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对于别人来说,这就是简简单单的五个阿拉伯数字,然而,这五个简简单单的阿拉伯数字,却被一个女人赋予了特殊的含义,甚至成了她的人生哲学。这个女人,名叫张俊凤。
其实张俊凤,长得并没有她的名字那样漂亮,个头不高,眼睛不大,脸上还隐隐约约地有一些麻点儿。她就是中国北方,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人。
这个普通的女人,从遥远的1935年3月6日,从伪满安东省宽甸县双山子区人石屯一路走来,走过凄凉苦楚的童年,走过孤苦伶仃的少年,走过怀揣梦想的青年,走过艰难困苦磨难的中年,走过儿孙满堂的老年,经历了八十二个春春秋秋的风雨阳光,于2017年11月12日7点50分,走到了她人生的终点。
说她童年时代凄凉苦楚,是说她出生时,日子过得艰难没有东西吃,她母亲因缺乏营养没有奶水,她是喝着高粱和苞米糊糊长大的。五岁时,她的母亲因饥饿和疾病离她而去。刚刚懂事儿的她,又眼睁睁地看着父亲,被日本鬼子抓到宽甸拉古哨水丰电站做劳工。祸不单行,九岁时,与她相依为命的爷爷,也撒手人寰。她像一个无依无靠的小草,在人生凄风苦雨中痛苦挣扎。
说她少年时代孤苦伶仃,是说她九岁以后,就成为了一个实际上的孤儿。今天在这个叔叔家吃一口饭,明天在那个大爷家住一宿,过着流浪儿一样的生活。记得她经常说的一件刻骨铭心的事:她寄住在一位叔辈大爷家,有一次过年,大娘给自己所有的孩子,都盛了一小碗大黄米干饭,而唯独没有她的份,她像一个被遗弃了的小猫小狗,躲在一个角落里偷偷地哭泣。这件事儿,被大爷发现后,狠狠地教训了大娘一顿,并亲自从每个孩子的碗里拨出一筷子,凑成一小碗给了她。她捧着碗,和着泪,一口一口慢慢地吃着,吃着。可以想象,当时她那颗幼小的心灵,是如何凄凉和悲怆,像一个被命运丢弃的孩子,在一个个黑黑的长夜里,1—2—3—4—5地数着天上的星星凄苦度日。后来,她时常跟自己的儿女讲,妈就是家,有妈就是有家,没有妈就没有家啊!就是到了老年,每每提起这件事儿,她的目光里,依然久久地闪烁着凄凉和悲怆。
说她青年时代怀揣梦想,是说那个时候,虽然日子过得困苦,但新中国已经成立,阳光开始普照大地,她也已为人妻,已为人母,心中对自己未来美好的生活,有着无限的憧憬与渴望。尽管自己的丈夫远离自己、远离家乡在外工作,她却用娇小而坚强的身子,独自撑起整个家的一片天空。她用一点一滴的母爱、孝心和汗水,滋养着膝下一个又一个儿女,赡养着孩子们年迈的太爷。在家里,她起早贪黑洗衣做饭,喂猪喂鸡,伺候孩子老人;在外面,她和男劳力一样,春天种地,夏天锄草,秋天收割,冬天打柴。又因她家是非农业人口,得翻越高高险峻的大背岭,走将近四十里地去灌水公社粮库领粮。每次领粮,她都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背疼,将七十多斤的苞米扛回家中。试想,一个身高只有一米五六的弱小女子,是什么精神动力,让她内心那么强大,每个月都坚持翻山越岭,走那么远的路,扛那么重的粮食回家?她常说,日子会好起来的,会好起来的。那一定是她看见了孩子们,在自己的辛劳中渐渐长大,看见了美好的日子已经向她走来,并且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说她中年时代艰难困苦,饱受磨难,是说她1964年,从房前屋后都可以种菜种粮的农村,搬到处处都得花钱的丹东市内后,日子过得极其艰难。租房得花钱,喝水得花钱,点灯得花钱,一日三餐、烧火做饭、烧炕取暖都得花钱。她却没有工作,仅靠丈夫四十二块二毛四的微薄的工资,养活八口之家。为了节省开支,她想尽了一切办法,人家都买黄泥和煤烧,她却自己拿着铁锹,挑着土篮,去离家很远很远的地方挖黄泥,去附近的工厂捡煤核,去菜市场捡菜叶和臭鱼烂虾。买粮时,把粮证上贵几分钱的细粮换给邻居,自家买粗粮。她自己不记得了,儿女们也不记得了,为了让孩子们衣能遮体,不受风寒,她在灯下为他们做衣服,为他们缝缝补补,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为了孩子,为了生活,她不得不去寻找工作。经过多方努力,她在铁路丹东染线厂,找到了一个临时工作。尽管这个工作三班四倒,成天在阴暗潮湿的水槽边,干又脏又累的活儿,但她还是满心欢喜。