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教学是软硬兼施,教育是善磨耐泡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15316
方梓薇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当一个人用工作去迎接光明,光明很快就回来照耀着他”,如火的热情与光明的信念,能够点亮人的一生。曾偶得一次高三晚自习的“级长夜聊”,当俯下身与我交谈的他得知我的意向在于师范院校,他沉默了约有十秒。此时,墨染的天空下,他的眼睛雪亮,却似有极为复杂的千言万语呼之欲出,“一定要记住,没有足够的热情,千万不要踏入教师这个行业。”大学以来,我逐渐从各类活动中找到了这个制胜法宝,却对它倍感陌生,热情的背后是什么?不灭的火焰内里,有着什么样的火种与燃料?

  所幸我能够有机会回归源点,寻找初心,在外力推动下进行了一次深入而有意义的对话。对话的彼方,是我曾经仰头张望的明灯,也是我未来理想的波峰。于是,我跨越时空,以全新的身份听取她的宝贵一课——所谓的“教育热情”逐渐变得明朗,那赋予“热情”强大生命力的奥秘,也逐渐浮出水面。

  教育热情的根源,在于教育信念的确立。我们总能够在面试万能模板中看到“我从小就立志做一名人民教师......”一类的字眼,但她对于“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教师”的回答,无一与此模板相似。事实上,教育信念并不一定源于理想与志向,而可能源于阴差阳错的美好,又或是实践尝试的惊喜。“我一度认为我一定不会做老师,并且一定不要做语文老师”,奈何在选择路上与它相遇,相知,并“相爱”;她没有细说在选择过程中的跌宕起伏,但我可以从她的眼中看到确幸的亮光,看到选择教育的坚定亮光。她一度认定不会走上师范生的道路,甚至喜欢上那一张张纯粹的笑容,一双双求知的双眼和一个个温暖的拥抱。然而,从学生经历、支教体验、自我对话中,她逐渐发现这一方净土的纯粹,逐渐发觉传道授业幸福感,逐渐探索教师职业中的挑战性并通过努力收获成就感。只要不甘于平凡,只要愿意迈出脚步,在这片波光粼粼的海平面,你同样能够掀起阵阵波澜,为自己所做的事而骄傲,为自己收获的感动而暖心。是啊,我又何尝不是对“语文”、对“教育”,从“绝不涉足”到“小心尝试”,从“收获满足”到“感受幸福”呢?仅仅是大学这短短三年来,我便已经对它有了复杂却浓郁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来自家教经历中孩子水灵的、从困惑到明朗的双眼;来自下乡实践中那句“老师,世界上真的有宇宙飞船吗?”,以及那面被粉笔填满感谢表白和爱心涂鸦的墨绿黑板;更来自于教育家的句句箴言,那薄薄纸张背后富有穿透力的思想和阅历。记得王崧舟老师在《诗意语文》中分享了自己与女儿的一段生活故事:女儿向他推荐《天堂与地狱》这篇文章,讲的是天堂与地狱中的人用长勺吃粥,地狱之人皆无法将粥送到嘴里,只得面黄肌瘦,天堂之人却相互帮助成功进食,各个健康愉快。爸爸问女儿:“你愿意进天堂还是进地狱?”本以为会得到一个毫无悬念的回答,谁知女儿竟脱口而言“我想进地狱”,因为“我可以告诉地狱的人怎样才能吃到粥呀!”。是的,教育的幸福感还在于发现孩子的美好,珍藏孩子带来的生命惊喜,保护孩子真善的纯美心灵,“我们只能用自己的生命定义儿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将重新定义自己”。

  教育热情的燃料,在于教育理想的丰满。教育活动的参与主体是多元化的,教学活动的实践是交互性的,因而此理想不在于远大志向和虚空未来,而在于双向成就与踏实从容。在语文教育领域,“理想”的学生究竟是什么样的,称之“优秀”的教师又是何方精英?她说,优秀教师,应兼具学习力、内驱力、共情力与责任感。学习力,在于基本功的扎实与专业知识的广深度,更在于终身学习和与时俱进。的确,好比教师手中握着两头绳,一头是高质量硬件,一头是永动的软件;一头提醒自己“在学生面前,我是一名教师”,另一头提醒自己“在自我反思与时代浪潮面前,我永远是一名学生”。正如于漪老师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的“教师应该要有两把尺子伴随自己的人生,一把尺子专门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专门量自己的不足”。这个“别人”,是同事是前辈,是学生是时代,更是历史长河中流淌的滚滚文化活水。内驱力,在于自我价值的追求与实现,更在于爱与被爱的教育幸福感。内驱力的别名即“教育初心”,只有保持、守护真诚,才能收获珍贵、纯粹的幸福。教师的共情力与责任感在于与多种群体沟通时的倾听与表达,在于站在学生的角度耐心理解,也就是说,在于尊重与关爱。“初心,不过凝结了无数的用心、真心、恒心、信心、爱心”。

  在语文教育中,理想学生的培育,亦可以说成“我应帮助学生获得什么样的特质”“学生要在这个时代成长,需要什么品质?”。她说,“最重要的就是语文核心素养”。从文字到文学,从文学到文化,学生应会表达、能思辨、懂审美。语文是一种阐释世界的方式,帮助学生通过文字、口语与世界链接与沟通,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在接收与表达中,学生需要手握的武器,便是鉴赏判断、独立思考、汲取思想、品味文化。事实上,与以上能力沟通最紧密的学习活动,便是阅读。在教育改革的热浪下,整本阅读、群文阅读、拓展阅读等雨后春笋般生长于这片语文教育净土中,吸引着人们的视线。在老师们看来,形式是变化的,方法是多样的,唯一不变的,是会阅读、好阅读之习惯的养成,是读好书、读经典的理念。因此,即便是面对“大单元”“大概念”的教学创新,我们也决不能丢弃“单篇”的咀嚼和打磨。毕竟,“统整”“综合”前提还在于有内容可统,有内涵可综。

