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青少年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代表着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和力量,马克思主义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向青少年讲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不能仅停留在抽象理论的空中楼阁,而是要走到青少年中间去,立足青少年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理论指导生活实践。向青少年讲好马克思主义,培养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
一、青少年的学情特点分析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青少年期的主要矛盾是自我同一性对抗同一性混乱,如果青少年缺乏明确的自我观念,无法达到自我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就容易陷入同一性混乱的危机,从而对人生感到迷茫、充满不确定感。因此这一时期对青少年自我观念的引导和塑造至关重要。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和指引。要引导青少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当代青少年生活在信息爆炸社会,面对嘈杂的声音,如果没有主旋律的引导,容易迷失方向,感到迷惘,信仰紊乱。当前青少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存在以下困境。首先,青少年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时面临多元文化的冲突。青少年受到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泛娱乐化等腐朽思想的冲击,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社会实践性和人生关怀性产生怀疑和动摇。其次,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一定的现实需求,但当前的教育尚未能满足青少年的需要,存在马克思主义课程流于形式,内容枯燥,晦涩难懂,与生活实际脱节,教师信仰不坚定等问题。
鉴于上述学情特点分析,向青少年讲好马克思主义,必须从学生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着手,将中国故事讲得好、讲生动,把中国声音传得远、传得清,对中国信仰坚定不移,使之融入骨髓,外化于行。
二、面向青少年讲好马克思主义的教学策略
讲好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大工程。从当前我国教育中存在的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困境来说,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教人者先教己”,学高者为师令人信服,身正者为范不令而行。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模仿力和行动力,三观尚未成熟。与青少年朝夕相处的教师对其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向青少年讲马克思主义应该正视这一学情,选择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展教学工作,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以饱满的热情传递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讲清、讲透、讲深,夯实信仰之基。2.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在马克思主义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时刻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授课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脱离了青少年学生的实际生活,导致马克思主义流于形式,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枯燥说教的偏见。因此,讲好马克思主义要求教师走下讲台,走进青少年学生的实际生活,与青少年学生打成一片,把马克思主义讲到青少年心里去,使马克思主义成为青少年的强烈需要,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3.课程内容活动化。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多以学科课程的方式进行。学科课程可以让青少年学生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地掌握前人的经验,避开弯路和教训;但也存在理论脱离实际,忽视青少年个性满堂灌输的局限性。那么如何保留学科课程的优势又不陷入其桎梏呢?我们可以借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关于实践的看法,把实践视为最主要、最基本的观点,把学科课程与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建设活动型学科课。遵循这一课程定位,教学时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成取向和教学形式的丰富多样,教学不拘泥于照本宣科讲教材,不仅要引导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名家对话;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思想,打破以往教学营造的马克思主义的神秘感、疏离感。当学生发自内心地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人生指南、坚定信仰的时候,才算把马克思主义讲好。4.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面向青少年讲授马克思主义,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要重视增强学生追求真理与正义的科学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和公共参与能力,引导学生将目光从个体生活转向国家、民族和社会层面,将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融入祖国的未来和事业中,在现实中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生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面向青少年讲好马克思主义的教学设计
本次教学设计将围绕“如何讲好马克思主义”的总议题展开,下设三个分议题。三个分议题按照由抽象到具体的逻辑设置,更加贴合青少年学生的思维特点。1.分议题:走进马克思主义——厘清概念散云雾。
在议题1中,教师用直观生动的多媒体形式进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知识科普。教师活动:(导入)马克思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大家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都不陌生。接下来我将播放一段视频,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享交流,对比一下他人眼中的马克思主义和你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有何不同,思考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同一个概念吗,并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问题。(明确)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的理论成果;是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有关;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等。思考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特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条件和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设计意图:学生如果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系统学习就容易人云亦云,缺乏个人的观点和看法,因此让学生正确认识认识马克思主义至关重要。多媒体的声音色彩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眼球,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在播放视频前教师给出指示和思路,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一边思考一边解惑,又能在新的认知基础上产生新问题,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看似枯燥的理论,形成自己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看法。
2.分议题:中国与马克思主义——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在议题2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价值。注意教师引导、视听结合、学思并重。教师活动:(导入)我们都知道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但是同学们了解背后的缘由吗?马克思主义何时传入中国的呢?它是一成不变的吗?结合以下视频,我们一起来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
学生活动: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以及成果,思考马克思主义的价值。
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设计意图:学生以往只知道马克思主义好,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建设改革的指导思想,但为什么好呢?学生不理解。因此最好让学生信服的好办法就是眼见为实,摆事实讲道理,用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生动事实和案例震撼学生的心灵。采用历时性和共时性相结合的讲授方式,以时间线为轴,采用整体上纵向对比和局部上横向比较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历史变迁中感受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价值,从而激发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与信仰。
3.分议题:我与马克思主义——坚定中国信仰。
在议题3中采用合作教学法,把合作教学与个人展示结合起来,在合作中互相补充,在交流中互相碰撞,在分享中共同提高。教师活动:将学生随机分成4-6人小组,小组合作撰写一篇以“我与马克思主义”为主题的演讲稿,字数300左右,每组发言3分钟,10分钟讨论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分享小组合作成果。教师要注意纪律维持和发言引导与记录。
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指南价值;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力。
设计意图:马克思主义不是高高在上的,它与学生的生活也紧密联系,是非常实用的。让学生思考自己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与他人的对话,与客体的对话,让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产生碰撞,从而拓宽思路,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在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马克思主义价值的基础上,认可马克思主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4.课堂总结。
从前三个议题可知,马克思主义具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开放性。马克思主义是观察当今时代风云变幻的望远镜和放大镜;是引导当代中国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指南针和照明灯;是引领人类追求真理、追求自由与正义、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宝典;是指导青少年摆脱同一性迷惘、角色混乱,形成同一性,实现自我认同和价值追求的人生指南。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学好马克思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积极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四、结论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焕发出真理的光辉。几百年间的社会主义运动史和世界风云变幻也从各方面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影响是全面、深刻的、也是持久的。对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难以撼动、也不可撼动,必须不断地深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掘其指导价值。中国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克思主义贯穿中国教育的始终。教育者要坚持讲好马克思主义,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信仰。讲好马克思主义,不能一节课以蔽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既要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又要多途径、多渠道弘扬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实际相结合。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