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在中西方古典诗学范畴内,诗典的撷取与化用历来是诗人尤为重视的修辞技法,也是批评家在解诗过程中频频聚焦的关捩点。然而在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诗典作为话语符号的凝萃体,不仅内蕴着单一民族在历时性视阈下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揭示出此一文化的知识谱系。如《文心雕龙》即言:“经典沈深,载籍浩瀚,实群言之奥区,而才思之神皋也。”因此,除去在形式主义范畴内追溯诗典之于某一诗作的文学功能,实则有必要从文化哲学的维度上考量诗典在型塑民族价值共同体的意义。就此层面而言,将诗典在文化哲学一维的功能置诸于中西古典诗的比较视阈下予以探讨,对于理解诗典在跨文化视阈下的意旨弥散是富有意义的。
一、诗典在文化哲学上的功能
与诗歌修辞学上频繁被讨论的比喻、粘连、转品不同,引用典事作为古典诗歌的特殊修辞,不仅仅具有构建诗歌文学性的功能,其背后拓开的文化意蕴更耐人寻味。一般认为,化用典事代表着文化原典与个体生命在价值论上的共契,由于不少典故浓缩了浓郁的情感氛围和特定的美感境界,且积淀了历史人物强烈的情感体验,因而后人在相似的时空环境中,能够营生一种“异代美感共鸣”,这一共鸣揭示出地域文化哲学的稳定性。可以说,诗典能让诗歌在意蕴上更具弹性,也更具想象的空间,且这一现象在中西诗学中具有不约而同的情状。就中国古典诗歌而言,一些诗典经过历代的赓续,其元典已然具有某种神话属性,只要后代的诗人提及,即使不说破其意,在文化群体内部也能达到“使闻‘退避三舍’,必若见晋文之鼓;闻‘莼鲈之思’,必如寄江南之旅”这般心领神会的效果。转观西方世界,举弥尔顿的《失乐园》而言,美国学者勒瓦尔斯基即发现《失乐园》不仅在史诗体裁上有荷马与维吉尔的影子,其故事桥段更大量援引了赫西俄德巨人之战与奥维德变形记的典事,而诗中撒旦的英雄气魄又能让人联想到阿喀琉斯与奥德修斯,此外还化用了阿里奥斯托愚人乐园的原形乃至斯宾塞的寓言元素。这些无限延展的联想恰恰落实于弥尔顿灵动而杂驳的诗典化用上。由此观之,诗典作为弹性符号,在修辞功能之外,更有勾连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文化认同感的意义。诗典不仅具有修辞诗歌的功能,更在文化视野上作为民族知识价值谱系的一环,联结与凝聚起群体的文化心理,释放着民族在历史性层面上型塑起的文化哲学。
二、作为文化符号的诗典
半世纪前,恩斯特·卡西尔曾作出一个具有颠覆性意义的论断,其认为与其说人是理性动物,不如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在卡西尔看来,符号构造人的活动,人永远生活在主体自己构造的世界中,这一世界是人的活动、人的符号化编织而成的一个关系系统。事实上,诗作为人类语言的最高境界,而诗典又作为这一最高语言经历代淘洗后的凝萃物,其本身即是最具文化意蕴厚度的符号。因此按卡西尔的说法,诗典无疑是符号生产过程中的结晶,而这一结晶势必承担着最为深远的意旨关系。譬如一些出自大诗人集子中的“语典”,如陶渊明的“停云”、杜子美的“弈棋”、苏东坡的“雪泥”、陈简斋的“凉恩”,不仅为这些原有的诗歌辞藻增添更多的衍义;在后世诗学史看来,这些语典符号的生产已然与渊明、东坡独特的生命缝合在一起。以至于后世诗人引用这些典事,其不仅在空间关系上与同时代人共享其衍义,更在时间关系上形成与先贤灵魂对话的情状,如钱锺书所言“甚且封疆阻绝,而诗眼文心,往往莫逆暗契”。可以说,诗典在文化哲学上的意义是无限弥散的。
三、符号背后意义论层面的中西对话
针对诗典的探讨要在何种程度上才能真正释放出其对于活生生人类的关切,而不是单纯地限溺于幽灵般的文化符号的密码链条中?卡西尔似乎意识到,关于文化哲学的研究最终仍然需要落脚于活生生的人,其指出文化哲学还得还原隶属于人的“生命价值、意义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其实关涉到一个文学意义论的问题。学者吴兴明认为,比较诗学之所以可能,不在于对诗歌进行符号学或形式主义剖解,亦不在于罗列二者的意境表层的差异,最重要的是探讨诗歌在意义论领域的问题,“语言的各异在意义论上说到底是文化差异导致的生命意识的不同”。否则,现有比较文学中以西学框架肢解中国诗歌体系,或以中国诗学概念生硬嵌套西方诗歌的尴尬境况将无法规避。事实上早在上世纪,余虹先生很早便洞察到词语与意义的关系域是打开中西比较共属之域的维度,认为“意义的原发性和语词的建构性、意义虚无性和解构性是一体相关的”,语言与意义的关系域成为考察中西诗思并开启未来诗学的先验背景和普遍性依据。然而在吴兴明看来,余虹的这一洞见虽然接近意义论深思的边缘,却仍然携带了西方语言学转向后的逻辑论域残余。因此,吴兴明主张借引弗朗索瓦?于连的路径,悬置语词的文化区隔,绕行到各文化意义集结的底部,将其还原为“一种文化传统的日常生活的示意和领会”,找到中西方源初的“意义的运作”,即语词背后的意义论上的生存经验。总言之,意义论探讨已然超越了符号学的语义层面,所谓“意义”,实际是直击各文化之“人”的生命体验。惟有在生命体验上的源初境域上,比较诗学才不至于落入“以西释中”或是“以中释西”的话语偏见上。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