  人们常说教师要装满学生的一杯水,首先自己得有一桶水。但我们同样也应意识到,学生的那杯水,也装在偌大的桶中,未来杯中的水将有无限的可能实现溢出、浸湿、升高......学生的学习潜力是需要被刺激与开发的,而这一开发动力往往源自教育的启蒙;教师的学习动力是需要被尊重的,而这一动力的助推因素是自我追求、是社会要求,更是学生的正反馈与自然启发。因此,师生之间存在着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潜在动力场域。学生与教师的关注焦点、思考方式等多有差异,因而学生的所思所感、所言所想可能拓宽教师的思路与思考范围,从而使教师在对话交流中获得惊喜与启发;教师的知识传授与思想传递可能给学生播种下文化萌芽,或起到滋养催发的作用,即教师不经意的一次真诚表达,就可能给学生带去学习热情,激发其暗涌于心的动力。在云支教的一次课堂中,我不经意与学生谈及鲁迅的小说,又尤其提到《狂人日记》的阅读感受;从授课角度看,这无疑只是课堂小插曲,而令人料想不到的是,在孩子眼里,这是开启一趟阅读之旅的始发站——家长课后给我带来了惊喜反馈,“他吃饭的时候还在问我什么时候可以买《狂人日记》回来看呢”。他从我的言语中挖掘出了阅读热情,我从他的行动中受到阅读热情的感染和启迪,彼此成长,彼此成就。的确,师生两方终将无法装满知识的水桶,但在一次次的彼此“滴漏”中,双方逐渐学会给彼此腾出交流空间,完成营养交换,实现教学相长。

  然而,教师如何先于学生填满水桶,并将桶中之水与水杯联通呢?这便涉及到教育热情的火种,即教育知能。除了此前所说的学习力、内驱力以外,教师的教研精神、教育理念、教育管理与创新能力等同样起着重大作用。教学活动是教师软硬并施的重要平台,在这里,教师有充分的空间发挥个性、运用技能、展现风格;而语言表达与待人行事便是教师个性展现的具体媒介。老师的语言足够“霸气”,哪怕身形再矮再小,也予人信任感与崇拜感;老师足够“幽默风趣”,哪怕知识再枯燥再乏味,学生也于欣然中吸收;老师的待人行事足够“柔中带刚”,哪怕沟通对象再多元、再特殊,也能予人亲近感与安全感。因此,发现自己的优势与特点,远比一味地跟从或模仿更重要。从学生角度看,教师也应当把握班级的特点,抓住学生的优势,重视差异性,激发主动性。只有当师生双方都发挥出各自的优势时,班级才能形成一种活跃的生命场,产生有效的共振。所谓用整体的眼光看学生,或许不仅是整体地看待一个人,更是整体地看待教师的力量、看待群体共同生成的凝聚力和感染力;这暗示着班风学风建设的重要性。而班风学风良好的前提,我想更是在于教师的“身正为范”,即只有自己把根扎稳了,学生才有可能顺着树桩爬上枝头,沐浴阳光。

  教育热情固然有许多积极因素塑造、推动、传递着,但也有许多现实因素在冲击、侵蚀、摧毁着,而这一切,只有踏入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她告诉我,一是无力感。无力在于那句教育界广为流传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于面对自我放弃的孩子时的自我否定与自我麻痹;在于面对特殊障碍的孩子所产生的同情与无奈;在于面对家长的教育缺失或扭曲时所承受的误解与高压。当你含辛茹苦地致力于教育,费尽心力地优化着教学,却换来学生的置若罔闻与麻木不仁,换来家长的不以为然与冷若冰霜,则有可能最终迎来热情的浇灭与黯然。我亦时常在考虑这个问题,教育热情之于教学、之于师生关系都是极为重要的,然而它也是脆弱的,有时候哪怕只是学生的一个举动或家长的一个表情,就可能使火焰熄灭。那么她又是如何坚持燃烧的呢?反复磨练、沉淀浸泡,磨练每一次教育行动,锤炼每一次倾听与表达,学着与负面情绪共处。面对第二种阻力,即挫败感,她常常选择正视它、反思它、转化它。比如那堂花了一两个月才备好的,被她视作珍宝的课,在终于落地时,却没有落红款款的惊艳与化作春泥的收效,而是稀松平常,黯然无色。于情于理,她自然会陷入失望与委屈,但她却并不深陷其中,而是从挫折中汲取营养,从失败中发现漏洞,学会预设,学会因材施教,学会关注现场生成。这本不是一堂成功的课,但转而说来,这又何尝不是一堂成功的课?只不过这堂课,教师是“教学现实”,而学生,是“她”。

  教育热情是教师一职的敲门砖,也是教师工作的制胜法宝。这一法宝背后,有默默耕耘与善磨耐泡的修炼,有焚膏继晷与软硬兼施的锤炼;更有现实打击带来的无力与挫败。但是,因为热爱,因为有意义,因为在教育过程中贯穿了师生的彼此收获,所以学生的一步攀升就能让教师一阵欣喜,学生的一句爱意表达便能让教师收获动力与幸福,学生的主动沟通与求助即可让教师产生效能感与职业价值感。陶行知先生言:“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培养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让学习成为人之本能,伴人终生,才得以实现“师生一场,彼此成就”。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