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三长”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21608
陈瑶瑶

  通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的精神品质,其中“三长”精神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爱国情怀和自强不息的民族品质,是新时代继续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秀精神品质的集中体现,是高校开展思政课教学的天然资源。思政教师在进行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深刻领会“三长”精神的内涵,利用“三长”精神特有的教育价值,解决思政教学中的不足,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注重思政课教育实效,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一、“三长”精神的精神内涵

1.长江精神的精神内涵。

  长江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河流,自古以来中国的原始先民就在长江流域繁衍生息,创造出了灿烂的长江文明,浙江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四川广汉三星堆文明、都江堰水利工程等等,都代表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与大自然搏斗以及兼容并包的精神品质。长江文明与其他古文明不同,它是在“稻作”农业基础上形成的,展现出了不一样的风情。千里江水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汇集了大小河流不知疲倦地流向大海,体现出了长江兼容并包的胸怀以及勇往直前的品质:楚国令尹屈原以身殉国,展现出了浓浓的爱国之情和恋乡情怀,在一代代中国人中传承下去;江南水乡的淳朴居民用水交往,靠水而活,酝酿出了柔中带钢,独立自傲的品性;建国以来,优秀的中华民族不断奋斗,在长江流域创造了无数的辉煌,天堑变通途的武汉长江大桥、高峡出平湖的三峡水利工程等,使传统的长江文化又融入了时代的内涵。自强不息、兼容并包是长江精神的高度概括,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2.长城精神的精神内涵。

  长城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锋的产物,展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之光,见证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兴衰,是中国人民永不弯曲的脊梁。几千年来,北方地区的各民族在长城及其沿线地区相互兼容,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特征。长城维护了北方地区的安定,促进了中原文明的持续鼎盛,其虽是防御游牧民族南下的屏障,但是也没有阻隔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被长城融合起来不断发展,展现了不一样的长城精神。首先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从修筑长城到长城抗战,在爱国主义旗帜的引领下,中华民族都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其次是勤劳勇敢,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如此宏大的工程正是中华民族勤劳的集中展现。再次是民族团结,长城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体现。在当今长城早已失去原有的功能,展现出了守望和平、刚健有为的时代特征,继续指导着中华民族不断创新、不断前行。[1]

  3.长征精神的精神内涵。

  长征是特殊时期中国革命的重大转折,长征途中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主要包含坚定的革命信念、不畏艰难险阻敢于牺牲、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纪律严明顾全大局、依靠人民与人民共患难的精神品质。长征虽早已过去,但是长征精神历久弥新,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超出了其原有的内涵,在不同时代爆发出了不一样的精神动力。战争年代,长征精神集中体现在为革命敢于牺牲的品质上;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长征精神则体现在为国家建设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追求上;改革开放以来,长征精神集中展现了中国人民创新改革的坚强决心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赋予了新时代长征精神新的精神内容,就是要始终坚持艰苦奋斗、严守纪律、不忘初心、依靠群众,努力实现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二、目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育人理念存在不足。

  高校不仅要进行知识的传递教授工作,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常抓不懈,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目前高校发挥思政教育育人目标主要依靠的是思想政治课程,但是现阶段多数高校的思政课育人理念存在一定的问题,思政课开展的主要目标不明确。目前高校思政课除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考试课外,其他课程基本以考察为主,没有了考试的要求学生很少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此外教师没有把情感价值目标运用到思政教学中,主要是对知识进行了讲授,忽视了这个重要的环节,思政课育人目标没有实现。[2]

  2.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意识形态目标和育人目标的结合,但是目前多数高校没有认真落实这一目标,使得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不显著。多数高校在教学中重视学科专业教学,花大力气进行专业学科的建设工作,忽视了思政教育目标的落实。这一情况严重制约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对高校的整体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3.教学内容比较单一。

  教学内容对于思政课教学至关重要,直接关系着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目前多数高校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教师在教学中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没有或是很少把我国历史上丰富的精神文化内容运用到教学环节中,教材中枯燥的理论知识难以唤起学生的激情,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障,不利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标。

  4.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目前来看,多数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陈旧,一般是先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然后把重要的知识点进行阐述,要求学生做好笔记。教师在教学中也很少和学生互动,对于学生的思想状况基本不了解,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学方法固定,很难激发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教学目标更难实现。[3]

三、“三长”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效运用的策略

1.树立“三长”精神意识,更新育人理念。

  高校要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转变教育理念,树立“三长”精神意识,把育人理念落到实处。首先,高校要利用校园广播、网站、宣传栏等工具积极宣传“三长”精神,营造浓厚的“三长”精神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得到熏陶,提高思想认识;其次,高校要强化教师育人理念意识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进行“三长”精神教育的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对教师的监督考核力度,把听评课作为常规工作,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再次,教师要提高思想意识,深入学习“三长”精神的精神内涵,把思政课的育人本质展现出来,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2.落实“三长”精神教育,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进行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准则,教师在进行备课中要谨记意识形态目标和育人目标,结合“三长”精神的内涵,在教学环节中落实“三长”精神的教育,不断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标。首先,在备课环节,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与“三长”精神有关的内容,并做好在教学中如何穿插的准备工作;其次,在教学环节中,要在讲好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做好价值引导工作,真正落实好育人目标;再次,进行“三长”精神教育中,要注重对学生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培养,教导学生远离虚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进行学习生活,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4]

  3.融入“三长”精神内涵,丰富教学内容。

  丰富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三长”精神的内涵,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首先,要保障“三长”精神教育和教材的内容相贴合,例如在讲到爱国主义精神的就可以把“三长”精神融入教学中,不能为了丰富教学内容,生搬硬套,破环教学的整体性,这不利于教学的正常进行。其次,把“三长”精神融入教学中,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具有权威性,例如,在讲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品质时,“三长”精神中的例子选择一定要是大家所熟知的,不能是生僻的,否者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从而出现冷场的局面。

  4.用好“三长”精神资源,创新教学方法。

  “三长”精神是进行思政教育的天然资源,要利用好这一资源,在教学方法上要进行创新,真正的把“三长”精神的价值发挥出来。首先,要讲好“三长”故事,例如可以利用视频图片等形式来展示长征途中,红军战士的艰苦生活和坚强的意志,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其次,可以挖掘本地的“三长”精神,邀请当地老红军或是老军人,讲解革命年代的事迹,全面展现出“三长”精神的内涵;再次,教师要用好多媒体技术,实现与学生的互动,推动学生进行自我思政教育,并通过网络资源去了解“三长”精神;最后,教师还要做好反馈工作,了解学生真实状况,进行针对性地教学。[5]

四、结语

“三长”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谐包容、坚定不移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在不同时期精神文化的大集合,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激励每一个中国人为国家民族的复兴而奋斗。高校是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场所,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而思政教育课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要发挥“三长”精神的重要教育作用,把“三长”精神贯彻到思政课教学中,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高,切实实现思政课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和育人教育的教学目标,把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落实到位。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