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大鹏赋》与杜甫的《雕赋》是唐代咏物赋中的名赋,向来评价甚高。李白同时代的诗人任华说:“《大鹏赋》,《鸿猷》文,嗤长卿,笑子云。班、张所作琐细不入耳,未知卿、云得在嗤笑限否?”元人祝尧有言:“太白盖以鹏自比,而以希有鸟比司马子微。赋家宏衍巨丽之体,楚骚《远游》等作已然。司马、班、扬尤尚此。此显出于庄子寓言,本自宏阔,而太白又以豪气雄文发之,事与辞称,俊迈飘逸,去骚颇近。”而杜甫的《雕赋》,也受到后人倍加赞誉,清人仇兆鳌云:“公三上赋而朝廷不用,故复托雕鸟以寄意。其一种慷慨激昂之气,虽百折而不回。全篇俱属比喻,有悲壮之音,无乞怜之态。三复遗文,亦当横秋气而厉风霜矣。”清人何焯亦云:“通篇自寓,得晋宋作者风力。”在唐代的禽鸟咏物赋中,李、杜此二赋,堪称翘楚,但二赋所代表的思想倾向和艺术手法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区别。
一、李白《大鹏赋》的思想意旨
概言之,李白的《大鹏赋》既有道家的自由主义精神,也有儒家的进取意识。李白的《大鹏赋》,其主旨主要来自《庄子·逍遥游》寓言。《庄子》中的大鹏是一只硕大无比的大鸟,它是海中的大鲲鱼所化:“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只大鹏是自由的象征,可以说是庄子的图腾。李白喜《庄子》之大鹏,也经常自比大鹏,因此大鹏也是李白的图腾。在此赋中,李白以《庄子》中大鹏形象为基础,以排比夸张的手法,从各种角度来描写大鹏的形象:写它“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高飞能力,“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宏伟气势,“块视三山,杯观五湖”的宽阔视野,“跨蹑地络、周旋天纲”的远大志向,不为外物所役、旷荡纵适的逍遥精神等,以表达对自由精神的向往。不过李白在此赋中只发扬了庄子逍遥游精神的一个方面。庄子的逍遥游是有前提和条件的,他所提倡的逍遥游是“有待”的相对自由,如《庄子》中的大鹏,要从北冥起飞,它需要等待大风的到来,还需要水击三千里乘“羊角”风而上天,且飞九万里才能从北冥飞到南冥,而不是“无待”的绝对的自由。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而李白在《大鹏赋》中,却只强调大鹏飞腾的气势和遨游九天的自由境界,这是李白与庄子不同的地方。李白写作《大鹏赋》之缘由可从开元十三年(725)李白在江陵见司马承祯说起。《大鹏赋序》云:“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此赋已传于世,往往人间见之。悔其少作,未穷宏达之旨。中年弃之。及读《晋书》,睹阮宣子《大鹏赞》,鄙心陋之。遂更记忆,多将旧本不同。”李白初见司马承祯时25岁,始出川壮游,正值年轻有为、风华正茂之时,当时司马承祯很看好李白的聪颖之资、对庄老道教深刻的领悟及其骨象清奇的姿质,大夸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想收其为徒。可是李白此时却处于“事君荣亲”“欲将书剑许明时”的积极入世的思想状态及希望大鹏一鸣惊人、一举冲天的理想之时。他把司马承祯看作是道家神话中的“希有鸟”,希望二人并驾齐飞,“跨蹑地络,周旋天纲”“我呼尔游,尔同我翔”,共同遨游于盛唐之世的自由天空之上。李白的这个理想也同样体现于《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之中:“俄而李公(李白自指)仰天长吁,谓其友人曰:‘吾未可去也。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安能餐君紫霞,荫君青松,乘君鸾鹤,驾君虬龙,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耳,此则未可也。’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起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就是说李白并非不愿随司马承祯出世学道,只是时机未到,他“兼济”之心未了,出世“独善”退隐还不到时候。