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近年来铜仁地方文献整理的成绩及其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14706
李本军 王业荣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铜仁学院

  铜仁地区历史悠久,是苗、侗、土家、仡佬、汉族等民族聚居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整理辑录历代流传下来的地方文献,对于保护与发掘黔东地域文化与文献有着重要意义。近些年来,铜仁地方文献整理取得了一些成绩,为深入研究文献,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整理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瑕疵和不足,影响了文献整理的质量。提高铜仁地方文献的整理水平和质量,是摆在当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地方文献与黔东地方文献的内涵

地方文献,也称地域文献,或称乡邦文献。对于其内涵的解释,学界一般认为始于图书馆学家、文献学家杜定友先生。他指出:“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方的一切资料,……地方文献应包括三部分:史料、人物、出版。……一本书虽然是本地方人所著,又在本地出版,但它的内容是史料,则首先归入史料部分。”显然,在杜定友先生看来,地方文献的史料、人物和出版三部分,是有主次之分的,史料部分乃核心。杜氏之说已为当今学界所高度认可,至今论述地方文献概念的,基本上没有超越杜先生所定藩篱的。文献学家江庆柏引申发挥杜氏之说,指出:“广义的地方文献包括内容涉及本地区的文献、地方人士的著述和地方出版物等;狭义的地方文献仅指内容与本地区有关的文献。”基于以上所论,所谓铜仁地方文献,广义上乃指内容与黔东有关的一切文献史料,历代黔东人士的著作及铜仁地区出版物,而狭义上乃指内容与铜仁相关的所有史料,常见的如方志、谱牒、年鉴之类。

二、铜仁地方文献整理

1.铜仁地方文献的辑录。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铜仁地方文献的辑录取得了不少可喜成果。如1982年松桃民委与贵州大学合编《松桃民间故事选》,1986年德江民委与贵州民族研究编辑《德江县土家族文艺资料集》,1990年铜仁地区民委古籍办主编《哭嫁歌》,上世纪九十年代铜仁地区及所属各区县编辑出版文史资料,1991年铜仁地区民委古籍办编辑《思南苗族高台戏》,2010年作家出版社发行罗世勋主编的《玉屏古今诗词选》,2004年田永红主编《土家传统花灯集》,尤其是贵州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汪文学主编《中国乌江流域民国档案丛刊·沿河卷》共55册,包括县党部档案,县政府档案等三大部分,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张子勇从《嘉靖思南府志》、《黔诗集略》等书辑录其佚文十四篇,佚诗十一首,成《田秋诗文集校注》。总体来看,四十年来,铜仁地区地方文献的辑录成果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文献的辑录整理不全面,难以整体反映黔东历史文化。众所周知,铜仁地区是傩戏重镇,历代流传下来大量傩文献。笔者曾经到访过铜仁瓦屋谢红君法师家,傩戏在他家传了十四代,家藏清代、民国间手抄本傩戏法事唱词足足有两大箱,可惜至今无组织或个人对这些珍贵史料进行整理编印。其他如铜仁红色革命文献、乌江流域民歌等也有待深入挖掘整理。

2.铜仁地方文献的影印。

所谓影印,是针对于铜仁地区民国以前的地方文献而言的。当前,铜仁地方文献的影印,特别是在旧方志、旧档案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据。这种整理方式旨在保存文献的原貌,在史料价值上往往是文献校注本所不具备的。正如《中国乌江流域民国档案丛刊·沿河卷》“编纂凡例”中所指出的:“本丛刊编纂之目的,是为学者研究民国时期乌江流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提供第一手真实可靠、全面系统的历史资料。因此,不作基于编纂者个人立场的主观去取,而是按照原生态保护理念下的‘最小干预’原则,整体影印出版。”当前,铜仁地方文献的影印主要集中在旧方志,旧档案方面。如书目文献出版社影印出版藏于日本内阁文库的国内失传的《万历铜仁府志》。巴蜀书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收录《民国江口县志》、《民国石阡县志》、《民国德江县志》、《乾隆玉屏县志》、《民国玉屏县概况》、《民国玉屏县资料》、《康熙平溪卫志》、《道光思南府志》、《道光松桃厅志》、《道光铜仁府志》、《民国沿河县志》、《民国思南县志》、《嘉靖思南府志》。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道光安化县志》影印本。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汪文学主编《中国乌江流域民国档案丛刊·沿河卷》。不过,对于私家著述,则难见有影印本。

