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羊(外一首)
白庆国那些小羊
已经四个月了
它们学会了吃草
它们热爱世界
热爱看似平静的生活
在时光里跳跃
冲着人们热情地呼叫
它们不知道的很多
跌倒了迅速爬起来
我看着它们
仿佛我的童年
玉米熟了
像孕妇腆着肚子虽然姿势有点难看
但谁也不笑话谁
这就是玉米的真实姿态
庄稼的孕育
就像母亲怀着我们的样子
秋天因此而小心
白庆国,农民,生来爱诗,写诗。中国作协会员,有诗在国内刊物发表,并入选几个年选版本。有作品获郭沫若诗歌奖、河北文艺振兴奖、春泥诗歌奖。诗集《微甜》入选中国好诗第三季。
十月,或者荒野(外一首)
阿 蘅鸟的唇喙紧闭
崖边酸枣树和一个摘酸枣的女人,夕光
制造了海市蜃楼的虚幻之境
萨比娜站在木椅子上,石榴
在她头顶上
她揪住一根石榴枝,突然
天使一样飞起来,又坠入托马斯的怀抱
瞬间的恍惚、转换让人轻信
失去的爱可以返回
暮色如章鱼逃逸喷出的烟幕
越积越浓
摇落的车窗里他朝我打手势,大声喊叫
在广胜寺
琉璃塔雕工精细仿佛一个人的内心金线菊的香犹如藏不住的秘密不断溢出
大雄宝殿门前两棵千年侧柏
——相互掣肘的左脚和右脚,体内隐藏的
和外露于人世的我
反方向的作用力,不可妥协的敌对方
亲爱的巴列霍
我又替你活过了矛盾晦暗的一天
在广胜寺我没有朝拜任何一位菩萨
多说一句荒诞无用之语
阿蘅,曾用笔名铃兰、铃兰花开,山西临汾市人。山西省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诗刊》《诗歌月刊》《中国诗歌》《都市》《鹿鸣》等。
黄 昏
万有文黄昏没有灯
只有黑漆漆的一道黑影
但山形轮廓足够清楚
像一幅国画,漆黑地涂过去
就把所有的黑夜都集中在一起
然后,那黑逐渐扩散
山形背后的灯盏熄灭,山形模糊
一盏昏黄的灯盏却安稳地落进村庄
漫天的黑,便随着一声鸹叫
蹲上了这光秃秃的树杈
万有文,甘肃高台县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协会员,笔名阿文、万禹等,《高台文艺》杂志执行主编。作品散见于 《诗刊》《诗歌月刊》《飞天》《延河》《星星》《四川文学》《芒种》等报刊。出版诗集《故地》。
小店铺的女人
张 喆从她的店门望出去,是看不到孩子的
不远处的人行道上,几个孩子在玩游戏
她们用粉笔在地上画出格子,一格一格的
或者说,一扇一扇的
她们一个接一个地跳,在自己的世界
她们一边玩,一边喊:小珍,小珍
她们中间,有一个叫小珍的女孩
从她的店门望出去,只能看到
街道。行人。看不到孩子
但是她能听见孩子清脆的叫声
“小珍,小珍”的叫声,她就安下心来
自己搬货,上货,擦拭崭新的幸福
张喆,本名张艳丽,作品见于《人民文学·增刊》《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南方工报》《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打工文学》《南飞燕》等报刊。
月 光
黄挺松月光爬着,爬起来了
我看见她,爬到了窗台和床帏上
你安安静静睡吧
那些沙石,由它们归入自己的身体
归入那流水,不断的洗印里
月光爬着,爬起来了
我看见她,爬到了村庄和坟地上
你安安静静睡吧
那些屋顶和坟头的草株,让它们
归入自身的青黄,归入时间
那序序的轮转,和依依的齿痕里
黄挺松,70后,曾用笔名黄沙漫步,安徽怀宁人,居江苏昆山。诗作见于《诗刊》《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安徽文学》《作品》《延河》《草堂》等诸多刊物,获奖若干。
回乡偶书
王长江三月,被水洗过的阳光多么干净
铺在大地上,柔和的雪白
像极女人的身子
万物都在争相占有
大江以西的,大片稻田
一些弯曲的身体
蠕动在阳光里:多么鲜明
他们也做着
不负春光的事
王长江,70后,园林管理职工。有作品散见于《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绿风》《中国诗歌》《延河》等刊。多次在《诗探索》《诗选刊》等刊主办的诗歌大赛中获奖。江西省第六届青年作家改稿班学员。
搬 运
张 岚无人的时候,我又开始我重复的劳作
——向万物致敬,再一一搬运到
洁白的纸上。乐此不疲
以此,作为蜷缩角落的我
存在的合理性
搬运河流,搬运大山
搬运远去的良辰和荒芜
搬运挥手相见又挥手道别的人
搬运明天的太阳
无人的时候
我又开始我的劳作了
直到有一天,我将我的一生
也搬运了过来
