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中学校;重庆市江津四牌坊尚融小学
中小学的学生认知能力较弱,但是模仿能力以及好奇心非常强。这也就凸显出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在人生观的可塑性非常高。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中小学阶段学生德育教育的重头戏,应当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对于学生的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这门课程都是塑造学生基本道德品质的敲门砖,也是今后学生认知能力提升的重中之重。
一、德育教育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寻找能够运用多媒体的素材,将课本上的文字变成更加直观的动画或者课件,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同时,声音、画面、色彩等丰富的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有效的参与到教材内容的学习中,真正感受到德育教育的氛围,能够有效的训练学生对于教学情境的深入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四个不同的活动主题:哪种环境我最喜欢?不只是为了环境整洁、这样做不对、我能做到什么……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多媒体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保护环境,维护公共卫生的必要性,真正的让学生深入的参与到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首先为学生播放不同的操场环境,一个整洁如新,一个垃圾满天飞。让学生选择环境。然后告诉学生不仅仅是要整洁的环境,更是为了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更加便捷,紧接着让学生观看不同同学在操场的做法,讨论谁的更加正确。最后让学生们讨论和分享自己如何做,能够做什么……通过这样的多媒体教学结合,让学生们好像身临其境,真正感受到德育教育的乐趣。
二、德育教育与情景教学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的将情境进行表演。这样的方式不仅增强了课堂的整体氛围,同时也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到课堂之上,真正的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同时帮助学生增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真正响应新课改标准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让学生能够一直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自行扮演不同的角色,一个扮演优秀值日生,一个扮演捣乱值日生。让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值日生的职责和职务,同时能够对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错误进行了解,帮助学生能够培养热爱班集体,热爱教室环境的习惯,同时将教材内容进行理解和掌握。真正地做到能够健康全面的成长。
三、德育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道德与法治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更加具有生活化的特点。在教材中引入了大量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人或事物,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学生在内动力的驱使下,不断挖掘出自身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课堂质量的提升。如果教师仅仅只是借助教材机械式的照本宣科教授知识,就会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厌烦心理,无法积极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只有让学生对书中的事例有亲身的体验,才能加强学生的认同感,从而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首先,教师可以制定好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情况来谈一谈自己是怎么度过周末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成兴趣小组,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说一说自己度过周末的方式。然后,再由组长代表进行汇报。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通常分为两大板块,一种是学生在周末没有计划的自由活动,一种是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制定了科学的计划和安排,可以度过一个有规律的周末。虽然学生得出的答案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过周末的方式,但是老师此时并不能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否定或肯定,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安排进行思考。鼓励学生想象,这两种不同的方式会给自己的生活造成哪些不一样的影响。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就能提高学习兴趣,积极投入到问题的讨论当中,并且逐步意识到没有规律的周末生活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和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只有我们能够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的做事情,才能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益。
四、总结
道德与法治作为中中小学阶段必学的科目之一,能够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造成重要的影响。道德与法治这一门学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紧相连,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融合。帮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产生对道德与法治的认同感,从而达到教师想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法治观念,提高个人核心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