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
文学作品《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是由美国历史学家、作家塔拉·韦斯特弗根据自身经历所写,讲述了主人公塔拉如何从一位17岁前从未踏进过教室的大山女孩转变为身穿博士服荣誉毕业的学者。故事细节丰富,深受读者喜爱。作者成长奋斗的经历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教育带来的力量和改变。法国当代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场域”与“惯习”理论,解释社会现象,分析社会结构。布迪厄的学术研究涉及范围广泛,主要理论和实证研究聚焦在社会学领域,同时他也为教育学、语言学、人类学、文学、哲学等学科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现国内诸多学者也将布迪厄提出的“场域”“惯习”“资本”概念运用到教育问题的研究当中,使用文化再生产模式,即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获得中发挥重要作用。教育获得的表现形式不仅仅只是学业成绩,还包括品德塑造、价值引领、兴趣培养等多方面成果。
本文通过对《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主人公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进行分析,细化“场域”“惯习”是如何在塔拉的教育和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同时,通过文本分析对布迪厄所提“惯习”的持久性做出补充,发现“惯习”为不断适应“场域”的变化而更新或调整,从而得知后期塔拉如何战胜内心的恐惧和矛盾。教育的力量塑造出塔拉强大的精神世界。
“惯习”是一套完整的性情系统,决定着个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判断,塑造个人的信仰、思想、原则、道德和逻辑。它是在幼儿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无意识的内化的行为导向,具有持久性、延续性。“惯习”相似的人往往会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能力,内化为个人风格,持续输出符合个人认知的理性的选择。“场域”是一种结构化的社会空间概念,参与者在不同的场域积累着不同种类的资本和惯习。社会是由一个个不同的“场域”组成。个体通过行动努力获得“场域”内的资源,拥有更多权力和资源的人往往在“场域”内部的规则制定上更有话语权,从而在资本的分配上更占优势。个体“惯习”的发展来自于社会“场域”的影响,同时群体“场域”也依靠个体“惯习”的支撑,不断发展规则,创造更多资源。
在文学作品《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中,主人公塔拉出生在爱达荷州的巴克峰山谷。她的父亲是一名偏执的教徒,母亲热衷于草药事业,是一名助产师。家中有七个孩子,四个没有医疗记录在家出生,塔拉是年纪最小的孩子,哥哥泰勒聪明好学,哥哥肖恩冲动易怒,所有孩子都在父亲的废料场工作。父亲对书本知识嗤之以鼻,不送孩子去学校读书。他相信“末世论”,忙于囤积补给品和粮食。哥哥们曾在废料场干活时遭遇摔伤、烧伤,母亲也在一次车祸中遭遇脑部损伤。主人公塔拉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就是母亲在教哥哥卢克数学知识时,塔拉在旁边边洗碗边偷听获得,做完家务后塔拉有机会去图书馆看书。她唯一系统性学习的知识是摩尔斯电码,因为父亲认为如果电话线路切断后,家人能保持联系。
在这样的家庭场域中,塔拉所接收到的教育无疑是偏执的、压抑的。她接受着父母封闭的思想,熟读教义,相信父亲所讲的关于世界末日的故事并为其时刻准备着。她认为女性就应该待在厨房,正派的女人永远不能露出脚踝以上的任何部分。惯习的力量塑造着塔拉对世界的理解,她并没有意识到被剥夺教育的悲哀,她身处的场域正是父母封闭的家庭教育。一个由教义与偏执搭建的思想牢笼。塔拉并未在这个阶段产生反叛的精神,因为她遵守着场域的规则。由这样的惯习引导的价值观让塔拉视父亲为家庭的权威、场域内的规则制定者。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减少在废料场工作的时间,争取场域内的资源,塔拉不断强化家庭教育带来的价值观,并且她从未对这样的教育产生质疑,以至于在塔拉走出大山之后,仍然带着这样的价值体系来审视周围的人与事,思想上产生剧烈的冲突。
布迪厄认为“惯习“具有持久性,是社会结构建立和发展的根源。社会固有的结构观念让场域内部形成权力追逐者,进而成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布迪厄更倾向于个人受到惯习的持久性影响,但“惯习”适应不断变化的场域的过程是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受动机的驱使而不断变换和调整思维和行为的结果。惯习在教育习得的过程中,受到家庭教育等内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来自学校教育和外界社会的外因干预。
