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传统文化在学校人才培养中育人价值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22172
陈国平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在当前阶段,我国秉持人才强国发展观念,认为人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而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学校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众所周知,在各级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传统文化作用显著,其所具有的育人价值不容忽视,故研究对传统文化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具有的价值进行剖析。

一、传统文化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应用的必要性

详细来说,当前阶段,将传统文化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相融合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传统文化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融合,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需要,众所周知,传统文化历经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而学科教学也是传统文化传播的一项关键渠道。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育领域教学工作联系紧密,教育领域众多的学科教材中,皆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基于此,各个学科的教师在工作阶段,应自觉肩负起传播传统文化的伟大重任,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真正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学作品、思想信仰和民风风俗等,最终从根本上感悟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融合,是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学生群体正值青春时期,也是其正确价值观初步形成和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但当前阶段,大部分的学生群体普遍对我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崇洋媚外情况,并不尊重我国的传统文化。针对此种情况,教育工作者在授课阶段,应采取有效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最终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传统文化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实际情况

1.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差强人意。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构成,古诗文阅读作用显著,承载着我国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故学生需具备良好的古诗文阅读能力。但从当前阶段,学生对古诗文阅读的学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差强人意,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较低,部分学生只会机械的背诵古诗文,却并不了解古诗文的真正内涵,更不能深入挖掘古诗文中存在的文化意义。另外,部分学生学业繁重,鲜少有时间了解传统文化。

  2.学校缺乏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

  立足于课程角度对学校人才培养和传统文化的融合进行分析可知,部分学校在教学阶段,并未设置和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部分教师在授课期间,也鲜少为学生引进相关传统文化内容。立足于教学实施角度对传统文化和学校人才培养的融合进行分析可知,部分学校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并未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对其缺乏重视程度,教学工作带有强烈的功利性。

  3.学校教师忽视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兴趣培养。

  当前阶段,部分学校教师在培养人才时,所应用的仍然为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适用于过往阶段下的传统课堂,契合过往阶段教育背景下的教学目标要求,但立足于长远角度来看,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4.人才培养教学内容不科学。

  首先,部分学校教师在人才培养阶段,所采取的传统文化和教学工作相融合方式并不科学,进而导致教学工作表现出碎片化和空洞化特征。众所周知,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并没有专门的教材作为参照,也没有专门的课程标准作为依据,传统文化只是分布于各个学科教材之中,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部分教育工作者在授课阶段,所选择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教学工作带有随意性特征,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身心发展水平,也不契合学生的实际吸收能力。其次,部分学校缺乏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人才,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多为历史和语文教师负责,大多数的教师并未接受专业系统的培训,所开展的教学工作差强人意,最终教学质量也良莠不齐。

三、传统文化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融合策略

1.开发传统文化教学课程。

  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角度来看,传统文化教育以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水平为重点,以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为关键。故各级院校在发展阶段,应主动开发传统文化教学课程,并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与学校其他学科课程相联系,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当然,在传统文化教学课程开发阶段,开发人员也要秉持以生为本原则,结合学校实际人才培养情况,整合有效教学资源,最大程度的强化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2.积极组织传统文化活动。

  教育工作者在进行人才培养阶段,除了重视教材的作用,还应重视国学经典著作的价值,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具体来说,教师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参照我国教育领域最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筛选出契合学生需要的、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国学经典读物,二是教师要为学生细致讲解粗读和精读的作用,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同时,教师也要主动组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了解传统文化和区域风土人情。

  3.深度探索教材的传统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学校在将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相融合时,需重视学科教材的作用,在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应采取有效措施,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教学价值的理解,部分学校如有条件,也可增设传统文化课程。当然,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阶段,也要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以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情感。另外,作为教育工作者,也要主动对教材中含有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探索,并适当引进教学,以为国家发展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最后,教师本身也要秉持持续进步意识,在岗位工作阶段,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文化和专业素养,探索教材内的传统文化内涵,并将其作为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载体。

  4.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为使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教师可充分利用教室空间,张贴古诗、古代优秀人物历史事迹和名言警句等,以塑造良好的空间氛围,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同时,为取得更加理想的人才培养效果,教师也可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丰富教学形式,详细来说,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教师在导入新课阶段,可引进与教学内容关系密切的历史典故,帮助学生迅速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当时所处的背景,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尝试引入多媒体教学,以视频和音乐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传统文化在学校人才培养中育人价值的体现

1.实现学生道德品质的内化。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契合当代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与道德观念,学校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生良好德性的养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此外,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能够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内化。传统文化中的情感表达主要通过情感共鸣与情绪感染两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道德的内化。例如,学生在学习古典文学作品时,能够品味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诱发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在情绪感染中形成情感共鸣,促进个体道德的内化。

  2.完善学生的个体人格。

  人格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教育而言,人格培养需要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的植入与内化,使文化实现个体化的呈现。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对于学生个体人格的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以“君子”一词为例,其是我国在漫长发展阶段所推崇的一种理想化的人格结构,“君子”指的就是一种独立自主和积极进取的人格类型,而“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更是君子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

  3.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是当代社会倡导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知识的更新速度随之加快,个体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终身学习的内涵来看,主要表现于两个层面,一是侧重于强调个体学习的持续性,二是强调学习内容的全面性。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终身学习的思想,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在我国古代有许多终身学习的典范,如孔子“学而不已,阖棺而止”,荀子“学不可以已”,颜真卿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陆游“书到用时方恨少”等,以及诸如“活到老学到老”等格言警句,以此教育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理念,使终身学习理念逐渐成为个体自觉践行的且贯穿个体终身的学习活动。另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既有传统价值观念,又有传统道德思想;既有古典文学作品,又有传统艺术精髓,这些丰富的内容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全面性奠定基础。人才培养讲求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之中,能够丰富学校教育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学生终身学习理念的树立。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发展阶段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传统文化颇具重要性,其所具备的育人价值深刻影响着人才的发展方向。基于此,文章对传统文化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育人价值加以分析,最终总结出其具有实现学生道德品质内化、完善学生个体人格、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的育人价值。故学校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教育资源,深人挖掘其中蕴含的育人价值,同时结合当前时代背景,不断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进而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