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临川区东馆镇中心小学
新课标中强调,作业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之一,在作业中可以直观了解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在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时,教师要设计具有生活化、趣味化、弹性化的数学作业,使学生的应用能力与解决能力都得到更好的锻炼,同时响应快乐学习这一教育号召。
一、作业设计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小学数学本身就与生活密切相关,方位、统计、货币、重量等知识点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1]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中,教师要将作业生活化,使学生将数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在实际应用中巩固数学知识,形成知识闭环。教师要善于发现,以学校、家庭、超市等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切入点,在其中找寻有关的数学资源,结合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加以运用与实践,让学生明白数学不是书面上的抽象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当中,从而改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以及提高数学知识运用能力。例如在小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这一内容教学时,主要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教师可在课后设计生活化作业,学生可以利用家中的电子秤称一称家中的物品,比如一包盐、一瓶醋、一本书等等;还可以在超市购物时对商品重量进行估算,再称一称进行验证。在亲身体验后,学生对计量单位有了更准确的认识,知识掌握程度也大大提升。再例如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家长进行协助配合,让学生带着5元钱自主采购文具,在这个过程中既让学生认识了货币,锻炼加减法的运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自理的能力。将传统的作业模式有效扭转,减少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增加了学习兴趣。
二、作业设计趣味化
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还处于贪玩好动的阶段,对事物充满极大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设计作业时要强调趣味化、作业模式多元化、作业题型多样化,规避机械化作业。将数学知识设计成连线、判断、动手操作等形式,让习题好玩的同时还富有思考性、灵活性、操作性,通过多形式的作业让学生乐于学习数学,乐于完成作业,在完成趣味化作业过程中,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应用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例如,在小学一年级《10的加减法》这一内容教学时,由于一年级学生善于游戏,教师就可以在设计作业时采取游戏的方式进行巩固练习,在课后举行“走迷宫”的游戏,在迷宫中有“数字小卫兵”守护,只有正确回答问题才可以通过,学生们通过掷骰子决定前进的步数,但是遇到“数字小卫兵”时就会提出关于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问题,比如:3+7=?,卡片内容的设计要丰富,可以采取数字形式,也可以通过图画、汉字等,在游戏环节也要设计除数学外的环节,比如,奖励前进4格,退后2格。在趣味化作业中学生们通过玩中学,加强了加减法的应用,还在游戏中乐此不疲,对数学产生了极高的兴趣。再例如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与正方体》这一内容教学后,教师可以在课后让学生自行设计正方体或长方体,再通过测量,计算自制正方体或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比直接布置课后习题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其一可以对正方体或长方体有充分地认识,熟练掌握计算公式;其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探究能力。
三、作业设计弹性化
教学的每一环节都在动态发展中,作业设计也是富有弹性的。教师在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控作业的难度、强度,在作业设计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设计基础、重点以及拓展作业,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做拓展作业;知识掌握不牢固的学生可以做基础作业,选择适宜自己能力的作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防止挫败学生的自信心。[2]例如:在一年级下册《买东西》这一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两个不同难度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刘奶奶带了20元,买了12元的蔬菜,他还剩多少元?第二个问题:刘奶奶带了20元去买蔬菜,想一想可以买哪些蔬菜套餐呢?第一个问题主要面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有助于学生巩固加减法的运用;第二个问题面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将数学基础知识进行拔高练习。数学作业具有弹性化,更容易建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将作业变“趣”和变“活”,在巩固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此实现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