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信息化视角下大学语文教学资源整合和对策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22106
张祥平 方 洁

  湖北商贸学院;武汉晴川学院

  随着我国社会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和互联网逐渐进入了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引领各个领域发展和进步的核心力量。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的速度提升,传播路径多样化,全球迅速进入了文化碰撞和信息碰撞的时代,引发数据爆炸。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使文化之间相互融合,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而高校大学生作为文化输出的主力,承担着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需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1.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

  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们学习的各个阶段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种文化不断碰撞,本该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的宝贵机会。然而,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总是处于濒危状态,即使被遗忘被拆除。高校面临这样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承担起通过语文和文学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作为国家的精神命脉,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唯一的传统文化,以实现真正伟大的中国梦重建。

  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个国家和国家不同的传统和历史的积淀。传统文化当中蕴含着民族发展的历程和智慧,从文化积淀中能够看出一个国家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路径。中华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智慧沉淀,蕴含着中华人民深厚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的不断成长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基于此,我们可以说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和我们最深厚的文化学院的优秀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愿望和时代的发展进步,适应了人民的需要,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博大精深的历史渊源为我们在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一个大方向。

  2.培养文化自信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与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虽然引进了许多优秀的外来文化,但也对我国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韩国和日本的流行文化席卷了我国的青年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感兴趣,失去了富有同情心和自信的文化品质。特别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突然加快,各类公众平台的文化信息鱼龙混杂。一些媒体平台的内容低俗,过外国节日、唱外国歌曲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一股不小的社会风气,传统节日和传统的艺术类别逐渐被忽视,以致于不少传统节日正在逐渐丧失其文化性,中华文化的特色和魅力也在逐渐暗淡。这样的文化环境无法推动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侵蚀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意识到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冲击,国家和社会更加重视对文化自信的培养。

二、当前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语文教育缺乏层次性。

  从目前来看,在语文教育的阶段中,其教学特点以及教学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为每个阶段的学生特点都不尽相同,如果未能采用不同的针对性教学模式,势必会影响语文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并且语文的教师普遍存在着未能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忽略学生自身特点的现象,因为语文这门学科虽然已经具备了完善的体系,但是未能根据学生们不同的年龄阶段及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导致教师缺乏对于学生们思想动态的关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们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并且语文这一门学科的出发点是为了提升学生们的文学素养,而文学素养方面的教育是随着学生们的身心变化发展而循环渐进的,在不同阶段对于语文老师的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如果语文老师们未能及时更改教育目标与教学重点则会影响学生们语文方面的提升。另外,目前高校中的语文科目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语文的理论知识,缺乏必备的实践课程,语文的真正意义是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的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学生们的人文素养,若在这一课程中缺乏必备的实践课程,导致学生们缺乏实战经验,从而与这一学科的出发点背道而驰。针对这些现象,则需要语文教师们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并且在实际的教学中学会合理科学的运用教学资源,及时关心学生们的思想动态及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2.语文教育缺乏文化性。

  基础的语文教育是在学生的整个义务教育阶段都要进行系统学习的一项科目,许多高校的语文教育停留在较为浅层的阶段,缺乏对文化性的挖掘。可以说语文教育对于学生们的影响时间是最长的,影响程度也是最深的。基于这一学科的重要性,则要求语文老师们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需要不断改变对于学生们的教育方式以及教学重点。但是就目前我国语文教育的现状来说,其基础性较强,并且与自然学科所要求的人文性还具有一定的差异,另外不可忽略的是语文教育具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很难实现知识上的共通,并且在大部分的语文课堂上大多经常会出现灌输式的教学,对于学生们思想上的引导缺乏重视,老师们只根据教材上的内容对学生们进行传授,而忽略了学生们的接受能力和接受范围。在这种现象下,尽管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语文知识,但只是对于表面上的理解,而不能将其进行合理的运用,无法将所学到的语文知识与实践生活相联系,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而未能打好基础的语文教育,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不同程度上的影响。