李白所选择的人生道路是先兼济而后独善,先功成而后身退。这种思想分明就是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思想的结合,身退是以功成为基础的。因此李白这篇《大鹏赋》是以儒家积极入世为主导的。后来,李白在天宝元年入京时,为了使这种入世精神更加突出,大鹏的形象更加宏伟,在《大鹏遇希有鸟赋》的基础上,又加以补充和改写,以晋代阮修的《大鹏赞》为由,认为阮修对大鹏的描写过于简单,于是便以写大鹏为主,改名为《大鹏赋》。这篇修改后的《大鹏赋》,应是李白二入长安时要献给唐玄宗的赋之一。理由如下:开元末年唐玄宗开始崇道。到开元二十九年(741),唐玄宗制两京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画玄元皇帝像,而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像陪祀。并置崇玄学,置生徒令习《老子》《庄子》《列子》《文子》;天宝元年(742),追赠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庚桑子为洞虚真人,他们的著作改称真经,立崇玄学,置博士助教各一员,学生一百人。而在《大鹏赋》中的第一句“南华老仙发天机于漆园”,即表明《大鹏赋》是李白在天宝元年时所改写的,因此年唐朝始追赠庄子为“南华真人”。李白改写《大鹏遇希有鸟赋》为《大鹏赋》固然是因看到阮修《大鹏赞》之后,“鄙心陋之”,但主要原因是李白要迎合唐玄宗崇道的心理。而且李白此赋初作时,是为司马承祯而作,而司马承祯也是唐玄宗所崇拜的道教宗师。在开元九年(721),唐玄宗曾将司马承祯召之宫中,并拜之为师,亲受道箓,成为其道教弟子。故李白为了拉近与玄宗的距离,作此赋以显示司马承祯与自己的亲密关系。李白的“谪仙人”之称,固然是贺知章因读李白《蜀道难》等诗而起,但与司马承祯之称李白为“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的赞言也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可以说此赋可能是李白向唐玄宗所献赋之一,就是因此缘故。李白借皇上崇道之风,实现其入朝为官的目的,以展其“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抱负,是很明显的,其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如唐玄宗接见李白时说:“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所谓“道义”正是指道家和道教的精义之意。这里面可能与唐玄宗曾读过李白的《大鹏赋》有一定关系。
二、杜甫《雕赋》的思想意旨
杜甫的《雕赋》基本上是儒家刚正忠勇精神的表现。杜甫虽是文弱书生,但其性格中却有“嫉恶怀刚肠”(《壮游》)的一面。他对雕、鹗、鹰、鹘等鸷鸟,情有独钟,表现出他崇尚“英雄情结”的思想因素。雕为一种大型的鸷鸟,比鹰、隼、鹘的体型都大,毛为黑色,又称黑雕、皂雕。鹗为雕的一种,体型较雕小,又名鱼鹰。鹰为猛禽,较为常见。隼的体型较小而猛,又称游隼或猎隼。鹘是隼类,猛禽的一种,体小而猛。在杜甫的诗中,咏鹰的诗有《画鹰》《王兵马使二角鹰》《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罗者久取竟未……请余赋诗》3首,杜集中出现“鹰”字36处,皆有赞颂之义。咏鹘的诗有《呀鹘行》《义鹘》2首,并称其“义鹘”。“鹗”字出现4次,“隼”字出现9次。在杜甫的眼中,雕在鹰、鹗、隼、鹘的地位之上,可见雕为众鸷鸟之首。杜甫在《雕赋》中以雕自比,其出处行藏皆不同凡响。《雕赋》共有七节,第一节说:时当九秋,鹗(即指雕)飞翔于九天之上,“以雄材为己任,横杀气而独往”,无有其它猛禽可与相比。第二节说:雕虽然可“绝飞走于万里”,当其在既寒且饥之时,却被捕鸟人用计收入网中。第三节说:经过捕鸟人的调教和训练之后,献给了皇帝。跟随皇家一起打猎。它“幸别馆,猎平原”“夹翠华而上下,卷毛血之崩奔。随意气而电落,引尘沙而昼昏”,表现得非常突出。第四节说:对于那些“千年孽狐,三窟狡兔”,雕均能“一奇卒获,百胜昭著”。第五节说:至于那些“鸧、鸹、鳵凡、鶂之伦”,它们站居高位,自视甚强,“轻鹰隼而自若,托鸿鹄而为邻。彼壮夫之慷慨,假强敌而逡巡”,借助于鹰隼和鸿鹄之威,自高自大,但都不堪雕之一击,真是“一时之俊”。第六节说:雕鸟“其降精于金,立骨如铁。目通于脑,筋入于节”,其黑羽如漆,凛冽如寒风,它能“击丛薄之不开,突杈枒而皆折”,可以摧枯拉朽,而那些窃据其位的“乌攫之党”“枭怪之群”的邪恶势力,见到雕的雄姿,都吓得远走高飞了。第七节说:如果雕“不见其用”,它将会“晨飞绝壑,暮起长汀,来虽自负,去若无形”,宁肯老死岩穴而已。
