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秦人起源的说法源于司马迁的《史记》。“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秦人先祖的诞生传说与殷商等东方民族一致。“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司马迁指出秦人先祖具有迁徙传统,在中华广泛分布。“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反映了秦人的身体特征与东方民族图腾类似。“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从此可见在中潏生活的年代秦人已经从东方迁徙到了西方。“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点出秦与赵的亲缘关系。“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骊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反映了秦戎间的姻亲关系。总的来说,司马迁《史记》中的秦人祖先逐步西迁,其发展轨迹的描述大体符合东来说的标准。
然而“秦人起源”作为一个严格的学术问题则要追溯到近代,此问题首先由王国维提出,后出现了“西来说”和“东来说”两种观点派别,一直发展争论至今。其争论的核心焦点在于秦人这个群体是本出西方还是从东方迁移而来。近年来很多学者通过广泛运用考古学资料,展开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创造性的观点,使秦人起源问题研究走向深入。
一、西来说
王国维在《秦都邑考》首句即说“秦之祖先,起自戎狄”。这是“西来说”出现的标志,然而王国维并没有就此话题再详细论述。“起自戎狄”的意思或许不是秦人起源于戎狄,而是兴起于戎狄。此且不论,明确提出秦人起源于西北地区的是蒙文通先生,他在《秦为戎狄考》一文中从文献学的角度把秦人与戎人相联系,经过对《秦本纪》、《汉书》等文献分析后证明秦本为戎族,他的论据是:秦人先祖胥轩被称为“戎胥轩”,骊山之女为戎胥轩妻,所以秦的父系、母系俱为戎族;《竹书纪年》中的戎族“北唐之君”为《秦本纪》中的造父;《春秋三传》、《管子》等典籍均称呼秦国“狄秦”、“始秦戎狄之教”,所以东方国家公认秦为戎族。从上几个观点,蒙文通发表观点:“秦之为戎,固自不疑。”“秦即犬戎之一支。”学者丁山提出《秦本纪》记载的传说人物皆为风神,反映了秦的游牧民族属性。后来的“西来说”学者如熊铁基、俞伟超等还从民族学、考古学和宗教学等多个新兴学科出发,对秦人的墓葬风俗、祭典礼仪、宗教特征等角度对西来说进行了有益补充。使得西来说的观点得到了现代化的发展,理论更加丰富完善。
现把“西来说”的所有观点列举其下:
(1)商、周时代,秦的祖先都是在西方活动。
(2)秦先人在西方的活动比较信得过。
(3)春秋到战国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华夏诸国多将秦国视为蛮夷。
(4)秦人在中潏时已在西戎,周公东征后由东方而西迁的可能性不大。
(5)秦人的祭祀与墓葬习俗与东方中原国家不同,带有戎狄色彩。
经过学者们长时间的努力研究,西来说的观点更加丰富完善。但此观点能直接反映秦人本出西方的证据材料并不多。故西来说观点仅为少数学者所接受。
二、东来说
东来说源于司马迁《史记》,但作为一种正式提出的学术观点得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傅斯年先生,他在《夷夏东西说》这本书中提到秦人本在东方。傅斯年指出:伯益是秦人的始祖,秦人原本在东方,后来被商朝统治者迁入西戎,现代人就误把西戎当作秦人的源头;秦人“玄鸟降生”的始祖传说与东方民族一致,这说明秦人和东方诸部有着共同的祖先信仰;许多赢姓群落在东方居住,而秦恰好为赢姓;秦统治者祭祀源于东方的神少昊;秦人祖先都为殷商大臣。卫聚贤在《赵秦楚民族的起源》中认为赵、秦、楚等族群原为同一民族,由夏族中的有熊氏部族分化而成,最初在黄河下游一带活动,后来逐渐迁徙分化成三支。黄文弼针对“西来说”观点撰《嬴秦为东方民族考》一文,力主秦为东方民族。认为秦人祖先佐殷周为诸侯,其嬴姓居地在东方;嬴姓诸侯国大多在中国东南部的滨海地区,“故与其谓秦为西戎,不如谓秦为东夷较合事实也”;“嬴姓在殷时,与殷共存亡者,皆以其同为东方民族之故也”。陈秀云在《秦族考》中,用神话传说、秦殷关系、嬴姓国家与古代地名四个角度证明秦人原为东方民族。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论述“东夷集团”时从姓氏与地名方面指出:秦人先祖蜚廉等均属东夷集团,居于今山东一带。顾颉刚先生通过古文字学分析文献史料对秦人族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指出简狄吞鸟卵生子的神话与秦祖大业的传说一致是因为其两族都以鸟为图腾,他们为具有民族代表意义才将所有记载都归结于一位荣耀的先祖头上。顾颉刚在《从古籍中探索我国的西部民族——羌族》中认为秦人祖先在周公东征后西迁。因为西部是戎族的根据地,蛮族不想让外来人在此立足,所以秦仲才会被杀。一直到庄公在位时,周宣王的援助才让秦人在此地初步站稳脚跟。后来赵化成以新的秦墓考古资料为证据对顾颉刚的看法提出了更正,认为秦人最晚在商代末年就已经迁徙到甘肃东部了。
