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举重运动训练中应注意问题及战术指导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16212
周东南

  河北体育学院体育运动学校

  举重是我国的传统体育强项,历届奥运会都是中国体育代表团重要的夺金点。2008年北京奥运会,龙清泉、张湘祥、廖辉、陆永、陈燮霞、陈艳青、刘春红、曹磊均为中国摘得了各自项目的金牌,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力量。我们应该看到,取得优异成绩离不开运动员们的刻苦训练和教练员们的悉心指导,正是他们无数个日夜的无私付出,才能换来领奖台上的精彩一刻。

  举重运动不仅仅需要拥有强壮的肌肉力量,运动员还必须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战术。

一、举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培养

在我们观看体育比赛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明明是最为简单的动作,运动员们却出现了低级失误;平时训练时可以很好的发挥自己的技术特点,真正比赛场上却畏手畏脚、不知所措。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运动员的个人技术还有待提高,另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与临场应变能力还有待加强。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的比赛之中,面对几万名现场观众、面对强大的对手,运动员们能否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水平甚至是超常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有过硬的心理素质。那么,在对举重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如何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呢?

1.规范化训练。

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学生时代,每次考试前都会比较紧张,原因是害怕自己考得成绩不理想。其实,这种紧张情绪的原因并非全部是因为害怕自己的考试失败,深层次的原因是自己的知识掌握不牢固,对自己缺乏信心。试想一下,如果自己平时学习足够努力,学习得心应手,考试时紧张感一定会减少很多。举重运动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所有运动员来说,掌握好标准的动作要领、通过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举重成绩的不断提升,这些都是拥有强大的内心的基础。否则,自己没有真本领,何来的自信?因此,在日常举重训练中,我们一定要进行规范化教学,为每位运动员制定出合适的训练计划,在日积月累中让他们形成举重动作的肌肉记忆。这样不仅仅有助于快速提升他们的举重成绩,也是他们强大心理的能力基础。

2.模式化训练。

运动员在举重比赛过程中能否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会受到比赛场地的氛围、周围人员、场地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模式化训练就是在日常训练中尽可能的模拟比赛时的氛围、周围人员、场地环境等因素,让运动员在真正比赛时客服恐惧心理,能够正常甚至超长发挥自己的训练水平。

  模式化不同的场地、器材训练。不同场地的大小、光照、观众人数等因素都会对运动员的发挥产生影响。所有在我们的日常举重训练中,要经常进行模式化不同的场地,让他们由最初的不适应变成逐渐适应,最终可以完美适应所有的比赛场地。对于很多举重运动员来说,比赛中杠铃不是自己的,会给他们造成一定心理障碍。所以,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要求运动员们逐渐能够使用不同类型的器材,同样能够取得好成绩。

  模式化气候、食物等客观因素,让身体能够适应不同的地域饮食。

  在举重比赛中,运动员们会乘坐交通工具到达不同区域,有时候还需要倒时差。面对不一样的气候、不同的住宿条件、不同的饮食、陌生的环境,身体出现严重的排斥反应从而对比赛成绩产生严重影响的事例有很多。所以,我们可以在平时的举重训练中尽可能的模拟不同的气候环境、不同的住宿条件、不同的伙食安排……让运动员的身体能够逐渐适应这些客观因素的变化,提高身体素质,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3.举重训练教学过程中要对运动员多加鼓励。

举重运动看似简单,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则需要运动员们付出比其他竞技项目多得多的汗水。在训练过程中,他们难免会遇到身体、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困难。这个时候,教练员千万不能过多的对他们进行责怪,而应该主动的与他们进行交流沟通,了解详细情况,帮助其度过难关,避免他们对训练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活动的正常开展。采用鼓励式教学,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师徒关系,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和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激发他们奋力拼搏的内在动力。

4.克服盲目自大与妄自菲薄两种极端心理。

对于每一位体育运动员来说,对自己拥有足够的自信是战胜对手的法宝,但过度的自信就会变成井底之蛙,自己的狂妄自大,会让自己满足于自己的现有成绩,停滞不前;当别人超过自己的时候,因为无法接受事实而自暴自弃。同样,过度的不自信会让自己在比赛的过程中产生莫名的恐惧,畏手畏脚、动作变形,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因此,在举重训练的过程中要经常性的对运动员进行心理健康指导,让他们渴望取得成功,同时也不惧怕失败。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胜不骄败不馁,为了国家荣誉和自己的梦想刻苦训练。

二、举重运动的战术培养

竞技体育不仅有力量与速度的竞争,同样充满了方法与智慧。对于举重运动而言,运动圆满拥有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得胜利重要基础。但很多人认为,举重运动的比赛规则比较简单,比拼的只是运动员的力量,不需要什么样的战术。实际上,在举重比赛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战术也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障其重要程度不弱于训练运动员体能、技巧,能否运用正确的赛前战术、在配合中采用合理战术甚至运用战术使对手掉以轻心,这些在体育竞技赛中已经越来越受重视。那么就举重教学工作而言,应如何在教学工作中更好的开展战术培养呢?

