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西江小学教育集团
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是紧密结合的,科学思维是科学探究的灵魂。科学教学不论探究的方式怎样,一切都必须以科学的思维作为核心,需要呈现出科学最本质的特点,把对小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穿插于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虽然在科学标准中把小学科学定位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但现在的小学科学教育中,小学科学还是不够重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的专业性不够。现在的小学科学教师绝大部分是没有理科的背景的非专业人员,相对应的理科的知识、理科的思维经验欠缺。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因为身体、年龄等原因,从语数学科学转行过来的。
评价的手段单一。现在的小学科学评价手段,更多的是纸笔测试,而且侧重于基础知识掌握、知识应用能力的的检测,儿童科学思维的检测比较少。这就使得有一些教师,只注重知识结论的讲解,而轻视了儿童科学思维的发展。
科学课难教。科学不容易教的一门学科。一方面,它的知识面广,需要的非常广博的知识储备才能胜任。另外,需要教师除了阅读教材、理解教材、设计教学环节外,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准备材料、做下水实验等。
种种原因,导致了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背离儿童文化需要、儿童认知发展、儿童生存价值,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高深莫测、空空其谈,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本人通过多年的思考和课堂的实践,觉得可以从尝试从聚焦直观载体,激活思维灵性;聚焦“童画”程现,凸显思维路径;聚焦情境实践,构建思维阶梯等几个方面,立足儿童立场,发展儿童的科学思维。
表一
一、聚焦直观载体,激活思维灵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虽然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但他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判断主要以生活经验为主,随着他们的感知记忆表达和生活经验的丰富,他们的抽象罗辑思维才慢慢开始发展。另外,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取决于对学习的对象是否感兴趣。教师应理解和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为学生创造直观、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后,把这种经验作为建构科学概念的起点,以节约化的符号、文字、贴纸方式发展他们的科学思维。如,在教《抵抗弯曲》一课最后一个环节: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平放与立放这是两个抽象的专业名词。教师只是用语言去解释平放和立放这两个概念,好多同学可能听得云里雾里的。如果教师用一些具体的实物进行演示,如学生常吃的食物华夫饼干。请一个学生上台把手里华夫饼干立着放在木板左边,当演示平放时,同样让此生把饼干平着放木板右边。“一高一低”在直观载体的帮助下学生对立放平放一目了然。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从直观的演示中,构建起抽象的思维。这是教师苦口婆心和学生死记硬背根本无法比拟的效果。
在研究为什么要建筑物的横梁,为什么要立放时,教师依然可以借助华夫饼干。看在平放和立放两种状态下,用承受垫圈的数量,比较哪个抗弯曲能力更强?通过,实验学生容易得出结论,立放时,抗弯曲能力更强。教师紧追问:同一块华夫饼干不同的方法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承受能力?主要是什么改变了?学生通过观察实物,能轻松地发现其中的原因。最后,让学生用彩纸贴出两种放法时的厚度。就这样,通过直观载体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灵动的科学思维。
最后教师让学生抬头观察教室里的横梁和柱子,并让他们说说这样放的优点。在此基础上拓展,生活中哪些事例也能说明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抗弯曲能力更强。整节课学生通过猜想验证,并基于可视化的可靠证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学生在“论”中推理,在“证”中构建,有效发展的科学思维,为以后对抗弯曲能力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做足了功课。
表二《抵抗弯曲》科学论证链
建构探究实践活动论证组织形式 内容个 人观点 梳理、呈现聚焦问题:横梁为什么立着放?推理 个体内在论证过程个 人论点 贴纸 观察体验 评估质 疑分析 贴纸 小组交流 个体间论证过程协调、补充再观察:教室里的横梁。深化问题:除了教室里的横梁,还有什么也能说明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抗弯曲能力更强。个体间的集体论证过程建 构概念 达成共识 科学结论
二、聚焦“童画”程现,凸显思维路径
孩子天生具有灵动性,他们在主体和客体相互渗透阶段,倾心于用感性的姿态来观察和体验美好的世界,喜好用拟人化的眼界看待生活中出现的一切事物。童画,就是教师引导孩子们以自己见解和习惯,采用画图的方式,把他们的认识、理解以及猜想用直观方式呈现出来,以此促进学习的产生。1.用画图来表达自己的猜想。
学习是一种自主自觉的活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探究,并进行大胆的推理预测,让他们能清楚表达个人的想法。例如:在《空气会占据空间吗》这节课中,孩子们根据猜想画出不同的想法。2.用画图来表达实验设计。
小学生年龄尚小,在学习过程中直观性特点比较突出,对于复杂化问题和抽象的语言,并不擅长,理解起来很费力.科学童话具有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直观展示功能,能清晰的呈现出学生设计探究过程。例如,孩子们用实验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画出了自己的思路。3.用画图展现实验过程。
以儿童的视角去发现,用儿童的心灵去体会,从儿童的思维去探究,设计出了趣味性、生活性、科学性三者合一的教学活动。学生设计童画的过程,清晰的再现了孩子们整个思维的过程,如:(1)把底部装有餐巾纸的塑料杯压入水中,餐巾纸没有湿。
(2)把气球塞进矿泉水瓶里,气球口套在瓶口,此时气球是瘪的,插根吸管往瘪气球里吹气,气球变大了。
(3)用打气筒接一根管子,管子插入装有半杯水的杯中,边上插一根吸管,往里打气,吸管里会有水流出来等等。各种奇思妙想,各种精彩纷呈,完整的诠释了童画为孩子们带来的深度思考,也为以后高年级的科学学习作好了铺垫。
4.用画图来梳理知识结构。
从建构主义理论可知,学习就是学习者将知识和经验建构的过程。学生在建构重组的过程中,直观的图示能很好的呈现所学的知识和所出现的问题,有意识的进行提取修正,自主参与到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在学习了《空气会占据空间吗》这节课后以后,教师尝试着叫学生采用童画的方法来理解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小学科学课堂不但要充分体现科学的本质,而且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科学是严谨的,但儿童的天性是自然的、灵动的。做儿童的科学需要在严谨,增加童趣,与儿童的天性有机合一。只有两者协调,才会实现学生与科学的真正统一。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