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图式理论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21826
吴书渝

  山东师范大学

一、图式理论概述

图式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哲学家康德于1781年提出,他认为图式是一种特定规则,人的大脑中对概念的认知图式可以架构于具体的事物对象。至今,深入到心理学领域的现代图式理论很快被社会心理学家所采用。借鉴学者对图式理论的描述和阐释,“图式”的概念可以界定为一个事物或概念的部分变量或所有变量组成的集合体。例如,教室的图式包括讲台、黑板、多媒体等;鱼的图式包括有生活在水中、没有四肢、卵生等。由此看来,图式可以把我们记忆中的认知与事物对象的特征联系起来,以此构成对事物形象的整体把握。例如,如今流行的广场舞,当我们看到一群人在跟随音乐步调一致的跳舞时,第一反应是这是由年龄段大多在五十岁以上的阿姨们组织参与的以舞蹈形式呈现的锻炼方式。除此之外如果我们学过或看过一些舞蹈动作和步调规则,我们就可以进一步欣赏表演或有想要参与的兴趣。因此,图式可以概括为是一种以抽象模块形式存在于意识层面中的知识,我们可以利用头脑中旧知识理解新知识,扩大我们的认知范围。

  从对图式的概念界定来看,图式理论具有概括性、稳定性和可激发性。元素分化组成独立的单元模块,每个单元模块都有整体意义上的主题概念;主题概念下分层级延伸出其他相关的各类知识图式,所以“主题”具有概括性的特征表现。由主题分化出的下位图式概念是具有关联性的,所以这些图式不管以什么形式呈现,都是与主题相关且能让人联想到的,这是图式具有稳定性特征的表现。主题在图式模块中相当于起到统领作用的“主人”,所以一旦主题发挥作用,其它下位图式也可被激发出来,形成系列式的知识体系。

  图式理论发展起源于以康德和皮尔杰为代表的哲学领域研究范畴,康德把图式看作形象力的一种规则;皮尔杰把图式纳入对儿童成长的发展研究;随后巴里特通过实验验证了人们可以以图式化的方式认识世界,首次提出了图式理论;随后图式理论又有了不断更新与发展。从信息科学领域到心理学、认知科学领域,慢慢将图式理论与语言学习联系起来。最初国内对图式理论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本土外语(外语主要指英语)阅读教学领域,分别从内容图式、语言图式和形式图式三个方面阐释图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以上三种图式各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事实上,图式理论对任何学科都有实际意义,在对外汉语学科领域也不例外。我国对外汉语学科发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相比英语教学的理论基础还比较薄弱,其中汉语本体知识结合图式理论的建构研究还比较少见,但不能否认图式理论对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本体知识是有理论参考价值的。因此,本文将以图式理论作为理论支撑分析汉字教学的新思路。

二、对外汉语汉字体系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汉字是学习汉语最困难的部分,因此,进行对外汉字教学首先要理清知识脉络,有对汉字本身全面的认识后,再去探究对外汉字教学方法。

  汉字最大的特点在于是一种使用意符和音符的文字体系,形旁代表字义,声旁表示发音,由此构成一个形音义结合的语素体。一个汉字的最小单位是笔画,笔画构成部件,有的部件可以直接表示语素义,例如,“山、田、人、口”等;有的部件需要与其他不能直接表示词义的部件组成新的语素单位,这些部件有时表音,有时表意,有时既表音又表意,但有时有的部件就只是一个符号了。一个可以直接表示语素义的汉字叫独体字,由多个部件组成的语素单位叫合体字。出现在同一个合体字的不同部件可能出现在不同的汉字、不同的位置中,甚至表示不同的读音或义类。[ 胡文华.汉字与对外汉字教学[M].学林出版社,]不同部件出现的位置不同会组成不同结构类型的合体字。比如上下结构:笔、姜、思等;左右结构:明、休、粘等;全包围结构:国、团、园等。