1.加强战术理论知识培养,增强战术意识。

在对举重运动员进行战术培养的时候,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掌握了足够的理论基础,才能充分的了解人体运动规律,正确的分析对手的心理特点,明确战术意图,根据赛场上的不同形式采取不同的策略,逐渐理解并运用举重运动的战术思维。

  (1)以自我为中心。举重运动不同于足球、篮球等集体项目,可以说是一个人的运动。只要自己不受外界环境及对手的影响,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就会给对手以很大压力,给自己以自信。因此,在举重比赛中,运动员要以我为主,以不变应万变。

  (2)严格自律,控制体重。自律是每一位运动员都应该具有的优秀品质。只有严格自律,管理好自己的生活、社交、饮食等内容,才能管理好自己的身体,让自己始终处于最佳的竞技状态。由于举重运动独特的竞赛规则,控制自己体重是举重运动员基本的战术能力。当大赛临近,可以结合自身条件及对手情况,多因素综合考虑增加或者减少自己的体重,以便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3)试举战术。在举重比赛中,抓举和挺举均有三次尝试的机会。一个人稍微的失误就会葬送整个比赛。试举过程中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有心理负担。试举重量过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浪费了一次试举机会;试举重量过高,则可能试举失败,对自己近下来的比赛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如何有效的利用三次试举机会,找到自己比赛状态、杠铃重量、对手实力等因素的切合点,既保证了试举的重量,又保证了试举成功率是试举战术的关键。

2.培养运动员的专注力,提高随机应变能力。

举重比赛的成败往往就在一瞬间,而赛场上,分散运动员的注意力、影响运动员发挥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赛场氛围、对手的因素、自身的压力等等。面对这些因素,运动员们只有始终保持足够的专注力,以自我为主,排除思想杂念,专注于比赛本身,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身体机能,让自己兴奋起来,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同样,在举重比赛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状况。比如:对手的超常发挥给自己带来的压力、裁判员的误判等。面对突发情况,举重运动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分析赛场上的局势,结合自身条件制定出相应的战略战术。

三、举重技能与战术、心理的规范统一性。

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活动。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举重运动也不例外。

1.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是战术能够灵活多变的保证。

如果没有扎实的举重运动理论知识,任何漂亮的战术都会无从谈起,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日常训练中应注意根据不同运动员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训练方式,将举重运动的理论知识完美的融合到平时训练之中,使运动员在积极参加训练,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掌握扎实的运动理论知识。

2.良好的体力与过硬的技术能力是战术能够灵活多变的基础。

所谓战术,是与对手之间的实力不分伯仲,为了能够战胜对手而采取的一些小技巧。如果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任何的战术也会变得毫无意义。

3.过硬的技术能力会带来过硬的心理素质。

身体素质得到提升对运动员心理会造成极大鼓舞作用,在运用战术时也更有信心,显得更灵活。只有自己本身拥有过硬的技术能力,在举重的比赛中才会有“底气”,才会不“心虚”,才能有强大的内心与自信。通过观察、提高专注力等方式使自身体能的兴奋点得到充分调动,进而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4.无论是举重的技术能力,还是过硬的心理素质,或者是灵活的战术技巧,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掌握的。

而是需要我们将这些理论知识落实到每一天的日常训练之中,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大赛到来之时,充分了解自身实力水平,认真分析对手能力特点,对场地情况了如指掌,制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应急预案,使运动员在比赛前胸有成竹,顺利完成比赛任务。

  无论是举重、游泳、足球、篮球或是其他运动,竞技体育总是残酷的。尽管运动员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汗水,但不是所有进行举重训练的运动员都有机会参加世界大赛,都有机会为国争光。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会被淘汰,都会去从事举重运动之外的其他工作。但体育运动远不止成功与失败,举重运动教会他们的不仅仅是如何去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告诉人们如何奋斗、如何拼搏、如何坚持不懈,如何更好的生活。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不正是需要这种体育精神吗?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