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以《文心雕龙·神思》为例浅谈写作构思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15585
邓 倩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在写作活动中,写作构思处在作品的主体自觉感受与写作外化的中介环节,是决定写作质量的关键。刘勰的《文心雕龙》中《神思》篇的相关论述对写作构思的研究意义重大。秉承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的原则,将其写作理论融入写作构思的全过程,有助于提升构思水平,进而创造出高质量的文章。

一、认识写作构思的特性

(一)守静致虚——内向凝聚性

文章的构思需要写作主体的灵感。灵感出现的几率至微,速度至快,所以常有作者满怀写作想法却找不到突破口,而刚刚冒出新颖想法却又突然消失导致构思无法进行的也大有人在。刘勰在《神思》篇中写到:“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自古以来作家学者做文章都主张“为文之用心”。而在写作过程中,“心”易为浮世喧嚣所累,易被多种不可控的内外因素分散,所以,灵感易因此而窒塞。是以,刘勰讲到陶钧文思之时,主张“虚静”,“虚”即“排除杂念”之意,“静”即作“静化心思”之解。排除杂念,心中才能清明澄澈;静化心思,精神才能高度集中。清朝初期的万斯同,经过多年的闭关苦学,研精致思,成为博览古今、精通史籍的知名鸿儒,更是以布衣的身份参与了《明史》的编纂。写作主体只有达到这种守静致虚的境界,将精神高度凝聚于一处,才能在灵感涌入脑海之时豁然开朗,然后运思作出好文章来。

(二)其神远矣——动态多变性

刘勰《神思》篇写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刘勰所言正是强调了构思之奇妙和变幻无穷。在构思中,写作主体通过感知而获得的各种信息在头脑中不断融合、碰撞、分离,最终又重新组合,那些片断的、零碎的信息都在头脑中飞速地运转着,并不断接受着检验、重组和升华。“神思方运,万涂竞萌”,数千个想法在头脑中稍纵即逝,转眼间又有数万个念头蜂拥而至。写作主体面对头脑中千千万万的信息,很容易陷入迷惘,在思维的瞬息万变中不知所措,其不断苦思冥想,就是为了在动态多变的思维中搜寻那些有价值、新颖独特的“闪光点”,使构思由零乱走向系统、由模糊走向条理。

(三)独照之匠——独特创造性

《神思》篇提到:“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有独特见解的工匠,凭借意向来进行创作,工匠运用自身独有的经验和思维,将头脑中模糊的艺术慢慢精雕细琢,从而在脑海中形成完美的形象。正如芮瑞、黄建成在《写作学教程》中所写:“写作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相同的材料,不同的写作者在脑海中的构思会存在差异,甚至同一个写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其构思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写作主体的不同的生活素养、学识素养、思想素养和审美素养,决定了其在写作活动中展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其脑海中浮现的种种信息都是自己独有的,带有自身个性化的烙印,从而使其写作构思具有独特的创造性。所以,一个作者所作的所有文章,都应该是经过绞尽脑汁、尽心竭力的构思活动一点一点精心刻画而来,即使要模仿他人观点,也需在模仿中孕有创造的成分;即使要采用自己之前的想法,也需在运用的同时升华出新的、更高层次的思想。总之,只有在创作的艰辛中认识到写作构思的独特创造性,才能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酝酿出新颖成功的作品来。

二、融入写作构思的过程

(一)构思萌发阶段

1.主体感知,产生写作欲望。

  写作主体的感知,是写作构思萌发的基础条件,是写作主体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也是引发写作主体写作欲望的契机。而归根结底,写作主体写作欲望的产生离不开两个要素:一是客观事物的刺激,二是写作主体的志气。

  (1)客观事物的刺激。《神思》篇写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上的美丽景色以及大海的壮阔无垠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是现实生活某一块的缩影在作者头脑中的投射,它们的出现恰恰在某个瞬间刺激了写作主体写作欲望的产生。杜甫正是求仕长安途中目睹了上层贵族的骄奢淫逸以及底层百姓的艰难苦痛,才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哀叹;孙犁正是在战火硝烟中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奴役中国人的情景,才产生写《荷花淀》的欲望;托尔斯泰正是看到了路边的一株牛蒡花,才萌生出《哈泽·穆拉特》的创作构想……

  (2)写作主体的志气。“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关于此“志气”的含义,历代争议颇多。有人说“志气”指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人认为“志气”指的是作者的意志,还有人认为“志气”指作者的创作动机和个体情趣。周振甫在其著作《文心雕龙今译》中认为“志”指心志,是思想,“气”是体气,含有个人的个性在内。万奇、李金秋在《<文心雕龙>探疑》中认为“‘情’与‘志气’都是指作家的主体情思,只是‘情’更侧重指‘思想感情’,而‘志气’则侧重指‘个体情趣’,这种‘情趣’是指以‘才、学、识’为基础的广义‘情趣’,不是狭义的‘趣味’”。笔者认为“志气”既有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含有作者的个体情趣,个体情趣究根结底也是感情的一种表达,而感情又蕴含在个体情趣之中,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结合的。

  前文提到客观事物的刺激是写作构思萌发的条件之一,但是其只是写作欲望产生的“酵母”,而写作主体的思想感情和其以才、学、识为基础的个体情趣才是写作构思能否产生的根本所在。写作主体在进行艺术构思时,其主观感情往往渗透到写作对象那边去,构思成果随主体的情感变化而定。看到西湖,杨万里便能施展构思在头脑中描绘出一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妙景色,既能展现其对西湖六月优美风光的赞赏,又能以“别样红”来显示其送友人离去的心情。再者,写作主体通常在自己才能、学问、见识的能力范围内,选择那些与其志气相投的事物作为构思的对象。正如陶渊明爱菊,其构思便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景相契合;周敦颐爱莲,其构思中便闪现出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好形象。可见志气对写作主体的构思至关重要,以至刘勰有“志气统其关键”之论断。总之,写作主体在进行艺术构思时要注意情感的渗透与个体情趣的运用。