她觉得自己脏点儿累点儿没关系,不管怎么说,自己终于有了一份工作,终于可以给家里增添新的收入了。所以她干起活来从不偷懒,任劳任怨。尽管有时累得腰酸背疼有气无力,但她的内心是喜悦的,脸上也始终挂着笑容。可她内心的喜悦和脸上的笑容没过多久,就被一个事故击得粉碎。她在工作中,被一个捞染线的大铁耙子,重重地打在她的后背上,当时就将她击倒在地,击倒的,还有她许许多多的希望。她卧床在家,养了一段时间的病,身体还没好利索,她又去一家小饭店打工。因收入太少,她又去丹东物资局仓库干活。物资局仓库的活儿,都是体力活,每天搬运装卸的东西,都是很沉重的钢筋、钢管、铁板、铁块和水泥等。她干了一段时间重体力活后,终因体力不支,又累病回家。她干的最后一个工作是“五七工”。“五七工”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具有城镇常住户口,从事生产自救或企业辅助性岗位工作,而未参加过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人员。这些人员多数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初响应毛主席“五七”指示,走出家门参加生产劳动,进入企业不同岗位的城镇职工家属,因此统称为“五七工”。她的主要工作,就是负责丹东市振八街道路,以及附近居民楼卫生垃圾的清扫和清运。那个时候,丹东市振八街临街刚刚竣工不久四五栋新楼房,家家户户几乎都在砸墙装修。一些碎砖石瓦块堆积成山,她每天都得起早贪黑,将这些垃圾运到很远的垃圾站。这对于瘦小体弱的她来讲,其劳累的程度是多么难以想象啊!然而,她硬是坚持了下来。
不管生活如何地艰难,那时候的她,都能想尽一切办法去应对,去解决。然而,另一种精神折磨,却让中年的她,身心备受煎熬磨难。她的丈夫,那个时候或因生活的压力太大,脾气暴躁异常,几乎每天下班回家都阴沉着脸,稍有不满意,就咆哮呵斥,甚至拳打脚踢。她的脸上、身上,经常青一块紫一块。有一次,为了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她的丈夫,拽着她的大长辫子,从屋里打到屋外。还有一次,她丈夫竟将一马勺滚烫的开水,一脚踢翻,全部洒在她的脚上,她的脚立即被烫得起满了水泡,她疼得撕心裂肺,却没叫唤一声。那段日子里,她每时每刻,眼睛里都装满了恐怖和绝望。
说她老年时代儿孙满堂,是说她到了晚年,幸福,终于姗姗而来,敲开了她人生的大门。她早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生活再也不像过去那么艰难了。她呕心沥血养育的两个儿子和四个女儿,也都相继成了家,立了业。她有了孙女孙子,有了外孙女外孙子,又有了重外孙女。特别是她的老伴儿,此时已经退休在家,暴躁的脾气,早已经被这岁月磨得温和慈祥。对曾经伤害过她的那些家暴行径深感内疚,并怀着忏悔的心情,精心地呵护着照顾着体弱多病的她,使她的晚年,终于感受到了来自丈夫内心真正的温暖,她开心地笑了。让她更开心地笑了的,还有二〇一二年,她作为有城镇常住户口、干过工作,却未参加过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五七工”,终于享受到了养老保险。这件事儿,对于她来说,是件比天还大的事情。从此,她压抑多年的自卑心理没有了,在外人面前,在亲人面前,在孩子老伴儿面前,她挺直了腰杆。她含着眼泪激动地说:我有钱了,我自己有钱了,我不靠老伴养活,也不再连累儿女们了。她热爱生活热爱人生,开始理直气壮地染发,穿漂亮的衣服,和儿女们打牌,和老伴照穿婚纱的金婚照。她的脸上,每天都充满了阳光。
儿女们知道她喜欢吃麻花,就经常给她买麻花吃。只是她再也咬不动麻花了,只好用水泡着给她吃。她大儿子是一个诗人,为此事儿,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吃麻花》“吃麻花/其实吃的是香甜的声音//母亲最爱吃麻花/可是在她牙口最好的时候/只能看着那声音在别人的嘴里/清脆着/如今/母亲随时都能吃到麻花了/只是她原本坚硬的牙齿/已经完全脱落了/脱落于去啃那些/硬得比石头还硬的/日子/母亲现在所吃的麻花/是用开水浸泡过的/很软/很软/母亲吃的还是麻花吗”这首诗,有着很深的人生况味,她姗姗来迟的幸福生活,虽然很温暖,却让每个读过这首诗的人们,内心有了许多的酸楚和感叹。
