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氢能学院
对于“健康”一词,不同的组织结构和词典有着不同的定义和展开。虽然繁杂,但其定义一般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具备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良好,人际关系和谐是定义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准,也是高校立德树人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的环节。俗语云:“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高校学生宿舍是高校学生生活和交友的基本单位,舍友往往是高校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学生宿舍是高校学生的第二个“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因此,宿舍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一个高校的整体风气,也影响着高校学生培育的成果。
然而,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自然每个高校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兴趣爱好和个人志向。而学生宿舍恰恰是生活内容高度重合的场所,这些不同的个体需要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面共同作息、学习和生活。因此,宿舍矛盾也是高校宿舍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年人血气方刚,对于年及弱冠的年轻人而言,矛盾冲突并非稀罕之事,此时重要的是矛盾的化解以及对当事人的引导。倘若处理不当,当事人不解开心结,将心存怨恨,性格向任性蛮横或小气刻薄发展。反之,如果处理得当,对于当事人而言,这些矛盾不过是人生的小插曲,是个人成长的一堂课,对其健全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帮助。因此,重视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妥善处理学生宿舍矛盾,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
一、高校学生宿舍的特点与现状分析
基于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的特点,我国高校招生的生源总体呈现本省生源居多,外省生源兼有的特点。因此高校学生宿舍的成员也有着来源广,差异大的特点,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理解:地域差异大。以广东高校为例,广佛深莞等大城市高校生源大部分来自全省各地级市,少部分来自外省。而地方高校如五邑大学(江门)、嘉应学院(梅州)、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茂名)、韩山师范学院(潮州)等地方高校,则在上述特点的基础上,有相对较多的本地级市生源。不同的生源地会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广东的地理和历史特点使广东的文化大体分为“粤客闽”三大板块:粤文化圈以广州为代表,代表方言为广州话,是珠江三角洲和粤西、粤北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客文化圈以梅州为代表,代表方言为客家话,主要分布在梅州、韶关等地,广东其余地区也有零散的客家人聚居,如广州增城、汕尾陆河等;闽文化圈以潮州、汕头、揭阳为代表,代表方言为潮汕话(闽南话的一个分支),在粤西的雷州半岛及其附近也有聚居,注重内部团结,从商风气较重。三大文化区迥然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导致了宿舍内部文化背景的差异较大。此外,还有来自清远连南、韶关乳源等地的少数民族群体,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省外生源,造成了高校学生宿舍较大的地域差异性。
家庭背景差异大。小学及初中阶段,学生择校多以户口地段分配,同一班级学生的家庭条件大体相似,中学阶段同一班级内虽然有了一些分化,但是总体趋同。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家庭背景差异相对较小。而在大学阶段,入学唯一的参考标准就是入学成绩,因此不同成长条件的学生都汇聚在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求学。因此,同一个宿舍的同学,有可能有着迥然不同的家庭背景。在对学生的摸底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来自不同的成长环境,有家长公职人员的学生,有家长是经商个体户的,有家长是在企业上班的,也有不少同学的家长是务农的,或处于无业状态。而从家庭组成的角度来看,大部分家庭是父母双全的家庭,也有个别的家庭属于父母离异或一方亡故的单亲家庭,也有的是父母离婚后再婚的重组家庭。从兄弟姐妹的数量来看,则是少则独生,多则有七八个兄弟姐妹。以上的这些家庭因素都会对学生的成长和三观有着根基性的影响。因此,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成长背景的同学在大学的宿舍里齐聚一堂,如何相处好,如何做自己,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需要思考的。
这些不同,既构成了大学校园文化和人才的多样性,也构成了学生宿舍的复杂组成,给学生的人际磨合带来不确定因素,也给高校的宿舍矛盾防范与宿舍日常管理提出了挑战。
二、高校学生宿舍矛盾的诱因分析
多样性是高校宿舍矛盾的根基,而矛盾的发生往往需要导火索。基于上文提及的多样性,学生出现宿舍矛盾的争议点可谓千奇百怪,也增加了宿舍矛盾处理的困难。总体而言,高校的宿舍矛盾大多围绕着以下两个方面展开:1.生活习惯不协调。
