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市场的结合更加紧密。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与社会环境还有待完善,“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尚不成熟,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有待提高。舞蹈表演是一种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兴运动项目,因其在健美健身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一直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但由于开设时间短,培养机制不健全,导致其质量和专业程度比较低下,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体育舞蹈专业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本课题通过对沧州师范学院体育舞蹈表演专业“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可以促进我校学生就业,进一步适应社会供需和时代要求,为其它高校体育舞蹈专业的发展提供借鉴。二、沧州师范学院体育舞蹈专业开展现状
我校于2015年开设舞蹈表演专业,课程体系逐步完善,体育师资队伍和场地、器材等设施的建设也逐渐加强,尤其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取得了优异的表现,得到了我校上级领导的积极肯定。但由于专业开设时间短,缺乏社会基础,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只能去当老师,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就业面狭窄,面临着专业教育与社会市场需求契合度不高的问题。三、改革内容及培养目标
1.人才培养的合作内容。在专业建设上,要把握好体育舞蹈专业的研究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建立“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开发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顺应时代潮流,开设拉丁、芭蕾、现代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爵士舞等专业实践课程与艺术概论、舞蹈教育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等专业理论课程。通过教师进修与培训、人才引进、外聘专家等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培养既能担当舞蹈教师,又能担任体育教师,既能从事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又能进行实践教学的高素质教师。打造校内外合作的实训基地、俱乐部、训练团等合作平台。2.人才培养的合作类型。学校在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力量参与办学的基础上,以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方式进行校企合作,探索学校和社会企业多种合作类型。对于不同类型的行业进行筛选,以挑选出符合我校条件、具有代表性、与本专业相关的单位或个人,确立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合作关系,建立联合实习培养机制。
3.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建立“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制度建设,通过制定相关校企合作的具体标准、实施细则等措施,加强对校企合作的有效管理、监督和指导,为其顺利的运行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发挥学校、资金、企业各自的优势,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办学体系,进而有效促进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4.人才培养目标。(1)目标的建构。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决定着高校的办学方向,对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指导性的作用。经过与各所学校的深入交流与学习,结合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把沧州师范学院体育舞蹈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和思想道德素质,较强的舞蹈表演与教学理论知识相结合的创新实践能力,具备对舞蹈的学习、创编等综合运用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实现途径。第一,加强课程建设,构建专业培养体系。体育舞蹈专业在我校开设的时间不长,没有对课程进行专门化、系统化的建设。考虑到社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在制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在每一学期加强芭蕾、民间舞、现代舞、爵士舞等专项技能基本功的综合实训,同时注重其他选修的课程,构建多样化课程体系。第二,打造多元化创新实践平台。通过与其他院校的交流和借鉴,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组织学生进行规范的校级比赛。鼓励学生参加省、市级的各种大型舞蹈比赛,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打造一个专业化、标准化的体育舞蹈训练基地和课外实训基地,提供多元化训练实践平台,加强校内外教学实践,培养竞技型体育舞蹈人才。第三,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建立政支持、社会企业参与、学校自主的合作保障机制。制定有关校企合作的实施细则、标准,为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体系。社会有关的企事业单位根据自己的资金、市场等优势积极培养和挖掘学校人才,建立政府、企业,学校为一体的办学体系,进一步促进校企紧密结合和可持续发展,形成长效合作机制。
四、结论与建议
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数高校依然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完善的师资和课程体系,学生的实训场地与实习基地落实较难,“产教结合”人才培养平台运行效率不高。校企双方缺乏深入交流、合作基础单一,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为了真正发挥“产教结合”的功能和作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就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办法,保证体育舞蹈表演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