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
中华文化经历了上下五千年,世代相传,具有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特征。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对现今的幼儿启蒙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传统文化是启蒙的基础,也是重点。它能够让幼儿在成长阶段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促使他们能够形成基本的价值观念,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使他们能够为未来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做好准备。
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1.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家国情怀。
人们主观上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态度会客观地影响个人的发展走向,也对民族的发展壮大与伟大复兴有着积极的作用。在对幼儿的教育教学中,积极融入传统的文化教育教学资源,能够让这些优秀的文化对幼儿起着熏陶和感染作用,促使幼儿能够从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体会到做人的道理,感知到国家的重要作用,促使他们能够深刻地铭记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随着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不断地内化和理解这些内容,形成一种知识素养。可以说,当代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保留传承与否代表着一个国家精神文明指标的健康程度,更关系到综合国力的基底问题。从幼儿抓起,让他们从幼年时代就深深地吸收传统文化、传统精神的营养,让自己的根底更加壮硕,才能够在未来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吸收更多的养分,变得枝繁叶茂,让他们能够拥有生存的智慧、进取的精神以及忧患的意识,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为国家的伟大复兴担负起一份责任。由此可见,在学前教育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资源,能够对幼儿起着感染和引导作用,促使他们能够担负起民族的希望,能够坚守民族的复兴与传承,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2.有利于解决学前教育发展问题。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前教育愈加受到重视。也正是因为新课程的不断改革,人们愈加重视成绩,也因此,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问题逐渐严重,这对学前教育的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很多幼儿因为超前学习会丧失对知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他们只要一听到读书上学,就会不由得抵触、抗拒,这其实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是有着消极影响的。但是这也是社会发展中不可调和的矛盾,人们对成绩的愈加重视,困囿于各种各样的升学问题,使得很多人从学前教育就开始着手,打着“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口号,对幼儿进行超前教育,这其实是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的。所以在学前教育中积极地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资源,其实有利于解决学前教育。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启蒙类的书籍,教师可以将其作为学习资料,向幼儿进行积极阐述和渗透,这样就能够让幼儿接受科学的文化熏陶,促使他们能够在传统文化中领悟更多的知识内容。比如通过《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让幼儿明白路不拾遗的高尚品质。通过《三字经》,让幼儿明白各种各样的品德和节操,比如诚实守信、关爱他人、尊老爱幼等等。这些才是在幼儿园应该学习和培养的点,而这些也正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将其进行积极应用,让幼儿能够获得更加科学、健康的教育。可以说,传统文化需要通过教育途径来实现自身的传承与发扬,而教育也恰恰需要传统文化来支持和涵养。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对幼儿形成积极的影响,让他们具备独立追溯、思考和判断源流走向的能力,对今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3.有利于服务幼儿终身发展。
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泱泱不息,其中有许多优秀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对现今的幼儿园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它是有利于幼儿的终身发展的。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资源进行融合,实现了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并行,能够让幼儿学会一些文明礼仪修养、能够背诵一些诗词歌赋、能够了解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就能够缩小幼儿与传统文化、传统知识之间的差距,促使他们能够往多样化、社会化、主体化的方向过渡。幼儿期是大脑发育最迅速的一个阶段,在这一个阶段充分地开发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资源,能够对幼儿起到积极的作用。它能够推动幼儿尽早地接触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让幼儿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气韵和精髓,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激发他们的民族情怀,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开发他们的智力,陶冶他们的情感情操,启迪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的哲学思维,进而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传统文化就像是一粒种子,沿途敬候繁花盛开,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开疆拓土,在他们未来需要用到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时,它们便会迅速地结出丰硕的果实,让他们有着更为超前的发展。二、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1.及时捕捉教育契机,渗透传统文化。
