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中国古代的军事家很早就认识到了将领在战争中发挥的核心作用,提出了许多培养和选拔将领的标准,如孙子提出“智、信、仁、勇、严”,吴子提出“理、备、果、戒、约”,《六韬》中的“勇、智、仁、信、忠”等,这些都是古代军事家对于选拔将领的经验总结。“练将”一词,是军事学上的专业术语,是由戚继光最早提出并进行系统论述的。戚继光谈到“练兵之要在于练将”,“夫有得彀之将,而后有入彀之兵。”认为将领是军队的指挥者,是军队的核心力量,只有培养优秀的将领,才能训练出威武之师,才能使军队在战争中获得胜利。戚继光强调培养德、才、识、艺兼备的将领,戚继光的练将思想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注重将领的品德修养
在“练将”方面,戚继光最重视的就是品德的修养。戚继光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将官,身上必须要具有七种品德,包括“正心术”、“立志向”、“明死生”、“辨利害”、“做好人”、“坚操守”、“宽度量”,即将领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有远大的志向,要把生死置之度外,要明辨是非,要做一个好人,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底线,要宽宏大量的对待别人。练将德,首先是要“正心术”,“将有本,心术是也。”,[说明了对于一个将领来说,最根本的就是要端正自己的思想,思想如果出现了问题,就不可能训练出有素质的士兵。如果让心术不正的人当上了将军,只会为自己谋取私利,不干实事,贪生怕死,这样的将军带出来的军队根本没有战斗力可言,只是一群乌合之众。二是要“立志向”,让将领们都要树立远大的志向,所谓“为将恨无志,志定即如此种,而加真积力行之功,自然取信于上下,大利于施为。”这段材料说明了将领只有心中有抱负、有理想,努力的去把自己的志向一步步的实现,才能够让上级和战士们信服,才能够有自己的一番作为。三是要“明生死”,让将领们要把生死置之度外,上阵不惧,同心力战,死中求生,死而犹生。做到“为将者,不必计死生,但要做得个忠臣义士,便此肉身受苦受难,不过数十年之物,丢他去了,换得名香万古,立像朝廷,那个便宜?勘破此关,便能真心任事,上阵不惧矣。”让将领们真正从内心中放下对死亡的恐惧,认识到生与死的真正价值,为了保卫国家死得其所,虽死犹荣。只有这样将领在战争中才能在战场上勇猛杀敌,所向披靡,从而获得战争的胜利。四是要“辨利害”,作为将领,要明辨是非,不能在处理事务时候讲私情,要坚持公平正义。五是要“做好人”,戚继光说道,“凡吾为将者,须学做好人。天之付我,原来有善无恶。”教育为将者必须首先要做一个好人,保持一颗善良之心,多行善事。六是要“坚操守”,意思要求将领们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底线,作为将领要廉洁,恪守本分,不剥削下属,不贪污受贿。所谓“夫士之廉,犹女之洁,此本等修身立己之事。”这段材料说明廉洁本来就是大丈夫修身立己所必须要有的品德,作为将领更应该有廉[洁的品质。七是要宽度量,做到“事无大小,以量为主”,认为作为将领要宽宏大量,不能斤斤计较。戚继光军队的就是按照这些品德选拔出来的,所以戚继光军队的将领素质都非常高,戚家军被老百姓称为“仁义之师”。
二、精兵法,习武艺
戚继光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将领,必须要精通兵法,勤习武艺。他认为“夫兵之有法,如医之有方,必须诵习而后得。类敏之人因而推之,师其意,不泥其迹,乃能百战百胜,率为名将。”说明了要想学会带兵打仗,必须要认真地研习兵法,把兵法运用到真正的战争中,这样才能战无不胜,成为一名出色的将领。研习兵法可以使将领们获得作战的理论基础,我们可以在实际的战争中将所学的兵法依据战情具体运用,灵活的使用兵法,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前人的兵法都是通过在实战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所以戚继光认为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将领,精通兵法是将领必须掌握的技能。戚继光认为学习兵法,应当“师其意,不泥其迹,乃能百战百胜,率为名将。”将领学习兵法必须与具体的地形、敌方实力和自身兵力相结合,这样才能灵活的运用兵法。如果只是在书本上去研习兵法,就会变成像赵括一样,只会纸上谈兵,完全没有能力去实战。戚继光还认为将领在学习学兵法时,一定要有自己的创新,不能完全照搬兵书里的知识,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戚继光同时还要求将领们学习各种武艺,学习的内容包括谋略、器技、旗鼓、营阵、地形、个人技艺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多领域的培养优秀将领。戚继光所说的武艺不仅仅是提高将领自身的战斗力,最重要的是将领应当对各种作战武器的使用方法和武器的性能进行掌握。将领自身的武艺虽然重要,但是却不能一直保持下去,随着年龄的增大,武艺必然会退步。戚继光认为只有学会和掌握对武器的操作,才能更好的训练士兵,让士兵学到实用的军事技能。戚继光说道“夫器艺请求,无有老少,肯令教师入幕,不耻下问,每技即不必擅场,但知大意,不过旬日之功。”他认为对于武器的学习,没有年龄大小的限制,只要将领愿意去学,都是可以学会的。将领们在学习武器的使用和性能时,也不需要学的多么精通,能够传授给士兵基本使用技能就足够了。戚继光在将领学习武艺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将领们多学不同的武器使用方法,而不是要求非常的精通。因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将领,不能只单单精通于一种武艺,而要去全面的发展自己,这样才能提高军队的领导力量,才能更好的训练士兵。
