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探究十八世纪的英国南北方差异——以《南方与北方》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14885
吴沁琳 叶丹妮

  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伊丽莎白·盖斯凯尔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她所著的小说《南方与北方》于2004年被导演布莱恩·派西维尔拍成一部时长不到4小时的剧情短剧。剧中的玛格丽特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南方姑娘,由于父亲工作的关系,她、父母和仆人一同移居到了与平静安逸的赫尔斯顿全然相反的北方工业城市米尔顿,在这里她认识了形形色色的人,感受到南北差异带来的强烈冲击冲击:有冷酷无情的棉花厂厂主约翰·桑顿,有一直视北方为贵土的汉娜·桑顿,有具有抗争精神和意志的棉花厂工人工人希金斯,还有性格温柔但不幸早逝的贝西......全剧叙事流畅、情节生动,将十八世纪英国南北方差异完整地展现在每个镜头中,值得观众细细品味。

一、田园风光与工业革命

基于十八世纪二十年代时期英国发生的一些变革,英国经济发展,国家富裕。十八世纪中期,英国的殖民主义伸向全世界,帝国逐渐进入全盛时期,中产阶级迅速发展。女主玛格丽特出生在英国南方的乡村赫尔斯顿,赫尔斯敦气候温暖、温度适宜,未受工业革命浪潮影响的南部乡村依然保持着传统农业社会的风貌,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安定平和。剧中运用金色、黄色等暖色调凸显出了恬淡舒适的田园风光,运用远景镜头俯瞰整个田园山丘也体现了南方清新自然的空气和独有的自然风光。人的性格形成很大一部分源于周边环境的影响。玛格丽特是一个中产阶级牧师家庭的小姐,生活富足的她从小接受着良好的教育,识得文字、通晓艺术、行事果断不拖沓,刻画了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富足小姐的形象。然而,南方闭塞的人文社会环境导致来自南方的人较为偏执而不能快速接受新兴事物。初到北方,玛格丽特母亲便怨声连连,对北方城市只有反感和厌恶,没有好奇心和探索的念头。面对艰难和窘境,他们往往选择退缩而不是勇敢地面对。每当玛格丽特给其表姐伊迪斯写信吐露北方生活的不快,伊迪斯在表达对她的肯定之余,总是劝玛格丽特停下来,甚至回南方休息。

  相比较于南方,北方工业小镇米尔顿是另一种风光。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开端,以瓦特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使用为枢纽,生产力迅速提高,使得英国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发生变革,北方社会由原本的传统农业社会转化成了现代工业社会,新兴工业城市如雨后春笋从北方产生。受地理环境影响,北方城市多气候阴冷,铅灰色的云低低地挡住了阳光,重重地压在每个人的头顶。米尔顿是典型的充满工业革命气息的城市,不同于南方的田园风光,这里是行色匆匆、为生计奔波的工人,还有棉絮飞舞的棉花车间,和各种掌管工厂、盛气凌人的资本家。剧中将北方城市米尔顿呈现为冷色调,光线阴暗,也同样用远景的手法,从玛格丽特的视角出发,用一个从下到上的长镜头展现一个街角的场景:妇人带着孩子吆喝着买菜,几个身着工人服装的人匆匆地走过,还有蹲在地上的流浪汉。受工业革命影响,北方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接受多元先进的文化。在剧中,举办于伦敦的万国会召开,各路资本家和大小姐云集,共同观赏当时先进的设计、学习相对前卫的科学理念。刚从南方舒适慵懒的乡村乍然闯入这个截然不同的北方城市的玛格丽特显然对这一切无法快速适应,当她漫步在台阶上时,正巧碰上了一群下班的工人,她的装束和打扮引起了工人们的注意,他们起哄似的调笑她。晃动的镜头也显现出了她的不安和无所适从,显然,她从未遭遇过这样的情景。这是玛格丽特第一次感受到这种地域差异,但她还是得适应这一切---这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工业城市,是新兴工业孕育和腾飞的巢穴,是充满流水线和棉絮的米尔顿。

二、从女性视角看南方与北方

该剧中出现了大量女性角色,通过演员的演绎塑造出了各具南北方特色的女性形象。在原著作者盖斯凯尔夫人的视角下,南方是未被工业污染的乐土,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南方美丽的景色,在南方的生活是自由但又带着一点封闭色彩的。玛格丽特和表姐伊迪斯都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中产阶级女性,两者相比,伊迪斯是被”父权制”深深笼罩的女性形象,她将自己定位成男人的附属品而不是独立的个体。她总是安于现状,不愿意接受新兴的事物和文化,即使她穿着美丽的裙子,也认为是为人观赏的。而玛格丽特是刚毅果断的,她能够果断地拒绝一个有着光明前途的律师,也可以在父亲软弱时操持家事,并不是一朵需要温室的小白花。初到北方,她便受到了与南方完全不同的待遇。在租房时,她偶然听见中介与房东用轻蔑的语气表达着对南方人的轻视;在和桑顿第二次见面交流时,作为工厂主的厂长和一位资本家,他也认为南方人慵懒、无用,对玛格丽特也嗤之以鼻。然而对于这种处境,玛格丽特并没有退缩,她在受到来自北方人的偏见时,选择用理智的方式与其辩驳,树立了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形象。她的独立意识也体现在诸多方面:即使她的处境极其窘迫,出于自己对桑顿并没有爱意,便拒绝了正处于巅峰期的工厂主桑顿的求爱;当罢工的工人们在桑顿的住宅下起哄要求涨薪时,她站出来帮忙解围;她不计较阶级差异,经常独自登门拜访普通工人家庭,送上粮食和衣物。