张岚,1991年生于江西安福。从事语文教学。作品偶见于报刊或网络平台。江西省第六届青年作家改稿班学员。
青衣江
刘文杰在青衣江,没有遇见青衣女子
坐在江边,像那些
石壁上面色从容的佛祖一样,不问世事
只看落花流水。多好
一切都是假设,和青衣江的
水一样。夕阳再怎么无限好,纵是万千佛祖
也无法挽留它
向东而去
刘文杰,1988年生于甘肃甘谷,现居重庆。偶有作品见于《星星》《诗选刊》《飞天》等刊。
母亲以为
刘 华她以为我还是孩子
走几步就会回头寻找她还在不在
对栗子保留着童年胃口
她不顾佝偻的身躯
拖着腰椎间盘突出的腰,风湿的膝盖
一个人就往山上去
她已没有东西馈赠城市归来的孩子
岁月掏空了她
或者,她为一个孩子的前途
将青春变现成一个老妇人
她内心欢愉,当她颤巍巍地爬上
一棵结满栗子的树
她也没有发现脚下空空如也
她的心就在那颗长满刺的栗子球上
她的心就悬在空中
刘华,1989年生。江西省第六届青年作家改稿班学员。有作品见于《星火》《农村青年》《作品》《人民法院报》等报刊。
寄 信
罗 颖在邮局的绿皮车抵达以前
穿过蝉鸣去投信
铁道口那棵泡桐努劲撑着冠
洒水车经行而过
树下还是那个黝黑的修车男人
这个吞下亿万吨呼啸声的男人
被写进信里寄给你
还寄一些经文
和这个不是等信的年代里
跑调的歌声
我没有忘记盖上邮戳
你能收到的还有这块大地
被磨损的颤动与记念——
你曾蜷在阁楼听一列火车呜鸣
像囚禁于夜色的鸽子每一层声潮推至
自由剧烈如疼痛
那个种下纽扣和石子的年纪
必定也在你的梦里翻涌
一切都停止生长
除了我和你手里的信
罗颖,笔名彼婴,1995年生,江西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曾在《广西文学》发表小说。江西省第六届青年作家改稿班学员。
两个人的村庄
程茸荣在枫叶村
在田埂上
我看见过两个老人
在清晨的雾霭里
相遇
他们没有说话
一个老人接过
另一个老人递出的烟
点燃
他们还是没有说话
落在远处的桑田
像两粒
热气腾腾的雾
程茸荣,1987年出生于江西玉山。广东省青年产业作协会员。作品多次获省市各级奖励。
卖栀子花的女人
盛丽春沿迎宾大道,她轻盈走来
挎着满满竹篮的清香
“栀子花,栀子花嘞”
恍若在低唤邻家的小女儿
风安静地抬起晨光
一路递给她碎金的光亮
她扶了扶花白的鬓角
一朵斜插的栀子花
我识得那清朗的眼神和动作
此刻,她就是我面容恬静的母亲
——亲亲唤着我的乳名
把馨香的人间轻轻搂在怀里
盛丽春,江西余干人,业余写作。
锄 头
刘新龙那把躲藏在门后的锄头
一直扛在你的肩上
父亲,那把锄头
是不是有点重
你的肩膀是不是有点痛
要不然,你怎么总是要我
早早地回家
当我扛起那把寂寞的锄头
想种点粟子、花生
与渐渐老去的你共饮
谁知道,力道太重
第一次锄头下去
——原谅我啊,父亲
锄头落处
竟然是你的墓地
刘新龙,江西莲花人,《星火》莲花驿驿长,江西省作协会员。
小村记
张春玲不砌院墙,不扎篱笆
一座桥,连两岸人家
隔岸,养几只跟脚狗
沿河,放七八只扁嘴鸭
几个留守婆姨,三四两针线
串了张家,又串李家
有时,清晨开门
不知是谁放一把时蔬
或一个南瓜……
张春玲,笔名青河,江苏沭阳人,现居广东乐昌。系广东省五月诗社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出版诗集《逆流的河》。
蝴 蝶
李 刚一只蝴蝶
与夕阳一道
迷路了
误闯入我的房间
时光漫过窗玻璃
尖锐而沉静
我顺手把窗户带上
它飞在帘子上巍然不动
日子在夕阳下闲散下来
像父亲三年前拱手让出的秋天
一只蝴蝶,它内心一定有个远方
是从千里之外赶来吗?
穿越了几处丛林、顶撞过几堵风沙
一路坎坷跋涉
就像父亲在那年秋天
走了很远很远的路
他的灵魂就一定想找个
最熟悉的地方靠一会儿
没有别的意思
今晚我只想留着这只蝴蝶
歇歇脚
李刚,80后,乡村教师。在《江西日报》《星星诗刊》《诗潮》《百花园》等报刊发表过小小说和诗歌一百多篇(首)。
电话那头的母亲
卢时雨电话那头的母亲说她正在摘豆角
上次打电话给她,她在种玉米
再上次,她喘着气说
她在把去年腊月砍的柴担回家
担不起,就多担了几回
母亲养一只猫、十几只鸡鸭
她一个人吃饭随便
煮一餐,吃一餐剩的
心情不好时就不吃
有时难过,一个人流泪
但她在电话里总是和我有说有笑
卢时雨,江西省作协会员。有作品散见于《创作评谭》《文学与人生》《绿风》《黄金时代》《江西日报》等报刊。诗歌入选《在路上:东莞青年诗人诗选》《右岸诗歌:新诗十五家》《读出的禅意:2016年度禅意诗年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