  2.博练平日,顺应临时。

  想象是写作构思的方式之一,写作主体的想象隐于其对生活的体验与对学识的追求之中,体验愈深,学识愈广,则写作主体的想象力愈强,相应地文章的内容也会越丰富多彩。刘勰在《神思》篇写到:“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刘勰所言的积学、酌理、研阅、驯致是增强想象力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精巧的写作构思产生的必要准备和有利条件。前三句强调平时储备的重要性,多读书以积累学识,才能储存知识宝藏;多思考以斟酌情理,才能丰富才力;多体验以钻研阅历,才能鉴识照察。后一句则强调沿主体情致自然而然运用言辞,注重顺其自然,真情实感。“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然而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胸中有内容,构思时必然不会苦于无物可写,恼于文辞杂乱,因为平日的日积月累为其构思提供了充足的食粮,使其能随时轻松酝酿文辞,顺着自己的情致展开创作。正如一篇优秀的领导讲话稿应该是内容详实、文采斐然的,这必定要求其作者要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和良好的语言文字修养,而这些都离不开作者平时的积累和练习。

(二)构思孕育阶段

构思孕育阶段不同于构思萌发阶段。在构思孕育阶段,写作主体将对脑海中的材料进行更深一步的体会、领悟和认识,使其愈加清晰、完整和系统,在文学创作中,还要努力孕育出新的审美形象,把“情”和“理”熔铸其中。

  1.心境相得,神与物游。

  《神思》篇写到:“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与物游”源于老庄哲学,刘勰从创作论的角度对“神与物游”作出了新的阐释,其认为作文运思的巧妙,是写作主体的内在精神与外在物象交接融会的结果。要想使精神与外境相交通,一定要心境相得,见相交融,达到情景交融之境界。关于神与物的关系,刘勰《物色》篇中也有论述:“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艺术形象的形成既要随物以宛转,又要与心而徘徊,既要缘景生情,又要情景交融,浑然忘我。唯有缩短物与“我”的距离,才能更真切地探讨物我之间的联系。李白的《静夜思》,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杜甫的《春望》等都乃“神与物游”的完美诠释,将眼前看到的真景物与内心拥有的真情感融为一体。以情感物,让实实在在的景物跟随写作主体的感情起伏千变万化;以物动情,让写作主体的感情追随外界景物层层深化。建筑的艺术往往令人叹为观止,其原本只是一堆堆死物,经过匠人别出心裁的设计和日复一日的精雕细镂,每一砖、每一瓦都承载着人类为其倾注的血汗和情感,其与被赋予的精神内涵完美融合,成为“活物”,呈现一种气魄与力量。

  2.辞令精巧,通其枢机。

  《神思》篇写到:“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无疑,刘勰肯定了语言对写作的重要性。当写作主体进行想象时,头脑中的信息千变万化,或结合、或重组、或衍伸,各种画面频频闪过,更加清晰,但当用语言描绘构思内容时,却发现“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构思的奇妙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但至少可以提升语言的精妙程度,以便在描述之时更能还原心中所想。笔者认为提升语言素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要广泛涉猎,博采厚积。充分吸收各类书籍中的精华,拓宽视野,提升见解,既纵向发展,又横向延伸。二要摘抄收录,勤于练习。摘抄阅读过程中的精妙语句,以便日后查阅;日常多动笔练习,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三要博采众长,补己之短。三人行必有我师,通过语言或书面交流借鉴他人语言生动巧妙之处,为我所用。

(三)构思定型阶段

构思的定型阶段是写作构思过程的最后环节。此“定型”非彼“定型”,因为此“定型”依然属于思维范畴。这一阶段,写作主体需要对构思成果进行校正和调整,既要从宏观上把握作品,又要从微观上推敲细节,最后赋予其某种特定形式。经过构思定型阶段的精细处理,达到“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杼轴献功,焕然乃珍”之效果,文章的主旨、情节、人物、景物等逐渐清晰与完善,语言风格也逐步显现,不仅有利于顺利进入外化阶段,而且有望完成文章的写作。

  1.把握宏观。

  从宏观上来说,写作构思的内容包括立意、定体、选材、结构四个方面。只有先从宏观上把握整体,写作构思呈现的成果才能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和标准。构思成果也许在思想内容上有混乱之弊病,可能在体裁形式上有选取失当的时候,而文章的巧思新意也都会为这些“不完美”所埋没。所以,在构思定型阶段,要善于发掘文章中的巧思新意,将文章的优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首先,处在构思阶段的“意”不同于外化阶段的主旨,它十分活跃,一直处于变化、发展的不稳定状态,需要写作主体不断进行调整和深化。其次,定体与写作主体的文体意识相关,写作主体可在自己文体意识的基础上对文体进行辨析,最终选择最能体现文章主旨、最能将构思成果展现得淋漓尽致的体裁。再者,围绕文章主旨,将头脑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转化为文章中的素材。最后,依照表现文章主旨的需求,统筹规划文章的结构。

  2.推敲微观。

  不同于宏观上的构思,微观上的构思更加侧重细节,细节的完美往往更能令作品生动。不仅要从微观上思考作品的层次和段落,合理规划层次和段落之间的笔墨轻重,使情节错落有致,引人入胜,而且还要着重思考两者转折推进的地方,注重上下文的自然衔接。比层次和段落更细致的是句子的生成,比句子生成更细致的是词语的斟酌。首先要保证句子通顺,其次排查错别字,再次思考应运用的修辞手法,最后咬文嚼字,斟酌词语。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