3.黔东地方文献的点校。

点校整理文献绝非简单之事,而是非常严肃的学术工作。针对文献整理的要求与原则,贵州本土学者张新民就指出:“精心断句,郑重校勘,准确出注,可靠补逸,不容许丝毫马虎,掺不得半点水分。”铜仁地方文献中,存在不少民国以前的旧文献,如方志、个人著述及档案等。这类旧文献往往存在一些文字错讹,且无断句,为方便文献的利用,所以校勘与标点就有了必要性。当前,铜仁地方文献的点校取得了一些成绩,如1996年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地方志办公室校点《民国沿河县志》。《道光安化县志》原稿现存日本东洋文库,德江县2013月出版《安化县志校注》。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年出版龙云清校注本《乾隆松桃厅志》。铜仁地委档案室、贵州省铜仁地区政治志编辑室整理《光绪铜仁府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发行。铜仁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辑《周逸群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

  虽然整理点校整理有不少亮点,但也存在某些不足,直接影响了整理本的史料价值。具体有如下几点:

  标点使用不规范,断句错误。如贵州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光绪铜仁府志》卷十《人物·选举》:“按:明史选举志:三年大比,直省曰乡试。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则其显而易见的错误有三条:一者,“明史选举志”应加书名号;二者,所引《明史·选举志》之文,应加引号;三者,“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这段文字,显然断句错误,应断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又如是书卷首所载周开铭之序:“虽然以修志之役获,与在事诸君结文字因缘。”则也明显误将“获”字属上文。

  擅自删减原文。文献整理的核心原则就是存真,或者说保留原貌,即使文字有明显的错讹,也不轻易删改而在校勘记中注明。我们翻看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所收录的《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可知宋代朱子整理前贤文集,何其审慎不苟。清代顾千里、黄丕烈等校勘大家也皆持校而不改的原则,为人所称善。所以胡渐逵在《古籍整理释例》中就明确指出:“校勘古籍旨在求是存真,因此只有底本出现错字时,整理者才可以据他本的异文或另找新证予以纠错改字;弱国底本文字并无讹误,那么整理者是毋庸径自改字的。这是校勘古籍的一条集本原则,然而,对于这条原则,当今某些古籍整理者却并不知道,或有所忽视。因此在某些新整理的古籍中,出现了一些底本文字原无讹误,但整理者却径自改字的清况。”铜仁地方文献的整理存在随意删改原文的情况。就周逸群来说,由于当时处于国内战争时期,他的著述多有散佚,铜仁市委党史研究室历尽艰辛,从中央档案馆、湖北省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中山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等单位及民国其间发行的报刊杂志如《贵州青年》《中国军人》《青年军人》《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周刊》《民国日报》《觉悟》等,网罗资料,费尽艰辛,编成《周逸群文集》,共收文章一百一十三篇,诗词十七首,此文集对于了解周逸群先生的生平、革命思想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和史料价值。但是其“出版说明”说道:“文集中的各篇文章都经过校阅过,其中有些文章在尊重周逸群思想脉络、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改和删节。”编者在整理编辑《周逸群文集》过程中,擅自对文字修改与删节。

4.黔东地方文献的编目。

目录乃治学之钥匙,清代学者王鸣盛指出,“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总体看,当前铜仁地方文献目录的编纂还是出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有分量的目录著作,严重影响了铜仁地方文献的深入研究和发掘。据笔者所知,当前惟铜仁学院图书馆2011年编有《铜仁地区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内部发行。其所著录文献,除了该馆当时所藏地方文献,还包括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与碧江区、思南、玉屏、德江、江口、万山、沿河、石阡八个区县的图书馆所藏地方文献,共计3300余种。该目录对于全面了解铜仁地区地方文献的现状和铜仁地方文化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指引。不过,该书目存在两点明显不足:一者,该书目没有收录松桃县地方文献资料;二者,所著录文献多为地方人士著述及地方出版物,而有关铜仁的史料则数量少,特别是缺载铜仁历史上的旧方志,旧家谱等地域特色鲜明的文献。所以说,当前铜仁各高校图书馆与市县各级图书馆应积极合作,加大文献搜集力度,争取早日编纂一部全面客观的铜仁地方文献目录,以促进地方文化的研究和建设。

三、关于问题根源的一点认识

近来铜仁地方文献的整理在辑录、点校、编目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暴露了一些问题,值得探讨与反思。主要原因大概有三点。首先是人才的匮乏,当前从事整理人员中具备坚实的文献学、历史学、文学、社会学等方面知识的甚少,难以提供高水平的整理成果。其次是资金匮乏,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就难以开展大规模的文献搜集,而文献资源收集不足,直接影响整理的质量。再次就是政协、史志办、图书馆、档案馆等多家单位在开展地方文献工作上缺乏统一规划、深度协调合作,难以打造出高质量的成果。可以说,人才、资金与统筹协作三者在地方文献整理上缺一不可。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