三、以图式理论为基础,搭建对外汉字教学体系

图式理论界定一个物体或概念是由部分变量或全部变量组成的集合体,现在可以把这些变量看作一个个组块,在对外汉字教学中加入组块概念,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语域组块:形旁、声旁、笔画、部件,基于此并借助图式理论,搭建汉字教学体系。

  1.利用部件进行汉字教学,如下图所示:

  

  汉字中包括很多象形字,比如“日、月、羊、车”等。以“日”字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纸质图片或者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图像,让学生了解这是太阳的意思,也可以用来计算时间。所以,“日”是可以单独表示语素义的独体字。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独体字的概念后,教师指出,独体字也可以和其它部件组成合体字,如“明、时、早、晨”。这四个汉字,又分别由不同的部件组成,如“明”是由“日”和“月”两个部件组成;“早”是由“日”和“十”两个部件组成。层层分化,复习旧知以掌握新知,掌握新知也需要建构在旧知基础上。在学生掌握单个汉字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再次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把每个汉字组成简单的词语,例如“明天、时间、早晨”;学生掌握词语内涵后,教师以此提问:“明天我们的上课时间是多少?”这个句子中,包含了学生已知词语图式概念,不仅把前后知识串联起来,而且也让学生感到成就感,并且引导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生活中,可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汉语的兴趣。

  2.利用形旁进行汉字教学,如下图所示:

  

  教师在讲解“家”这个字时,教师可以首先着重讲解“宀”这个部件,在学生掌握这个基础部件的意义后,教师可以引出“宝、宿、安”等汉字,所引汉字必须带有“宀”部件;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头脑中先形成了“宀”这个图式概念,而此部件不能单独成字,所以要搭配其它部件构成新的汉字。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利用发散思维学习三个新的汉字。新的汉字中又包括新的部件,例如,“安”中的“女”这个部件,如果学生之前学过“女”这个汉字,自然可以在头脑中检索出此汉字及相关的文化内涵;教师依据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知识图示,引导促进学习者接受未知知识图示,以此类推,形成具有系联关系的汉字学习系统,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3.利用笔画进行汉字教学,如下图所示:

  

  汉字笔画种类多,特别是对于非汉字圈的学生来说,更困难的是笔画的组合。一些古文字,例如甲骨文,就可以帮助学生记忆笔画结构。教师讲解“木”这个汉字时,根据“木”的甲骨文图形,引导学生中间的竖线相当于树干,下面是树根,上面是树枝,以此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形象。认识“木”字之后,结合学生已知汉字“人”,推理出“人”作偏旁时,正面站立的人需要侧过身子去,变成了“亻”;“亻”和“木”两个部件结合组成汉字“休”,含义是“人在树下,表示休息”;表示树木众多,把两个木放在一起,组成汉字“林”,三个木放在一起,组成汉字“森”。学生掌握了生字后,再分别组成词语,放入具体的语境中复习应用。

四、讨论与教学启示

汉字不同于语音、词汇和语法,对于第二语言学者来说,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母语的思维定势,再加之汉字作为意音文字,内部知识体系本身比较复杂,因此,以图式理论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适合于学生系统化学习,引导学生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避免出现把学过的旧知识抛之脑后的现象。学习语言知识如果不经常复习重现,就会产生遗忘,因此,图式理论有助于学生反复记忆所学知识。同时,图式化学习方法也为学生搭建了知识框架,学生可以在框架基础上逐步加入新的知识内容,在学习汉字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少学生学习汉字的焦虑感。

五、结语

本文在图式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针对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应用。将形旁声旁、部件、笔画划分为独立的模块,在每个单元模块中建构知识体系,让学生整体感知图式概念,随后加入与之关联的其他图式概念,反复重现,不断更新,最终产生围绕某一主题建立起来的汉字网络。汉字知识比较零碎分散,基于图示理论学习汉字是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而且不仅对于汉字教学,在其他语言本体知识模块下,结合图式理论同样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习者系统掌握本体知识,系统构建知识网络;同时也助于引导学习者将已有知识图式延伸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自身语言应用意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