《雕赋》是杜甫“塑造的鸷雕这一新的完美的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是诗人理念的物化,又是诗人自己的化身,是诗人那种致君尧舜、嫉恶如仇性格特征的鲜明而深刻之艺术体现”。杜甫在《进雕赋表》中所说:“臣以为雕者,鸷鸟之殊特,搏击而不可当,岂但壮观于旌门,发狂于原隰?引以为类,是大臣正色立朝之义也。臣窃重其有英雄之姿,故作此赋,实望以此达于圣聪耳。”是以儒家的刚毅不阿、为君除恶扶正,敢于进谏傥言的刚正品德为一己之任的。后来杜甫任左拾遗之时,正是以此在朝立身。这种英雄情结,在杜甫是一以贯之的,他在其诗中不止一次刻画出鹰和鹘的形象,如“鹰隼出风尘”(《奉简高三十五使君》),“捩翅服苍鹰”(《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金眸玉爪不凡材”(《见王监兵马使说近山有白黑二鹰罗者久取竟未……请余赋诗》),“聊为义鹘行,用激壮士肝”(《义鹘》)等。
《雕赋》写于天宝十三载(754),杜甫在天宝九载(750)向朝廷献“三大礼赋”,为唐玄宗赏识,召试其于集贤院,“送隶有司,参列选序”,即进入铨选备用的官员系列。但经过了三年,仍未有消息。杜甫于是又向朝廷献了《进雕赋表》和《雕赋》,即有催促之意。在《进雕赋表》中,杜甫除了向皇上述说了自己的光荣的家世,如第十四代祖杜恕、第十三代祖杜预和祖父杜审言等在以儒学传家、以诗学为显世的传统之外,还对自己做了隆重的自荐:“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舍诸?伏惟明主哀怜之,无令役役,便至于衰老也。”杜甫对自己的文学才能十分自负,认为可与汉代的著名文人扬雄、枚皋并驾齐肩,希望皇帝不要舍弃他。在这篇《雕赋》中又将自己“英雄”意识和“正色立朝”的志向向皇帝做了表述。在赋的最后,杜甫还委婉地表示,如果朝廷对他还不见用,他就会远走高飞,老于岩下,即遵循儒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行动准则行事。这说明杜甫并不是一味地让皇上哀怜,诗人还是有一份骨气的。
三、从盛世浪漫精神到衰世现实主义精神的转变
李白的《大鹏赋》和杜甫的《雕赋》虽然都是向皇帝的进献之赋,其目的都是要得到皇帝的任用,以实现他们的立功报国之志。但由于所献赋的时间不同,赋的主导思想也不尽一致。李白是利用唐玄宗崇道思想,宣扬一种道家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和自由精神,激励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充满了盛唐时代的浪漫精神和进取意识。而杜甫是在盛唐走向衰世之前的转折时期的现实主义观照,注目现实、坚持儒家治国的儒学精神和法则。天宝十二载(753)奸相李林甫虽死,但却有杨国忠继其相位,朝政基本上都被杨国忠等权奸所把持。守边的安禄山被封为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和东平郡王,也心怀异志,对大唐政权有取而代之的野心。内有奸佞擅权,外有悍将跋扈的政治局势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杜甫便以雕的威猛形象,寄寓了自己“大臣正色立朝”、嫉恶扬正、端正朝纲的愿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这与李白“寰区大定,天下晏安”的理想和志向,可以说异途而同归。同时,也是为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而服务的。虽然李、杜表达的艺术手法不同,但都是忠心报国的思想和行为的表现,可谓异曲而同工了。