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脱口秀在中国的发展
相比戏剧、相声等传统的娱乐活动,电视脱口秀在中国来说还是一个相对新颖的娱乐方式,脱口秀起源于英国发展于美国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传入我国,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不是很悠久。但是有些人认为所谓的“Talk Show”其内容和形式都和中国的相声和小品表演类似。随着中国电视产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电视脱口秀节目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逐渐呈现先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从最早的电视脱口秀节目《实话实说》,以及后来的《越策越开心》,《天天向上》等节目,这些节目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娱乐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这些节目同质化,商业化,模式化严重,观众群体流失严重,我国脱口秀节目曾一度走向低迷。近年来,网络脱口秀飞速发展,有着新的情境、新的特质,新的话语表达方式,吸引了众多网友的注意力。脱口秀演员通过还原一些生活情境,松散地,幽默地进行输出,形成各种各样的“梗”。其中最为火爆的两档节目便是《奇葩说》和《脱口秀大会》。这两档节目在网络上的点击量持续增加,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甚至达到70亿。
“Talk show完全是围绕交谈的行为过程而建构的电视节目”,这让脱口秀节目与其他类型的节目如电视剧、游戏竞技类节目、新闻节目等区别开来。总体来说脱口秀节目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如今许多脱口秀节目都是提前录制好的,并且需要后期的剪辑。线下也会有脱口秀专场进行表扬。无论是以那种形式,脱口秀节目都应该营造出一种实时交谈、互相对话的氛围。
(2)脱口秀节目也和其他节目一样具有商品属性,节目组是需要可观的收视率作为保障的。因此这些脱口秀节目组也会对受众人群的需求进行分析,也尽力创新,成为一档有吸引力的节目。
(3)脱口秀节目并不是娱乐至死,也不是一味的说教,而是通过表演的形式,传递一些信息。例如近些年非常火爆的脱口秀节目《脱口秀大会》也是以每期节目命一个主题来进行广泛讨论,选取的这些主题大多都是与现实紧密相关且值得思考的。
二、脱口秀表演中的语言偏离现象
在脱口秀表演中,偏离往往是表演者有意地违背了一般语言表达的常规使用。通过使用语言在不同语境中进行某个方面的偏离,进而增强表演的幽默效果,形成笑点,实现表演效果,引起观众的笑声。近些年在网络脱口秀节目中表演的语言表达形式更加丰富,表演者也是来自不同职业、年龄、文化背景的人,而他们对于语言偏离的应用也是更加多种多样的。在脱口秀节目中,表演者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语境下产生“偏离”,形成相对荒诞可笑的意思,进而形成笑点。所谓偏离常被理解为对标准变体、或者以上层社会群体所说的语言为基础的常规的违背。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中指出,“有偏离常规用途的非熟悉化可拔高词语,而保留部分常规形式可维持词语的清晰”,两者各有功能。虽说“偏离”这个概念发轫于亚里士多德,但是对这种文体现象作了系统归纳的是英国的Geoffrey·Leech。Leech(1969)将偏离分为9种类型,其中包括词汇偏离、语法偏离、字音偏离、语义偏离、方言偏离、语域偏离、历史时代的偏离和外来语的掺杂等九种偏离类型。本文通过分析脱口秀表演中所出现的词汇偏离、语音偏离、字音偏离及语义偏离,这四种偏离类型来进行分析,分析出脱口秀表演出现笑点的原因。
1.词汇偏离。