  相较于南方的一些女性,无论是柔弱、有依附性的伊迪斯,还是柔软中透露着坚毅的玛格丽特,约翰·桑顿的母亲汉娜都与她们有很大的不同。同样的,桑顿太太是一个坚强卓绝的人,这点和玛格丽特的性格似乎有重叠之处,但她们的经历不同,玛格丽特的这种性格来源于她从小受到的教育和其独立的人格,而桑顿太太早年丧夫,一个人拉扯大一儿一女,在那个年代,一个女人为孩子们撑起来一个家,这种可以说是苦难的经历磨练了她。当儿子在米尔顿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工厂,她由衷地为儿子骄傲,为自己骄傲。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在米尔顿这座匆忙、紧急的小镇,桑顿太太不像玛格丽特的母亲那样软弱温吞,她更多地是雷厉风行的、热爱着米尔顿的,她认为是米尔顿为他的儿子带来了财富,带来了如此优渥的生活。

  同样来自北方的女性贝西,与汉娜相反,她出身贫寒,是一个棉花厂工人。在工厂里的一次偶遇后,她与玛格丽特相交甚好。若从她的视角看南北方差异,便可剖析她自身所经历的伤痛和玛格丽特这个来自南方的姑娘的体贴温柔。她是棉花厂工人希金斯的女儿,迫于生计的压力,她从小在工厂干活,没有机会学习知识,更没有机会看远大的天地。由于小时候不幸吸入棉花,贝西一直被病痛缠身,直到病灶转移离开人世。她是十八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受压迫阶级的典型案例,电视剧用一个小人物的经历,以小见大,展现了当时底层工人的艰难处境。在工厂里忍气吞声的干活,接受工厂主的痛骂,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身边的工人离世,这就是底层工人的写照。她成为了工业革命的牺牲品,不幸吸入棉花后,一直被病痛缠身,直到病灶转移扩大离开人世。贝西眼里的北方是冰冷无情的工业之都,却也是她维持生计的救命稻草。和玛格丽特交好后,两人总是笑着谈论着,每当玛格丽特拜访贝西家时,她总能带给贝西快乐和幸福,贝西也定从她的交流谈吐中感受到了来自南方人的善良和纯洁,感受到那一股飘着自然芳香的美好。

三、从文学视角看南方与北方

盖斯凯尔夫人于1855年创作了小说《南方与北方》,而由于报纸、杂志和图书出版等传播媒介的新发展,十九世纪中期正处于英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小说最为繁荣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更加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地求知求真,小说除了具有娱乐与审美作用外,社会认识与道德评判功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工业革命的发展引起了社会进步与变革,形成了不同的南北方社会发展形态。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盖斯凯尔夫人等作家通过塑造一系列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物角色,阐释具有自由意识、勇于冲破枷锁,或是沉溺于固有的封建风俗、岿然不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南北地区差异对人带来的影响,比如《简·爱》中鲜活热烈、反抗社会压迫和世俗道德偏见的南方姑娘简·爱,《雾都孤儿》中被饱受欺凌但仍保持善良的奥利弗,《露丝》中思想虚伪封建的北方花花公子贝林汉,还有一个从堕落女性到被救赎而发现自身价值的女主人公露丝。

  当我们聚焦于作者盖斯凯尔夫人时,我们则发现这位维多利亚时代的女作家在其文学作品中有着“美德有报”的文学思想。在她的另外一部小说《妻子与女儿》(Wives and Daughters,1864--1866)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结局也是贤德的女主人公步入了美满婚姻。这类“美德有报”的故事常见于英国18、19世纪的女性题材小说,主导剧情事有德(virtuous)的女主人公得到了具体以婚姻的形式的世俗回报。同样地,在《南方与北方中》,我们也能看到这一观念的存在。女主玛格丽特无疑是一位有德的女性,她知书达理,关心着周围的每一个人,敢于为工人阶级打抱不平,她不是一个单纯的享乐主义至上的中产阶级少女形象。这朵南方玫瑰在北方阴郁天气的洗礼下,绽放得更加美丽!最终他也和桑顿先生修成了正果。但是在故事中揭示了从女性“美德”发展到“婚姻”的漫长过程,稍稍弱化了“婚姻”作为回报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看到男女主人公在最后才互表心意,也并没有花很大的篇幅来讲述二人之间的婚姻。这其实是盖斯凯尔夫人对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自我构建的设想,表达了她的女性主义关怀。

四、结束语

《南方与北方》从女主角玛格丽特一家移居北方出发,展现了十八世纪英国南北方巨大的差异。在那个动荡的工业革命时期,每个人都被时代的洪流牵引着,主动或是被迫地做出许多命运相关的选择;来自南北方不同地区的人通过这场洪流逐渐交汇,相知相识,打破对南北方的成见,理解并熟知各自的南北方差异,实现了文化共存。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