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水美古镇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11976
炬 明

  1

  水做的浣衣女漂呀漂走了,捣衣声散落在风中的小桥。杨柳岸有人家炊烟在缭绕,谁的心在水边依依地停靠。我不愿去踩乱脚下的安宁,就让这水潺潺风儿静悄悄……

  一曲《小桥流水》,伴着一笺心事,一阕清词,写就一段过往。

  逶迤的武夷山脉,把千年古镇元坑环绕于山峦连绵起伏的群峰之中。古镇依富屯溪支流蛟溪而傍,溪流发源于山水古城顺昌与沙县交界的观音山,过峰岭、大明山峡谷,途经2000 多米峽谷山涧,进入古镇居民聚集盆地,在新墟山口迤逦而出,到达国家历史古村落槎溪村与槎溪汇集,进入古镇千亩田园,最后在蛟溪口汇入闽江上游富屯溪。

  沿途群山环抱,碧水环绕,山涧泉水四季流淌,奇峰怪石遍布山野。它时而在飞瀑中奔腾跳跃,在山涧中喷珠吐玉;时而在斗折蛇行中穿梭,在碧波盈盈中流淌。一路伴随着林中蝉鸣、鸟语、蛙吟的悦耳欢歌,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彰显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化之美,给这方远古村落、溪谷中世外桃源增添了无穷的生机与魅力。远眺矗立古镇西南面山势横亘的大明山,雄伟壮观,山峦秀美,如同镶嵌天边锦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秋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唐代诗人王维《山居秋暝》,仿佛把古镇巍峨之中透出清秀,峻峭之中更显超逸的群山,装点成诗情画意中笔墨清爽、疏密有致的山水画卷。

  这里自古以来就有“衢山头、宝山腰、大明山脚”之说。传说中,古时风水仙师认为 :此地的山体与古民居地方位不佳,它形如农夫用的扁担,此方位居家,只能出劳作之人,出不了德才之辈。当年东海龙王三太子在滚出蛟溪时用带着遍体鳞伤的龙体将盆地推向蛟溪东北,纠正了盆地与山体的不佳方位,形成了如今的群山环抱,溪涧四出的宜居古镇山间盆地。自唐迄今,其位居群山环抱,加之发达、独特的水系,经先辈披荊斩棘,开荒拓土,巳发展成为可耕可食、可濯可居的一方乐土。

  2

  蛟溪,因龙滚出而驰誉。相传,很久以前,东海龙王三太子敖丙,在海边玩耍,忽遇翻江倒海、山崩地裂,三太子被压在大明山下。星移斗转,某日,一位仙人路过大明山,不远处大明山巨石下传来三太子呼救声:“大仙,请救我一命”。大仙近前见是龙太子,且求救心切,便说:“救你可以,必须做到,不可在此地腾空上天,以免招致狂风暴雨,殃及百姓,必须从山门滚出一条造福黎民百姓的溪河,你方得以入闽江归东海。”龙太子应允,大仙显法术施救。

  龙太子从大明山下翻腾而起,遵照大仙旨意,在沟壑纵横、丛山峻岭中钻山野、穿险滩、破顽石,历经千辛,滚出蛟溪,滚出溪流盆地。到达槎溪汇合处,遍体鳞伤的龙太子被流经的槎溪清澈山泉水滌去伤痕污浊,顿觉轻松,再次翻滚腾跃,不仅翻滚纠正了山体与盆地村落间不佳方位,继而滚出千亩田园。让这片饱受涝灾、荒漠地域变成春夏晴川历历,秋冬雾霭易感,四季青葱的宜居平川。

  三太子乃东海龙王九个儿子中较为器重的龙子。当年,东海龙王赌气不给陈塘关降雨,导致当地大旱,百姓求降雨,此时东海龙王却趁机要百姓供奉童男童女,并派夜叉强行抢掠。于是,哪咤打死了前来抢掠童男童女的夜叉,龙王大怒,三太子敖丙主动请战,可依然力不敌哪咤,被哪咤打死,哪咤还将三太子龙筋抽下欲送李靖父束甲。事后,龙王向李靖兴师问罪,扬言要淹没陈塘关。李靖自知理亏,收了哪咤混天绫和乾坤圈两法宝。后来武王伐纣成功,姜子牙设坛封神,曾犹豫是否册封东海龙王三太子,得知三太子在东海闽江遇难之时,舍身造福黎民百姓,遂封龙王三太子为华盖星。至此,东海龙王三太子敖丙得以位列仙班。