三、信息化视角下大学语文教学资源整合有效对策

1.开发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在使文化交融鱼龙混杂的同时,也为大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丰厚的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对语文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具体而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教师提供了三种工具,一种是教学资源收集的工具;另一项是将教学资源进行分析整合的工具;还有一种是传播语文教学资料的工具。从教学资源收集工具来说,互联网不仅建立了可供信息交流的社交网站,还建立了许多专业化的教育网站。在社交网站上,教师可以和其他学校的教师甚至是相关教授进行信息交流,通过社交平台,从全国范围内获取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文献资料等等教学资源。而专业化的教育网站可以为教师提供课件资料、课件制作工具、专业课教程、教材分析等工具化的教学资源。从分析整合工具来说,目前国内有许多专业的教育应用网站,例如超星学习通、希沃教学、名师高途等等,这些专业的互联网教育公司,推出了许多适合高校教育的软件应用,这些应用不仅具有筛选和分类功能,能够对网络教育资源进行网罗和分类,还有自动化课件制作、思维导图等功能,可以实现语文教育资源的自动化分类和自动化筛选。从传播语文教学资料的工具来说,这些工具具体是指社交平台和教育软件,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等社交平台,将自己的教案等教学资料分享给学生,也可以通过线上教育软件进行在线教学,拓展语文教学资料传播的范围。

  2.丰富语文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依赖手机、个人电脑等工具,逐渐停止阅读等活动。这种过于依赖电子产品的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会使生活变得越来越单调。虽然现在流行的网络文化会对传统的教育方法带来一定的冲击,但是高科技的发展能够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工作提供更多更好的传播传统文化的教育工具。教师可以使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方式,更立体地表达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洗礼,提高学习兴趣,有意识地传播学习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美好寓意。

  现代教学方法的使用对于提高教育效率至关重要。多媒体尤其可以包含文本、视频和其他文化元素,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为学生创造立体的教学环境。设计良好的多媒体教育内容还能满足学生发展历史和发展辩证思维技能的需要。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本地区特色优质传统文化的探索和弘扬。譬如在学生阅读《红楼梦》时,可以运用视频和音乐的形式,将红楼梦电视剧当中的片段截取出来放入课堂当中,尤其是讲到人物判词的时候,通过将具象的视频资料和判词相结合的形式,能够将学生的抽象想象化为具体,更加直观生动的展现判词的美感。除此之外,学生在这个名著阅读教学的交互过程中,充分感受信息技术的迁移性的丰富表达。通过PPT动画等手段,提高教师学生的互动,营造学生的参与感,让文学生动起来。

  3.增强实践性。

  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中,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中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提升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及动手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多给学生们提供实践的机会,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且得以充分的利用,从而提升学生们的文学素养以及文学水平。在语文教育中较为注重的是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及创作能力,而在语文教育中则是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以及对于文学作品的应用和探索,基于两种模式的特点,可以开展语文教育的实践课堂,促进学生们将在语文教育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得以实践,可以通过讲座、阅读以及相关知识的社会调查,将所学习到的知识充分的利用起来,充分鼓励学生们发散思维能力以及能动性,让他们在新体验中发现新问题,从而提升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在语文的教学中也要将对诗词歌赋的品读重视起来,不断巩固基础知识,从而促进文学作品方面的更高延伸及探索。总而言之,需要抓住两种模式中共同的东西,不断巩固基础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实现提升文学素养的最终目的。

四、总结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来看,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语文教学并没有充分开发信息技术的优势,仍然停留在传统英式教育阶段,语文老师们为考试而教学,学生们为考试而学习。长期以往,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老师们的教学内容中缺少具有文化性的东西,则会大大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我国现代的语文教育应和语文教育实现多方面的共通与交流,通过实现语文教育和语文对接,才能够重建我国语文教育的高素质与质量,从而更好地弘扬我国的汉语言文化精髓。关于如何促进语文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应实施一系列的分析与策略部署。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