从赋的艺术渊源来看,李白和杜甫都是从汉魏六朝以来的咏物赋发展而来的。关于写禽鸟的赋,比比皆是。在《昭明文选》中,已收入鸟兽赋中禽鸟赋3篇:汉代贾谊的《鹏服鸟赋》、祢衡的《鹦鹉赋》和晋代张华的《鹪鹩赋》。而在清人陈元龙所编的《御定历代赋汇》中,从汉魏六朝至唐初的禽鸟赋就有77篇。其中与李白《大鹏赋》相关者,如汉代曹大家的《大雀赋》、晋代傅玄的《仪凤赋》、桓玄的《凤凰赋》、顾恺之的《凤赋》,唐太宗的《威凤赋》等,皆是艺术虚构的文学形象;与杜甫《雕赋》有关联的有魏代曹植的《鹞雀赋》,晋代傅玄的《鹰赋》、孙楚的《鹰赋》,隋代魏彦深的《鹰赋》,唐代李邕的《鹘赋》、高适的《奉和鹘赋》等则是现实中实有的禽鸟艺术形象。李白《大鹏赋》和杜甫《雕赋》对于前人、时人的这些咏神鸟和鸷禽的辞赋,都有所借鉴和参考,但他们在思想高度和艺术水平上都超出了前人。李白的《大鹏赋》还对《楚辞》有所取资。宋人陈郁云:“李白《大鹏赋》,本于司马相如《大人赋》;而相如《大人赋》,又本于屈原之《远游》。”同时,《大鹏赋》又是对晋代张华《鹪鹩赋》中所表现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安于平庸的庸人哲学的一种反驳,以表达他不甘平凡、积极进取、勇于奋斗的向上心态。
元人祝尧认为《大鹏赋》“此显出于庄子寓言,本自宏阔,而太白又以豪气雄文发之,事与辞称,俊迈飘逸,去骚颇近。然但得骚人赋中一体尔。若论骚人所赋全体,固当以优柔婉曲者为有味。岂专为闳衍巨丽之一体哉?后人以庄比骚,实以庄、骚皆是寓言,同一比义。”是说李白在思想和艺术上将庄、骚结合,相互为用的特点,可谓有识。因《庄子》的《逍遥游》实际上是比较消极的自由,认为大鹏一飞冲天是一种自由,而在榆枋中上下翻飞的尺鷃也是一种自由。大鹏与斥鷃二者的自由幸福感是没有区别的。而在《大鹏赋》中李白则认为伟大岂能与渺小等量齐观?真是庸人之见。“于是乎大鹏许之,欣然相随。此二禽已登于寥廓,而尺鷃之辈空见于藩蓠”。因此李白歌颂的是二巨鸟的神力和英雄气概,而对尺鷃、鹪鹩一类小鸟的安于渺小给予鄙视;是对司马相如《大人赋》和楚辞升天远游、上下求索对理想的积极追求精神的颂扬和继承。而杜甫的《雕赋》则更实在些,此赋虽是作者所勾勒的雕之艺术形象,实是来自于对雕鸟实际的观察描写,只是有些夸张而已。与李白所描写的大鹏相比,后者完全是现实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是出于庄子的神话和寓言中所想象的动物,它们是有所不同的。一个是浪漫的想象,一个是接近真实的现实主义描写,这是李、杜二人之赋在写作方法上的重要区别。
四、《大鹏赋》和《雕赋》的历史贡献
作为咏物辞赋,李白的《大鹏赋》与杜甫的《雕赋》是对汉魏六朝赋的一个继承和发展。他们吸收了汉赋的飞扬跋扈的恢宏气势,又对六朝咏物赋的骈四俪六的骈体赋做了改造与发展。从思想立意方面来说,李白是对晋阮修《大鹏赞》的丰富和扩展,但从文体方面,更多的是继承辞赋的艺术形式。因为赋的文体,较赞体规模宏大,能够铺展发挥,故李白采取用赋的形式,展开对大鹏的渲染铺叙,《大鹏赋》显然受司马相如《子虚赋》《大人赋》等汉赋的影响更多。而扬雄、司马相如等人的汉大赋,又显然是受到战国时期纵横家游说纵横夸饰之风和宋玉《大言赋》的夸大之辞的影响。又加上大鹏的形象本是庄子想象中的产物,极尽夸张之能事,这就使李白的这篇赋成为一种自由放纵的文体,展示出一种汪洋恣肆的语言风格和磅礴气势。虽然在语体上仍有骈赋痕迹,但已渐脱其束缚和限制,成了唐代介于文与律互相交融的唐体骈赋,开未来文赋一派。李白是有辞赋情结的,这种辞赋情结不但影响了李白的文,还影响了他的诗歌。文章方面,如他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送戴十五归衡岳序》《江夏送林公上人游衡岳序》《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餐霞楼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等序文,皆多是优美的四六之文,形同六朝小赋。还有的如《与韩荆州书》,则有如战国时纵横家纵论高谈的策士之言与宋玉《大言赋》的夸诞之辞。李白的诗,如《蜀道难》,却不像是一首诗,而像是一篇赋,是诗人用纵横之笔、夸张之辞和排比铺陈的辞赋手法,而写成的一首蜀中山水的壮歌。此诗是深得《大鹏赋》精神的,其辞采生动,鱼龙变飞,天马行空之势,与《大鹏赋》如出一辙。