这个女人很普通,但她却又是一个伟大的女人。说她是一个伟大的女人,并非说她像花木兰、秋瑾、刘胡兰、江姐等历史著名女人那样,曾有撼人心魄,惊天动地的人生经历,也并非说她如居里夫人、古道尔、吴健雄、屠呦呦等著名的女科学家那样,曾为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而她的伟大,恰恰源于她的普通。
她没上过学,只认识自己的名字张俊凤这三个字。然而,她却识数。说她识数,并非说她懂得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河图洛书、太玄甲子、易经八卦等这些数理知识的数。她所识的数,就是简简单单的12345。但她却无师自通,能将这简简单单的12345,准确而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之中。不论做人做事儿,还是接人待物,她都能通过12345这些简单的数字,去领会人生的真谛,在遇到任何问题和艰难险阻时,都能用它寻找到解决的办法,寻找到生活和人生的正确方向。
她没读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先祖圣贤的至理名言,但她却用简简单单的12345,践行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她常说,“一个人,一生都不能做一件坏事儿,做了,就可能做第二件、第三件,积少成多,这个人就会变成一个坏人;一个人,一生都要多做好事儿,做了一件,就能做第二件,第三件,做多了,这个人就一定会是一个好人。”“每个人,都要尊重自己和别人的老人,都要爱护自己和别人的孩子。因为人活一辈子,都是有源头的。老人就是每个人的源头,就像12345的1一样,没有这个1,就没有后面的2345。而所有的孩子就是2345,就是一辈又一辈的血脉香火的接续。尊敬老人和爱护孩子一样,都是做人的本分。”“人活一辈子,没有近便道,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走出了1步,才能走出第2步,才能走出第3、第4、第5步。”
可以说,12345就是她漫漫长夜里的指路明灯,就是她生命力量的主要源泉,就是她简单而又不简单的人生哲学。
想当年,她每次扛着沉重的粮食,面对近四十里遥远的路程,翻山越岭一步一步往家走的时候;想当年,她在丹东铁路染线厂,日复一日干又脏又累活儿的时候;想当年,她带病在丹东物质局仓库,搬运装卸那些很沉重的钢筋、钢管、铁板、铁块和水泥的时候;想当年,她以娇小体弱的身体,将丹东市振八街居民楼那堆积如山的建筑垃圾,一车一车送往很远的垃圾站的时候,内心是不是一直都在数着12345这些数字?是不是在用12345这些数字,不断地给自己以毅力和力量,去努力地坚持着的?她的这种努力和坚持,虽然没有阿尔伯特·哈伯德所写的《把信送给加西亚》主人公罗文那样的惊险和传奇,但她的这种坚毅精神,与罗文相比,却毫无逊色。
在晚年患病期间,她每次起床坐起用力,每次从沙发上站起用力,她都喊着12345。在她住院昏迷打吊瓶的时候,每隔一小会儿,她就喊12345,直到她弥留之际,说出最后的一句话,还是12345。
12345是她给自己的儿女,给这个世界最后的遗言。
对于她而言,这12345,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阿拉伯数字,而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和精神。
她的这种思想和精神,给她的儿女和人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就像绵长悠远润物无声的春雨,滋润哺育着她的儿女,并启迪着人们,做事儿要有恒心和毅力,做人心中要有大爱。她的这种思想和精神,就是简单而深刻的人生道理。
这位普通而又伟大的女人不是别人,她就是我的母亲。她虽然离开了我们,永久地离开了,但她那12345的声音,却永久地刻在我们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