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杜诗“法华三车喻”钱笺辨议

时间:2023/11/9 作者: 杜甫研究学刊 热度: 10437
王帅 王红蕾

一、旧注与新笺:《酬高使君相赠》“三车喻”的不同解读

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

  但是,钱谦益在《钱注杜诗》中却认为这样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他引用《宋高僧传》中《窥基传》进行了“新笺”:

二、句句相应:赠答诗的特殊属性与阐释背景

答诗则是与其赠诗意义对称的。具体表述了自己在寺院中的物质贫乏与精神困顿,先说自己虽然已经住进了佛寺,但却是空房客居,生活冷清寂寞。首先,物质生活并不富裕,所有的日常生活都由故人、邻居供给,暗示自己在寺院生活的孤寂与清苦。紧接着以疑问句响应高适的建议,先说寺院就不应该允许我这个外人听法,怎能像许询一样“应难”?这寺院中根本就没有经书,我又怎能像谢灵运一般润色翻译?以此表达自己精神生活匮乏。最后表达自己的想法,述说自己并没有完成如扬雄一般撰写《太玄》的任务,还是希望能够像司马相如一样发挥自己的文学才能。

  所以,综合两诗来看,杜诗“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一句,实是对“听法还应难,寻经剩欲翻”建议的回应,句中的“三车”和“双树”含义相同,都是对佛法、佛寺的一种代称。而且综合两首诗的诗境来看,此诗主要表达的是杜甫对困居寺院的不如意,其中蕴含着对于自己人生经历的自嘲,绝无窥基“三车和尚”典故中的张扬和潇洒。

三、乃厚诬也:窥基“三车和尚”说辨误

钱谦益的笺注,引用了窥基法师出家的典故。但是,如果仔细考察史料就会发现,这个典故是宋代编撰僧传时收录的一则传说,不一定为事实。

  从史料上来看,窥基出家的情形是非常明确的,他本人在《成唯识论掌中枢要》自述的出家因缘时说: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窥基是因为玄奘大师的赏识进而出家为僧的。结合上文所引窥基法师的自述,可以推测窥基必然是因为佛学造诣和出世志向被玄奘大师所看重,进而接纳其为继承人。这样的说法,在《大唐大慈恩寺法师基公碑》中得到了验证:

  这里强调,窥基其人“天假至聪,幼入深慧”,也就是说从小就对佛教思想有着浓厚兴趣和深刻认识,并且精通文辞,尤善句读之学,所以才能吸引玄奘大师的注意。综合以上材料来看,在唐代,关于窥基出家原因的史料是非常清楚的,绝无“三车和尚”之说。

  钱谦益笺注中所引“三车和尚”典故是根据《宋高僧传》中《大慈恩寺窥基法师传》而来,传中记载窥基的出家因缘如下:

四、以杜证杜:《上兜率寺》的“三车喻”

结合全诗来看,意思是说自己希望通过修学佛教的大乘佛法,进而能够得到解脱,获得自在,登上“慈航”,渡脱“迷海”。由此可见,杜甫本人对于法华三车喻的典故是熟悉。我们可以“以杜证杜”,证明《酬高使君相赠》中“三车喻”与《上兜率寺》的含义一样,都是指代大乘佛法。

五、唐宋诗中的“三车喻”

其实“三车喻”在唐宋诗歌中是常用的典故,而且所采用的均是《法华经·譬喻品》的本义,绝无钱谦益所说“戏论侮法”的嫌疑。

  由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三车喻”是唐宋时期一个常见的典故,诗人们在诗歌中多使用《法华经·譬喻品》的本义,用来代指佛教声闻、缘觉、菩萨三个次第的不同修行法门,进而借指整个佛法。

六、钱谦益诗歌中的“三车喻”

其实,如果仔细考察就会发现,钱谦益本人的诗歌中也曾经使用过“三车喻”的典故,而且所用的也是《法华经·譬喻品》中的含义。其《仙坛倡和诗十首》其二云:

  其中颔联就使用了“三车喻”的典故。这句的意思是说:自己通过演习《妙法莲华经》,已经了悟了佛教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道理。此处,他在《橘社吴不官以雁字诗见示凡十二章戏为属和亦如其数》其十二中,也使用了“三车喻”的典故:

  颔联使用了佛教“天龙八部”和“法华三车”两个典故,意思是说如果能够飞过恒河,我愿意竭尽全力向天龙八部一样护持佛法,也愿意将自己全身的力量贡献出来,象《法华经》上所说的羊、鹿、牛一样,拉车带领众生逃出火宅。这里的三车依然是比喻佛法。

  由此可见,钱谦益本人对于这一典故是了如指掌的。但是为何其在注释杜诗时却独辟蹊径进行新笺呢?本文认为钱谦益之所以误注与其注释杜诗时的“刻意求新”的心态和“以注为著”的方法有关。

七、以注为著:钱谦益新笺失误的原因探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钱谦益对于《酬高使君相赠》一诗中“三车喻”的笺注是基于僧传传说的一种误注,既不符合赠答诗的诗意,也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和钱谦益本人注释杜诗的心态与方法有密切关联。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