上文说到,不同的地域背景和家庭背景会导致生活习惯以及思维习惯的不同,这些差异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宿舍矛盾。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作息习惯不一致,有的同学习惯早睡早起,有的同学则是“夜猫子”,习惯忙到三更半夜,一方的睡眠或生活被另一方打扰,出现矛盾。公共事务认知不一致,如有的同学主张勤俭节约,对于空调等用电器尽量避免使用,而有的同学则认为维持好的生活质量是必须的,因此在日常水电的消耗以及费用的结算上出现矛盾。卫生习惯不一致,有的同学喜欢干净,认为宿舍应该保持整洁卫生,对宿舍卫生有较高要求,而有的同学则不修边幅,认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容忍脏乱,不必过分紧张,因此出现矛盾。针对此类矛盾,一方面需要有较好的规矩,以对双方的行为习惯进行公平统一的约束,另一方面则要教育学生学会包容和理智看待差异,做到求同存异,君子和而不同。2.又某一具体事件或行为引起的个人情感纠纷。
在人与人的交往当中,印象是非常重要的风向标,有时对他人的印象和整体认知,决定了相处的模式和深度,也会诱发一些宿舍矛盾。比如由于宿舍里某件小事情的争吵,在奖学金评选或体育竞赛中的碰撞纠纷,在男女情感方面的瓜葛等等,都为矛盾的发生埋下定时炸弹。要解开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结”,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在处理此类有前科的,酝酿已久的宿舍矛盾时,我们需要把握两个法宝:一是“解”,即尝试理清矛盾和怨恨的源头,消除不和的氛围。二是“剪”,在无法解开双方怨气和不满的时候,要学会釜底抽薪,与其极致地要求学生接纳对方,倒不如增加双方的距离,避免严重的事态。在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中,面对层出不穷的宿舍矛盾和纠纷,大多可以套用到以上两个层面。如何抽丝剥茧,认知事情的全貌,对时间进行定性,是解决事情的第一步,也是基础性的重要一步。
三、高校学生宿舍矛盾的防范与深层次建设探索
宿舍就像大学学生群体的细胞,每一个宿舍都在持续运转着。数量的多,分布的广,决定了宿舍矛盾的火苗潜藏于某个看不见的角落,随时可能爆发,需要进行处理。虽然我们无法杜绝宿舍矛盾的发生,但是与其是发生问题才手忙脚乱的应对,不如在日常层面加强宿舍文化的建设,深层次地做好高校学生宿舍矛盾的防范工作。1.实施网格化管理,夯实管理责任。
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特点是的管理者与学生人数的不对等。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被弱化,包括学生社区管理在内的大部分学生工作落到了辅导员的肩上。兼之如今辅导员的职能多元化现象明显,不管在人数上还是精力上,对于学生宿舍的管理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在社区的管理上,辅导员与宿管的关系是横向的,存在信息上的滞后。学生在社区的管理主要由舍长担任,但由于宿舍管理的纵向到底程度不如中学和职校,舍长的职能被弱化,加上舍长的素质和责任心参差不齐,对宿舍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所以,辅导员对学生宿舍矛盾的管理容易出校被动的局面,即无事不知隐患处,有事方才忙处理。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建立网格化管理,夯实管理责任。具体实施为构建一条“党委副书记(分管学生工作)-对应年级辅导员-班长(或生活委员)-舍长-其他舍友”的管理链条,每一条链条之间要实名链接,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进入这个社区管理的树状图框架中。分级进行培训,班长了解舍长的情况,必要时赋予处理和更换的权利,舍长了解宿舍的情况。此外,根据学院掌握的学生状况,分散向学生管理者(班委和舍长),如学业困难名单、经济困难生名单、身心健康备注名单等,在确保信息保密和人格尊重的前提下,学生管理者可以掌握信息,有利于开展网格化管理。
过程中注意明确职责,学生管理者要对其下的学生负责人。如果学生出现违规,管理者要接受相应批评。如果学生出现矛盾或情绪波动,管理者要协助老师进行处理。开展网格化管理,有助于信息的传达与责任的分化,能够有效打破师生比例严重失衡的顽疾,提高宿舍管理的效率,防范宿舍矛盾的发生。
2.制度化标准化管理,有规可依,有规必依,明威严。
学生宿舍矛盾的源头多在于,同一宿舍的不同同学对宿舍生活有着不一样的认知:有同学认为,作为学生,宿舍也是学习的场所,在提供休息的同时应该保持相对安静,营造良好的氛围;有同学认为,宿舍是课堂学习至于放松的地方,在作息和卫生上是可以相对放松的。这种矛盾本质上都没有错误,但是存在分歧,容易导致人际上的不和。如果学生能够自行协调,寻找平衡点,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但是如果任由每个矛盾都由学生自行化解,基于学生血气方刚、心智不如社会人成熟的特点,容易出现不和和矛盾。对此,可以由学院牵头,制定普遍性的规矩,做到有规可依,有规必依,利用上述说到的网格化管理,下方到每一位同学的头上,明确可为与不可为,在此框架的基础上来面对宿舍生活中的分歧,有助学学生解决分歧,减少宿舍矛盾的发生。
比如在作息时间上,规定中可以明确指出,中午午休和晚上休息的具体时间,进入休息时间之后,宿舍的任何人不得发出大声响,影响他人睡眠。在此框架上,既可以防止肆意妄为,该睡觉的时候“作妖”,也可以防止吹毛求疵,在日常活动时间里面要求安静。
高校的学生宿舍管理是给每一位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难题,面对大学生日趋成熟但是未完全成熟的阶段,管理者需要打破人数上的制约,同时用好学生干部,做到“知根知底”,利用人力的运作与规则的执行来减少风险,让宿舍矛盾防患于未然,做到少发生,快处理,助成长。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