塔拉最初进入杨百翰大学,并不是出于对家庭的否定,而是聪明好学的哥哥泰勒走出了大山,让她对大学充满好奇。但来到大学之后,处处都充斥思想上的冲突和矛盾,她在家庭场域里习得的思维方式跟大学不符。同学自由的生活方式冲击着她的传统信念,她开始发现和他人格格不入,她在课堂上对同学都知晓的概念豪无头绪。课堂里的荒谬发言让她无地自容,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以至于她最初无法接受学校教育的冲击,成绩落后。她不与同学联系,想方设法弥补知识的缺失,但没有接受过系统书本知识学习的她很难在课堂上跟上老师教学的节奏。与此同时她在经济上也日渐窘迫,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塔拉心中有一股坚强的力量,那是在家人受伤塔拉面对生命的疼痛时的坦然,那是在对抗哥哥肖恩的怒火时的无奈。她挺过了前期的困难,开始接受学校的补助,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不同,在学业上的努力奋斗中看到了一丝希望。她不再从潜意识中将自己和他人对立,她开始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尝试加入一些社交群体。在学习了更多的知识后她重新思考父亲儿时所讲事件的真实性。场域的变化让塔拉开始接受新视角、新思维,逐渐解构过去的经验和自我认识。她开始习得新的场域所需要的惯习,她开始阅读和思考,认为受大多数人认可的历史不是父亲教导的历史。她在学校的心理课程中认识到父亲可能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她开始建立客观的判断力,决定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剑桥攻读历史学博士以后,塔拉走向更广阔的知识海洋,得到了真理的引导,还完成了哈佛的奖学金项目。此时的塔拉已经逐渐摒弃过去家庭教育所带来的惯习,她逐渐意识到应该打破家庭所带来的封闭。她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唯一和过去相同的惯习是情感——塔拉对家人的爱与依赖。由于认知、原则、信仰、思想的变化,她逐渐认识到教育带给她内心的力量,她不仅仅只像过去在杨百翰大学时那样在接受真理,同时她要寻求改变,用真理构建自己的思想。她渴望亲情,对父母亲能来哈佛探望自己感到快乐,同时她也拒绝父母“赐福”的仪式,她开始用行动表示着自己要掌握思想的权威。她开始质疑父亲的思想,认识到母亲事事依附于父亲的家庭结构。她敢于揭露哥哥肖恩无理的行为,但她遭受了家庭成员的强烈反击,父母对她非常不满,姐姐和哥哥都远离她。在经历不同惯习的强烈反差中,塔拉在家庭和真知的矛盾中徘徊甚至极度自我否定,她过上了极为消沉的生活,她开始放弃学业,浑噩度日,分不清是非对错。不同场域内的思想矛盾被放大,让塔拉心理上无法调节。她渴望拥有亲情,但也深刻体会到接受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自己已经和封闭的家人截然不同。后期哥哥泰勒和姨妈一家对塔拉关怀备至,在学校里克里博士还有剑桥的教授都给予她诸多帮助,多年教育获得的力量最终支撑塔拉战胜内心的恐惧和矛盾。她不再惧怕失去和彷徨,她比以前的任何时候都要坚定,坚定地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场域的改变让塔拉习得进入新的场域所需要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她再也不依赖于家庭给予的信仰而忠于自己内心新的力量。个体成长的速度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塔拉在原生家庭和学校教育获得的价值观中,显然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她尝试解决原有场域的问题,改变原有场域的规则,但每个场域都有自身运行的规律,她的尝试显然是失败的,因为她已然不是场域内部规则的参与者。场域内的其他参与者也不会认同塔拉的价值理念,更不会因此而改变惯习。在对教育获得与文化资本的研究当中,文化再生产和文化流动模式都得到了应证,即教育获得与家庭背景有紧密联系,以至于塔拉在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惑,在她的矛盾和彷徨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家庭场域内部习得的思维方式对她的影响。但文化流动模式也表示不同家庭出身的孩子也有教育获得向上流动的趋势。显然塔拉在获取博士学位的道路上,一步步脱离了原生家庭的思想束缚,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她收获了新的惯习,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实现了文化资本的向上流动。
文学作品《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展现了主人公塔拉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同时主人公也用其勇气和毅力书写了一个鼓舞人心的成长故事。作者认为教育意味着不同的视角、全新的自我,在这部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也为塔拉最终获得真正的自我而感到欣慰,在惯习和场域理论的指导下,能更清晰地认识和分析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为故事情节增加合理解读,用社会学的理论角度将教育的意义深化。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