日本学者御手洗胜还从神话学角度进行了考察,认为嬴姓始祖允格就是伯益的转音,颛顼等著名的神与叫作允格的治水之神在起源上实为一人。郭沫若、范文澜等学者赞同他的结论,中华书局《史记》也采用了这个观点。
东来说的主要观点列举如下:
(1)传说秦人与东方民族都源于玄鸟所生,都有鸟图腾崇拜;
(2)嬴姓族群多在东方,如后来的徐、黄、江、奄等国;
(3)秦统治者祭祀少昊,而少昊居于东方;
(4)秦祖先与殷商王朝有密切关系,如费昌到恶来等都曾为商朝大臣;
(5)墓葬习俗均不是秦人的传统文化;
(6)秦墓中有源自东方的习俗;
(7)秦族的文化上与戎狄有较大的不同;
可以看出,东来说相较于西来说有着更为充足可信的史料,其所主张的鸟图腾崇拜、秦与东方族群的高度相似、东方的嬴姓族群、东方的秦人地名与中潏以前秦人在东方的活动等证据有力的说明了秦人与东方的密切联系。“东来说”有着巨大的优势,甚至在一定时期内几成定论。但是东来说并非定论,仍然需要学者们完善证据,最终才能得到证实。
三、西来说与东来说的争论焦点与发展
两种学说在历史发展之中是相互斗争,也是相互发展的关系。学者们一直在为自己的观点增添、更新史料证据,驳斥对方论点论据。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学术水平的提升,“东来说”逐渐获得优势地位。两说的主要争论焦点有:
(1)司马迁《史记》等传统文献史料中对早期秦人祖先的描述是否可信的问题。因为司马迁《史记》的描述是秦人来源问题的初始重要证据,若能破解《史记》中的疑问,对秦人族源问题将有至关重要的帮助。“西来说”学者认为包括《史记》在内的早期神话传说是不足为信的,以此否认“东来说”所凭的史料证据,比如“女修吞鸟卵生子”等传说记载。而“东来说”学者对早期传说的态度则是不可轻言不信。如林剑鸣先生认为:“对于这种传说没有必要进行繁琐考证。然后也绝不能把它们视为荒诞无稽,于历史研究毫无作用”,“在远古各氏族关于其始祖产生的各式各样神话中,唯有秦与殷的传说如此相近,这绝不是偶然的,也不可能是哪一个人任意编造出来的”。
(2)秦戎之间关系究竟如何的问题。“西来说”学者将秦戎二者相联系,来证明秦人起源于西方戎族。而“东来说”学者则极力将秦戎二族区分开来。“东来说”学者认为,“秦”被称作“戎狄”并不代表秦人祖先来源于西戎族群,因为“戎狄”等在字面意义上还具有鄙夷的含义。秦与戎在一些风俗习惯上相似的原因是因为文化交流的影响。试想秦戎若是同出一系,那么为什么秦戎之间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战事频繁,连秦仲都在与戎族的作战之中战死呢?
以上的论据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主要是以传统文献资料研究来得出的,随着考古学的发展,我国出土了非常多的考古资料,学者们遂用考古学与文献学相结合来深入研究。虽然传统两种观点的争论仍然莫衷一是,但近些年来一些学者用新的途径在秦人起源问题上得到的新结论能给我们提供借鉴。
人类学家周春茂等对陕西临潼零口村遗址等遗址的研究中选择了来自不同地区青铜时代的l1个颅骨组与零口村秦组进行实验,通过比较研究颅长、颅宽、颅高等18项数据后证明秦组与甘青地区组有明显差别,证明秦戎二族并无很深的关系;与此相反的是,秦与殷墟组却有着深厚的关系。通过这次考古学实验,得出了零口秦组先民很有可能源于东方的结论。那么推导到整个秦人部落,也是很有可能来源于东方的。
近年来,一大批出土资料的发现,为秦人族源问题带来了更多的历史证据。其中最为重要的材料为李崖遗址与清华简《系年》资料。李崖遗址主要为西周中期遗存。仰身直肢葬、殉狗等在遗址中出现的文化特征与殷商文化非常相似,据此梁云先生认为商周时所封的秦邑可能就与李崖遗址有这密切关系。李学勤先生经过对清华简《系年》的考证,认为秦人是周成王时被迫迁徙的东方部族。其他学者也多赞同此观点。
新发现的史料可以作为论据,但不能凭此史料断言某种学说完全证实。而“西来说”的考古学资料确实很少,在逻辑上也有矛盾之处,这确实是其弱点。在未来的秦人族源研究中,还需要寻找发现更多的资料佐证支持“西来说”;也要使“东来说”更具说服力。
四、总结
综合上文,对秦人起源问题的研究和突破,需要另辟蹊径,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与史料的基础上,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仅要继续发掘史料与研究当中有用的线索和合理的成分,还要着重挖掘民俗学、人类学等新兴学科的相关内容,更要借助考古学近年来的新成果。对远古时代以来与秦人有关的遗存进行全面的探索研究,从而发现新的有效证据材料,落实秦人在发展过程中的具体内容,使不完整的秦人历史逐步丰满起来。在秦人起源问题上,研究者们应该做多角度、全方位的考证。既要看到秦的人类学之源,又要看到他的文化之源,还要看到外来影响特性,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研究这个千古谜团。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