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析高校学科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设思路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15901
林芳君

  浙大城市学院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础性、系统性工程,涵盖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内容。学科水平是办学实力的综合体现,学科发展是构筑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学科建设过程中需认真分析,梳理现状,理清思路,创新机制,深层次分析解决痛点难点问题,系统谋划,扎实推进,实现高校跨越式发展。

一、学科建设存在问题研究

1.学科发展定位不明。

科学合理的学科规划和布局是学科建设的指向标。学科建设与学校的发展理念和办学定位承接度不够,缺乏整体性、全局性和方向性。学科建设被片面化地理解成某个单一环节。学科资源配置达不到最优化,没有很好地厘清学科数量和内涵建设之间的关系。学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不够紧密,特色不够鲜明,优势不够突显,仍需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开拓差异化发展之路。

2.师资队伍力量不足。

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师资力量的薄弱一方面体现在在编在岗教师人数不足,师资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充。另一方面还表现在高层次的领军人才及学科带头人的缺乏。此外,还表现在师资结构的不合理,高职称和年轻骨干教师出现断层,梯队难以形成。人才引进缺乏整体性布局,没有紧密结合学科建设发展的需求。

3.标志性成果指标缺乏。

科学研究工作的创新以及标志性成果的产出是对学科建设水平的有力支撑。高层次的科研项目、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高级别的成果获奖等增长乏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活跃度有待提升,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少,学术影响小。标志性成果量少且分散,人才培养成效低,科研综合实力弱,导致申报各级各类学科时不够门槛或是申报表格空白等现象。

4.配套政策保障不够。

学科建设离不开良好的制度环境。现有的政策无法激发基层教师的主体性、独立性和积极性。资金不足、空间有限等外部因素束缚了学科的发展。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之间没有形成合力。职称评价标准对人才引进和内部职称晋升均造成一定困扰。教学工作量和科研考核压力大,两者难以做到相互平衡。学术交流平台缺乏,无法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二、学科建设思路建议

1.有所为有所不为,分层次开展特色学科培育建设。

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与发展方向,强化学科特色和优势。制定学科中长期发展规划,梳理凝练学科特色方向,打造学科品牌。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聚焦一流战略主线,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大力支持与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相关的学科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整合优势资源,分批分层次地开展学科培育建设。

2.政策保障,优化学科建设环境。

积极创建有利于特色学科打造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强化资源保障,完善差异化投入机制,重点发展的学科优先满足经费和空间需求,提升教学与实验环境;在科研成果培育、研究生名额分配、高级别项目推荐申报、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有效平衡教学和科研工作考核。构建科学合理的责任机制,落实目标责任。

3.实施人才战略,加强队伍建设。

(1)加强高层次人才建设。通过人才的内部培养、外部引进,加快扩充师资规模,促进师资队伍的壮大、师资结构的合理化,推动学科高水平发展。

  一是引进高层次人才。通过全职引进、柔性聘请等方式,引进重量级学者,引领学科发展。组建高层次人才服务专班,建立服务绿色通道,促进人才政策的落实。在科研启动经费、家属安顿、研究生名额、实验室空间等各个方面给予全方位的配套与服务,保证顺利度过适应期,更高效地开展工作,全方位指导学科建设,发挥引领作用。

  二是培养高层次人才。除了外部引进,也要充分重视内部培养。通过遴选本校优秀教师实施人才培育孵化项目,为有可能成为高层次人才的学者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更多的平台,使其及时跟进学科研究领域的前沿内容,增强学科透视和把握能力,不断提高学术影响力。

  三是关注年轻队伍成长。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通过培训、进修、访学等形式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提高博士、高级职称的比例,形成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更为合理的学术梯队。建立青年教师帮扶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沙龙,鼓励参与并申报各类平台项目。

  (2)推进创新团队建设。依托优势学科,创新机制体制,组建由学科带头人领衔,方向带头人、骨干成员共同组成,师资结构合理、凝聚力强的科技创新团队,发挥团队优势,引导团队成员提高人才培养意识、教学研究能力和学科科研水平,提高学科团队的核心实力。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健全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的作用。建立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充分激活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的积极性、主体性和创造性。探索人才特区模式,采用不同的引进模式,完善人才科学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引进质量和效果。

4.发展科研平台,促进学科交叉。

(1)梳理校内科研机构。对应校内重点建设学科的层级,分层次分类别建设校内科研机构。在传统以系为单位建设机构的基础上,做大做强一级学科的同时,鼓励各类交叉学科研究中心的建立,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培育新型交叉学科,增强学科竞争实力。

  (2)搭建科研创新平台。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加强战略研究,结合国家发展规划,关注重点建设领域,谋划设计校内优先发展学科的科研创新平台。加强高级别科研平台的内涵建设,加强具备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能力。实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哲社基地、重点智库等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的突破。

5.培育标志性成果,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各学科应紧密结合教学科研发展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和地方服务。实施“标志性成果培育计划”,开展包括项目、成果奖在内的重大成果培育建设。聚焦一流,凝练特色,突出优势,鼓励原始创新,深化产学研一体化研究,产出一批高水平、在业界能产生一定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6.强化校企合作,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加强学科与地方头部企业的科技合作,深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校内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建立校内外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加强教师内涵建设;聘请企业专家为校内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指导等。通过共建研发平台、人才交流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科技园等形式,整合资源,实施协同化战略,共同申报各类平台和项目,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

7.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

以项目为抓手,不断拓展多元化研究平台,多渠道搭建沟通桥梁,开展实质性全方位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聚焦国际学术前沿和热点,主办承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提升学科学术影响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国际视野,给予经费支持。

8.拓宽联培渠道,加强研究生培养工作。

研究生是高校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有力帮手,也是推进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应积极拓宽联合培养研究生渠道,争取更多的联培指标。重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出人才培养特色。积极开展学位点建设的调研与要素分析,为提高学生培养层次和质量积累经验,为获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奠定基础。

9.健全体制机制,强化管理队伍建设。

各学科建设单位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协调、推动学科建设工作;实行学科负责人负责制,负责本学科的具体规划与实施;配备专职学科秘书,有效对接学科建设、学位点建设、研究生培养的行政管理事务。明确职责,落实责任,营造良好的学科生态环境。

10.监控学科发展,助推学科实力提升。

建立“学科动态监测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掌握分析学科的各项数据指标,了解学科的相对实力和水平。目前市场上也有成熟的数据平台可供选择。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各类数据更新,定期诊断学科的问题和不足,有助于对学科竞争力做综合评价,监控学科发展。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抢抓机遇,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提升办学层次,创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成为新的历史使命。学科建设需紧密对接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前瞻性、科学性地规划布局,切实解决现存问题,通过优化学科环境,切实加强学科建设水平,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