Leech(1969)认为两种构词法能够产生词汇偏离,新造词和临时造词。其实其他构词法也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偏离现象。这种词汇偏离的情况也常在脱口秀表演中出现,表演者通常会在特定的语境之下,重新造词,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表达需求,达到幽默效果。这种不受限制的“词汇偏离”赋予了表演者更加灵活地运用语言的能力,而根据不同的语境,听众也不受词义的限制,词汇偏离不仅可以是改变了原有的表达性词汇,而且在词汇搭配上实现偏离。在脱口秀演员的灵活运用下,可以实现幽默的强烈效果。例如:在体检过后你会发现总有几个指标不太对劲,然后就会四处焦虑打听,问同事“你有脂肪肝吗?”“有”,你也有是吧,太好了,太好了,有脂肪肝的同事来拉个群来。最后发现整个部门只有一个人没有在那个群里。所有人就一起看着那个人感叹“哇,真厉害!真是知人知面不知肝啊!”《脱口秀大会第一季》
分析:“知人知面不知心”是中国常见的俗语,生活中也十分常用,在这个脱口秀表演中,表演者思文根据语境,重新造词为“知人知面不知肝”达成了词汇偏离,达到了幽默的效果。
2.语音偏离。
语音偏离即利用一些发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母或字母组合互相代替,可以表达原单词所无法表达的含义。例如:“我最近开始看一些佛学著作,我妈终于开始为我担心了。因为她知道,以我的能力,这事儿我也能走得很远,而且她相信以我的背景,要不然就是把寺庙搞成欢乐的海洋,要不然就是把寺庙做上市,然后带着一群和尚去‘敲钟’。”(脱口秀大会第三季 呼兰)
众所周知,敲钟是寺庙的日常,除了作为报时和集众的法器,还有很多其他的讲究。而在这个段子中,表演者呼兰口中的“敲钟”不仅仅是在寺庙敲钟,他和结合了前文中的“上市”,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企业做大做强在美国上市时是有一个“敲钟”的仪式。在语境脱口秀表演者将“敲钟”的两层意思进行了结合,形成了偏离。
3.字音偏离。
字音偏离,即改变单词的拼写,形成偏离的文体效果。在中国的脱口秀节目中出现了许多字音偏离的“梗”。脱口秀演员称其为“谐音梗”。例如:去年,我就终于又想瘦下来,我就重新开始跑步,没把我给累死,我就咬着牙在街上跑啊,不是我给你们吹,我当时就是整条街上最慢的仔,周围人都在看啊,说这个仔怎么这么慢呢,他会不会是“超载”?(脱口秀大会第三季 王建国)
在此句中,“载”与上文中出现在的“仔”同音不同形,表演者王建国利用语境中所产生的字音偏离,形成“谐音梗”,引起观众爆笑,拥有极大的幽默效应。
4.语义偏离。
语义偏离即表达上的奇特语义,通过有意的词汇搭配、反语、夸张等途径形成语义偏离。Leech(1969)认为,语义偏离便是为了达到语言效果,在某一语言单位的认知意义中包含一些奇怪的东西。随着网络语言的极大丰富,新的词汇搭配也在增多。脱口秀表演者通过同一词汇在不同语境的搭配下,产生了反差的幽默效果,以此来实现偏离性的语义,增强喜剧效果。例如:“一些女孩子一连发十几条朋友圈,今天去这儿玩了,晒一下,明天吃这个了晒一下,今天老娘长得真好看,晒一下,我就特别不理解了,有什么可晒得?晒足180天,晒出美味晒出鲜”?(《脱口秀大会》)
“晒足180天,晒出美味晒出鲜,原本是厨邦酱油的广告,简洁明了地说明了酱油的制作工艺,表演者在脱口秀中将“晒酱油”与“晒朋友圈”连用,形成了“晒”字的语义偏离,偷换了“晒”字的概念,形成了语义上的偏离,并且语言朗朗上口,更加达到了幽默的效果。
三、结论
由于现在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新兴事物的接触越来越多,语言的使用上的花样也是不断增多。例如:现在年轻人喜欢使用“拼音首拼”,例如:“xswl”来表达“笑死我了”的含义。不管是以何种形式形成的分离,人们使用的多了,便逐渐为所有人所知,也就不能再一直称之为“偏离”了。如今大热的网络脱口秀并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仅仅是娱乐谈资,在不同主题下进行的脱口秀表演,一直以向观众们传递一些“东西”为目的。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常常自我调侃,以自嘲的方式去抒发出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在脱口秀表演中,表演者为了尽力抓住观众的笑点,通过精心打磨的语言表达形式,巧妙地形成一些“语言偏离”。表演者们以一种意想不到的形式使用语言,偏离观众常规的认知范围,以此形成幽默效应,收获观众的笑声。这些幽默效应又是服务于其意义的表达,传递更加深层次的意义。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