  蛟溪,它历尽沧桑,造福后人。千百年来,古镇人传颂着东海龙王三太子敖丙造福黎民百姓的美好传说。

  3

  山水之间的美丽古镇,纵横的山脉,发达的水系,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物产,塑造了古镇独特的山间盆地世代繁荣。蛟溪流域不仅风景秀丽,山青水秀,历史悠久,人才辈出,至今仍保留各个历史朝代的古建筑、古文物。如古廊桥、古寺庙、古民居、古宗祠、古牌匾、古碑刻和古族谱等堪称古建筑、古文物博物馆。镇区150 多座汇融浙、赣、徽建筑风格,又辐射本土结构独特神韵为一体的古建筑群,它们或造型别致隽永,或风貌古朴典雅。当你登上大明山之巅始建于明代的大明庵俯瞰古镇:满目青山,茂林修竹,村落街巷,巷陌有序,屋舍俨然,状如枝叶四衍,由村落向心之行的梅花村,井然有序,让人惊叹大自然賜于这一方水土的状美景观。

  古镇蕴涵深厚的理学传统,两宋时期一代名臣,进士,焕章阁大学士,武威王,两朝帝师,理学家廖德明(廖槎溪)。一代名臣,进士,工部尚书,理学家廖刚(廖高峰),不仅名载史册,为古镇留下了许多人文史迹。明代中叶以后,古镇村落不断发展,大批古民居、古宗祠等相继出现。这里出现空前的或耕读传家,或工商结合,成就许多科举贤达,文人墨客,朝庭官员,商界奇才。期间:明朝漠武村落,叶氏后代叶宗远,岁贡,奉政大夫,四品官。明朝槎溪村落,邓氏后代邓元锡,光禄大夫,进士,一品官。清朝云衢(曲村)村落,张氏子孙张常乾,乾隆帝钦赐进士,翰林院检讨,巡抚,二品官。清朝东郊村落,陈氏子孙陈瑚,武举出生,任职方,三品官,刘墉赠其“德耀乔松”寿匾,乾隆帝送其“乐天知命”匾。清朝秀水村落,张氏后代张显荣,总兵,二品官,助清庭平定耿精忠叛乱,封子孙世袭云骑尉。清朝九村村落,叶氏后代叶长蒨,副总兵,二品官,助清庭平耿精忠叛乱。清朝福峰村落,萧氏子孙萧肇纯,奉直大夫,进士,五品官,等等。

  4

  走进古镇,漫步文昌桥、古镇街巷,满目青山、绿树、花草,石桥、流水、青砖、灰瓦。古朴建筑中,它们或高墙嵯峨,或渠水伴路,穿梭于街巷清澈的水圳水网与街巷伴行,它们时而叠合交错,时而延伸于庭院,供水圳水网潺潺流淌形态各异的石板桥、石拱桥随处可见。路随人走,巷圳随行,行人用水各得其所,让古朴村落在水的灵性中透出丝丝欢腾之气,令人心旷神怡。尽管当下进入家电普及时代,古镇街巷水圳边时而仍可见闻妇人熟悉的搓衣板搓衣和木槌捶打衣服声,不远处隐约可见的蜿蜒山峦,近处曲径街巷,村旁荷塘,在斜阳洒下余辉中,给远古村落增添几分神秘,仿佛让你觉得走进人间仙境。

  位于盆地中心的福峰村落,依山丘而建,巧妙地利用鸡心山、猫鼻山涧水落差,依村落走势由东面、南面,平稳地流入村中水网,汇合于村北。村内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42年),号称“福丰三大栋”以及“三小栋”等大小50 多座古民居,均见街巷顺山势而建,水圳水网曲折有致伴行。

  位于盆地东北面较高地势的九村村落,依洋姑山下,缓坡而建,同样吸收来自山坳两支涧水之源。沿村落北、南面向村西面汇集,形成环状合二为一,此涧水质清纯,至今仍为居民所饮用。做为古镇历史最悠久,至今仍有近50 座古民居村落,在大、小、宽、窄不一的古街巷,水圳与街巷有序随行。

  依龟山而建的东郊村落,水源来自较远方位东面大排山溪涧水,在龟山南麓引涧水入村,与村落主要巷街岭头街形成伴街水圳,循序的水网随街巷进入近25 座古民居。位于龟山南侧建于乾隆年间的“陈氏三大栋”,虽为六路二至四进合院相邻建筑,其整体布局的东面蓄水池,环绕西、北面沟渠流水网,内、外聚敛成团,堪称极致。

  位于盆地西北,与东郊村落无明显界标的秀水村落。村东南部10 多座古民居街巷水流大多与东郊村落接壤,形成一体水网。村北部“张氏三大栋”等建筑街巷水网则接纳自九村村落出村水圳水源,最后在光济山与东郊水网聚合,经田园水圳,流入蛟溪。

  自此,古镇盆地街巷之水,经由涓涓山涧,流经村落各处街巷,经过合理利用,最终汇入溪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诗人朱熹对永不枯竭的清澈山涧水源理水方式,水的本质绝妙利用的真实写照。

  5

  行走于古镇形象梅花村主要街巷,水的灵气给了每位留足古镇者诸多感慨。这里大小150 多座始建于各朝代古民居,未见一座是依山傍水而建,连距离蛟溪河最近的福峰村落相距蛟溪也有千米之远。