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戚继光练将秉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戚继光出身于将门世家,对育将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1.躬亲垂范,言传身教。无论是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抗倭斗争,还是戍守蓟镇的边防防御,他都以身作则,将自己的练兵方法传授给手下的将领。尤其是在戍守蓟镇期间,他虽然是指挥着千军万马的统领,却依然亲自为手下的将领讲解兵法战略、示范武器的操作。
2.求知明理,学以增智。他严格要求将领,必须要刻苦的去读书,有关道德修养、兵法谋略、百科知识等方面的书籍都要有所涉猎。他提到“先将《孝经》、《忠经》、《论语》、《孟子》、《武经七书》白文,次第记诵。而《孝经》、《忠经》、《论语》、《孟子》、《武经七书》,毋牵意解,不专句读,每一章务要身体神会,提而研之,研而提之,由恍惚而得,由得而复恍惚,尽有非言语所能形容者矣。”要求将领读书不能只是泛泛而读,要真正的去理解书中的内涵,反复的去研究书中的内容,以便运用在实际的战争中去。
3.创办武学,培养俊才。他开办武学馆,学制为三年,每期招收学员300多人,学生大都多是从有实战经验的的军队下级军官、优秀士兵和武生员中选拔出来的。戚继光规定他们首先要学习理论课程,有了理论的指导之后,再学习实际的带兵打仗能力。戚继光通过开办武学,培养了一大批能够带兵打仗的优秀将领。
4.实战练将,学以致用。戚继光通过让将领熟练掌握兵法的运用,再指挥士兵练习阵法,这样就能全方位的锻炼将领的实战能力。戚继光对将领们进行统一的考核,从中选拔成绩优异的将领,让这些将领带兵打仗,提高他们的实战能力。
四、严守军纪,赏罚分明
戚继光强调军队要有严明的纪律,将领更要以身作则,严守军纪,为士兵们做出表率作用。戚继光说:“凡设将兵,弥盗安民,乃其分也。”认为作为军人,严守纪律是自己的本分。为此,他制定了民众纪律、战场纪律、对俘虏的纪律,要求士兵“人人知我之令”,戚继光的军纪条例涉及军队的各个方面,内容十分的完备。他谈到“偏裨有犯,大将以军法治之;材官有犯,偏裨治之以军法,仍尽法追赃。”将领作为军队的领导者,更不能知法犯法,将军犯法后要从重从严处理,他要求军人严格遵守军队的各项规章制度。在赏罚方面,戚继光坚持赏罚分明,公平公正。戚继光说道,“凡赏罚,军中要柄。如该赏者,即与将领有旧仇新怨,亦要录赏,患难亦须扶持。如犯军令,便是亲子侄,亦要依法施行。决不许报施恩仇。”戚继光主张在赏罚面前一视同仁,不能有私人的感情掺杂在其中,赏罚应当不分时间、地点和对象,该赏的人就赏,该罚的人就罚。不管是在作战方面,还是在训练方面,有贡献的都可以进行奖励。不管是高级将领,还是普通的士兵;不论是亲朋好友,还是不共戴天的仇人,在赏罚方面都要一视同仁的对待他们。处处事事皆可行赏罚,作战中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的将士,应该给予奖赏。打胜仗的将领应该进行赏赐,但是在胜仗中犯了过错的将领也要进行处罚;打了败仗要进行处罚,但是在败仗中如果立了功的话也要进行赏赐。平时刻苦操练、技术精湛、严守纪律的将领,一定要进行赏赐;违犯军纪、操练无素、品行不端的将领,要进行处罚。公正严明的赏罚制度对于“练将”极其重要,奖赏能够激发将领训练士兵的积极性,让将领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能力,适当处罚又给将领们树立了行为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逐步的完善自我。
不论是“赏”还是“罚”,最终的目的都是想要起到积极的作用。戚继光的军队之所以战斗力极强,在大小战役中百战不败,与戚继光公正赏罚的治军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五、结论
戚继光的练将思想,是在前人练将思想的基础上,经过自己多年的战争实践发展而成。戚继光在将领的德行修养、军事技能、战术战法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丰富了古代军事学理论。他的军事理论非常完备,内容十分丰富,对后世军事学的发展和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戚继光的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了四百多年,但他的练将和练兵的军事思想,对于我们新时期军队的建设与发展,国防的安全与社会的稳定仍然有着深刻的借鉴作用,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深人地探讨与发掘。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