学前教育是发展幼儿语言、意识和情感的重要阶段,在这一个阶段中,教育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契机也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那么作为幼儿教师,就应该及时地发现并抓住这些契机,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影响和教育。传统文化就如“石上清泉”、“月下松林”需要教师“返景入深林”,做到“润物细无声”,将传统文化如春风化雨般的在幼儿的心间和脑海中积极地渗透。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幼儿实现更为高效的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借助故事来引导幼儿展开思考,激发他们思索的乐趣。因为幼儿对一些故事是非常感兴趣的,那么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历史故事,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引导。在讲故事的时候,教师就应该注重契机的捕捉和把握。比如,在幼儿玩闹的时候,一些幼儿缺乏自信心,他们总喜欢躲在外向、活泼的幼儿身后跑或者跳,也有的幼儿畏畏缩缩,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教师就可以给他们讲《毛遂自荐》的故事。在讲故事的时候,教师应该用眼神和这些缺乏自信心的幼儿进行交流和沟通。甚至可以用动作来示意,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老师的关切,积极地听老师的讲述,促使他们能够在故事的引导下,树立起自信心,进而后面的活动中勇于表现自己。又比如,当幼儿之间出现矛盾或者争抢的情况时,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一个契机给幼儿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幼儿明白“互相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以此也有利于解决群体成员的集体意识和伦理秩序。通过这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使得这些历史典故的价值导向不再刻意,而是能够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幼儿的脑海和心间,让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受到启发。以此,便能够对幼儿实现良好的教育。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幼儿园内组织一些民族民俗或者民间文化体验活动,让幼儿能够置身其间,及早地培养自身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化教育于无形,让幼儿在增长见识的同时,也能够修身养性,历练自己的能力。由此可见,传统文化蕴藏着十分广阔的开拓空间,需要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地渗透和探析,及时地捕捉教育契机,渗透传统文化,实现对幼儿的有效教育。
2.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彰显传统文化。
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师应该精心地设计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再在其中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这样一来,传统文化的浸润就不再是生搬硬套、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貌合神离了,而是深深地嵌在幼儿的心间和脑海中。对此,教师就应该结合整个教学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首先,在活动目标的设置上,教师应该体现“文化树人”的理念,一定要突出德育和美育的重要功能。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该紧紧围绕这个目标进行,紧扣中心主旨,让整个活动形散而神不散。这样才能够对幼儿实现更加高效的教育;
其次,在活动过程的设计上,教师一定要注重营造一种文化育人的氛围,要结合传统文化内容以及活动内容营造一种让幼儿喜闻乐见的氛围,促使他们能够通过听、看、赏、演等方式,多元化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化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让自己能够多角度地解析这些活动内容,进而让自己的思想获得深刻认知;
最后,在活动延伸的设想上,教师应该发挥经验迁移、行为实践的作用。换言之,教师就应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幼儿进行自主实践、自主活动,可以让他们用说的方式、画的方式、玩的方式、合作的方式等等,来展现整个活动内容。这样就能够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想象,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基于此,整个幼儿园的活动才能够立足于新时代的背景,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发掘活动素材,融入新元素,丰富新路径。以此,才能够让整个教学得以有效落实,让传统文化得以全面渗透。
3.着意形成家园,合力弘扬传统文化。
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双方面的有效合作。家庭是幼儿情感的依托,所以在延长传统文化熏染的时候,需要借助家庭的力量,丰富幼儿文化浸染的方式,拓展幼儿园的活动成果,让幼儿实现后续的良好发展。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诵读经典。教师可以和家长形成密切的联系,让他们在家中引导幼儿诵读这些经典的启蒙作品,为他们创建一种静谧的、舒适的家庭阅读环境,让幼儿能够在一种快乐的阅读氛围中,形成诵读经典的良好习惯。这样也能够让他们在幼儿园中积极展现,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教学气氛;
其次,参与实践。身体力行才能够对幼儿形成正向的熏陶和感染,所以教师可以和家庭合作,让他们积极参与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让幼儿能够理解、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比如,在端午节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家长带领幼儿包粽子,采摘艾叶,追忆华夏民族的高尚情操,这样就能够引导幼儿逐渐领悟每一个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实现对他们的有效渗透;
最后,注重亲子关系。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游戏,让家长和幼儿形成一种更为亲密的亲子关系。比如,在成语接龙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家长引导幼儿积累相关的文化常识。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家长和幼儿走进历史故事,感知人物,实现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三、结语
在学前教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要借助其中优秀的文化资源,丰富幼儿的文化认知,熏陶并感染他们的思想,让他们能够形成正确的行为和观念,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