  原来,先祖们将源于古镇四面环山的溪涧水流,合理利用开发,把较大水量的蛟溪河水用于农田、农作物灌溉,其余山涧支水根据水位落差,地理位置不同,将盆地东面、东南面、南面山涧水源,合理接应,引入各村落,使村落与水网伴行。聪明的古镇人还将水设置成简单实用的挡板,让水位可低可高,可控水流急缓,改变水流向的机关。当地民间有“指水为财”之说:水势宜缓不宜急,挡板保持了每处水位,有蓄财之意,即所谓“缓而不涸”。

  这些街巷水网,完整保存遗留下的传统街巷与水利的绝妙格局,让散布于盆地四面古村落,有效贯穿服务于各村落街巷水渠网,形成古镇有山有水,古街古韵。《水尤经》曰:直来直去损人丁,吉气走曲线,煞气走直线;曲则有情,曲径通幽。水见三弯,福寿安闲。屈曲来朝,荣华富饶。气行之处则水随,水止之处气则气蓄。这些学说深刻地印证了古镇乡村水系风水中的“尚曲”现象。

  傍路而行的沟渠水网,既灵动又生气,让山涧之水长年浅吟低唱于古镇之间,相互纵横联结,穿门入户,至今仍然还是古镇人赖以洗涤、冲污的便利之赐。最后让所有出村水流进入田园,在盆地东北角汇入蛟溪,如此完美地完成了小溪汇入大河的道理。

  6

  文昌公园,位于古镇盆地出口东北角豁口上方,依蛟溪河畔而建。沿溪围堤依山傍水,山水相映,杨柳低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镇文化底蕴深厚的石雕“文园”。围堤长廊是历朝历代古镇名人雕塑群像:从宋代理学先祖两朝帝师、武威王廖槎溪到清末护国平乱功臣陈惠润。公园出口东、西侧,是雄居两侧的古廊桥文昌桥。它是古镇标致性建筑,福建省内最长廊桥之一,桥长145 米,宽6 米。始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 年),自古以来,廊桥即是交通要道,又是当地居民不受风雨影响的墟期生活、生产资料交易场所。岁月沧桑,几经水毁火灾,现在的廊桥重建于2010 年。

  廊桥下是收集完古镇村落、田园水网后穿桥而过的蛟溪,它欢快地向下游流淌,与槎溪汇合后,再流经千亩田园。旧时文昌桥下设拦河坝,依坝而建的古水碓,于上世纪60 年代几经水毁,已不复存在,留下的残垣断壁依稀告诉人们:现代文明已更替了延续千百年水碓的砻谷、舂米、榨油等功能,留给后人的是对远古文明的记忆。

  廊桥上游公园人工湖面矗立着五层楼髙的文昌阁,以及石拱桥、水车、栈道等。旧时文昌阁,建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建阁原因是文昌桥毁于火灾,人们怀疑桥上神龛失火所致,后人便在桥上方兴建文昌阁,请桥上文昌帝君入阁,从此文昌桥不设神龛,不点香烛,以保护文昌桥。旧文昌阁因年久失修,毁损,新建木制斗拱文昌阁,重建于2013 年。新阁內不仅贡有文昌帝君,还雕刻有栩栩如生的“二十四孝”、“福禄寿喜”、“琴棋书画”和“渔樵耕读”等精美图文,警示古镇后人和游人铭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被誉为群经之首、中国文化之源的《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形象地道出了千百年来古镇人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仁义、自强的境界。

  自古以来,古镇人把盆地豁口视为关锁水尾的关键,此处地势狭窄,西有鞍山,东有虎山,横亘于两侧宏伟壮观的文昌桥,桥形如弓箭之弓,临水五层楼高文昌阁如箭,可以“射”住虎形山。桥东虎山的天后宫,桥西鞍山的关帝庙,形成层关锁玥,确保古镇风水永固无碍。古人的愿望和留存,留给后人的绝妙景致是何等和协、美妙致极。

  漫步在水美古镇,徜徉于文昌公园,伴随着湖面上、小桥下欢悦嬉戏的锦鲤不时漾出一片片迷离斑斓,穿梭在天空、柳岸间的鸟儿时而啁啾一串串莺声燕语。古镇带给你的是别样“小桥流水”诗意情怀,把人带入江南水乡更胜一筹的别样水乡佳景。“前穿林岭幽,俯瞰川原平。降集崖寺古,徘徊浊醪倾。长吟伐木篇,潜鳞亦相惊。愿结沮溺耦,穷年此岩耕。”宋代理学家朱熹留足古镇访友讲学时写下的诗句,有感于古镇的小桥流水人家,山水田园美景。这里的山川水涧与远古村落交相辉映的旖旎风光,让诗人渴望归隐于此。

  清山绿水间,子孙后代耕耘着理想王国的梦想;雕梁画栋里,凝聚着古镇人崇德重敎的写照。蛟溪,滋养了这一方沃土,也成就了温婉水乡千年古镇。

  注释:

  [1]本文部分数椐及资料来自《元坑古镇历史资料汇编》及古镇民间传说。

  [2]插图来自网络及作者拍摄图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