杜甫的《雕赋》对历代的禽鸟赋,既有继承,又有超越。汉魏六朝的咏物赋,虽然也有所寄托寓意,但多是形体描绘,寄托未深。而杜甫《雕赋》则“通篇自寓”。仇兆鳌也指出:“全篇俱属比喻。”虽是写雕,而实是写杜甫自己。《雕赋》中雕的形象,充满着儒家的刚直正义精神,这是杜甫为自己树立的一个正人豪杰形象,也是他终身的为官之道。后来杜甫任左拾遗,就将这种正色临朝、舍死敢谏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当肃宗将他弃去不用,贬官华州之后,他便弃官西去,“晨飞绝壑”,远飞而去了。正如朱熹所言:“隐士大都负性气,当知儒门自曾子以下,毋论隐显,必有一副劲骨。”这种雕鸟精神,在杜甫诗中屡有表现。如其咏鹰、咏义鹘诸作,皆有咏雕的内涵,是有一种“英雄情结”和崇尚正义的精神寄寓其中的。
从《雕赋》的体制来看,杜甫此赋四六句居多,是律赋的体制。这种赋体当然是受到科举考试以律赋为要求的影响,也是学习六朝骈赋的结果。除了俪对之外,全赋七节,每节通押一韵,韵脚甚密,又体现出他的对偶型律诗思维的特点。杜甫以律诗见长,律对之句开口便来,往往能因难而见巧,更显示出诗人过人的才华,所以对律赋中的对句驾轻就熟,写得得心应手。李白之赋对于四六句式虽然也很在行,但较率性而为,自由洒脱;而杜甫赋较李白赋更为严谨,所以杜甫对唐代律赋的定型与开拓,是有功劳的。
注释:
①⑦⑧⑩?(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491页、第2页、第1225页、第1446页、第10页。
②?裴斐、刘善良编:《李白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78页、第78页。
③?(唐)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182页、第2182页。文中所引杜甫诗赋,皆出于此书,不再一一出注。
④?(清)何焯著,崔高维点校:《义门读书记》,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241页、第1241页。
⑤(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点校:《庄子集解》,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页。
⑥庄子哲学用语。谓需要依赖一定的条件。庄子认为世俗生活都是有待的,不自由的;而绝对的精神自由则是无待的。《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郭象注:“非风则不得行,斯必有待也,唯无所不乘者,无待耳。”(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曹礎基、黄兰发点校:《南华真经注疏》,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8页。
⑨晋阮修《大鹏赞》全文:“苍苍大鹏,诞自北溟。假精灵鳞,神化以生。如云之翼,如山之形。海运水击,扶摇上征。翕然层举,背负太清。志存天地,不屑唐霆。鸴鸠仰笑,尺鷃所轻。超世高逝,莫知其情。”(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晋书·阮修传》,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66页。
??萧涤非主编,张忠纲统稿,廖仲安等副主编:《杜甫全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6278页、第6271-6272页。
?见(清)纪昀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22册。
?吴文治编:《柳宗元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4年版,第643页。
?(明)唐元竑:《杜诗攟》,《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70册,第87页。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