月落间词语的锻造声与回响中。宋心海对词语准确的认识和寻找,精确的呈现,密实的焦点,都使他成为和词,和大地,和自然最亲近的诗人之一。在另一个方面,他更像一个乡村的打铁人,以全部的精神和体力,在大地上再一次锻打并激活心灵深处那些永远不会消逝的乡村记忆。一草一木、一石一鸟、一村一物和在风雪苍茫中奋力前行的亲人们,这些都是他深爱着的山河故人。他的那些诗行也更像打铁人敲打出的一粒粒永不褪色的种子,在对抗了严寒,在冲出冰雪的重压后,与风对话,与自然对话,与亲人对话时发出的骨头弹奏青铜的跫音,这声音就像北方大地上的那些坚韧的灵魂发出的善良的歌唱,绵绵不绝,又生生不息……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