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10465
刘小丽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腾桥镇中心小学

  新课标在教学教育理念的确立中将核心素养视作重要的基础概念。纵览各学科的核心素养研究与培养,无不以语文学科为基石;对语文学科本身来说,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激活学生语言与思维能力的同时,更能从大方向上引导学生构建合理价值观体系,对学生整体上核心素养的发展起到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因此,本文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总结三个环节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进行阐述。

一、教学设计应抓稳核心脉络,引导自主学习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坚实深厚的核心脉络不可或缺。若教学范围太窄,按部就班讲授应试所要求的内容,无疑会落入枯燥的窠臼,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阻碍其自发的对学科知识的探索;若教学范围太泛,则失去了教学重心,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收获模糊。教师的教学活动以课本为基础工具,以教授知识为课堂目的。[1]因此,若要确立教学的核心脉络,教师首先应充分而深入地了解所教学的课本材料:对课文内容与重点有清晰认识、对教学内容的难度渐层有清楚划分。其次,之所以谓其核心,即不必贪多求全。教师应在此主要的教学脉络上,给予学生充分发挥探究与合作能力的空间。

  当学生的自主思考与讨论就像围绕坚硬枝干的藤蔓,在教师的引导下循着教学脉络蜿蜒前进,在最终达到教学目的的同时,也能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索的收获与语文学科多样性魅力的余韵。如讲解一年级《静夜思》时,教师在向学生们阐释诗义后,可以提问:“作者为什么看到月亮后就会想起自己的家乡?”学生们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可能说因为自己与家人能够看到同一轮月亮,可能说因为作者回忆起了在故乡某个月夜的经历。在这种问答环节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做出“非标准答案”,提高学生在理解文本时的活跃程度,改善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自主探究能力;还可以引导不同学生进行小范围辩论,为寻因溯果与辨证思想种下萌芽。

二、教学内容应发挥文本特点,适当迁移运用

不同文本的特点与对应教学目的,决定了它们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各自独特的教学价值。这不仅考验教师对课本等教学材料的掌握能力,也对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与文化底蕴有一定的要求。对于文本特点的发挥应明确的是,不同文本的类型特点是讲解的基础,奠定课堂风格;而不同文本的教学要求是讲解的重点,教师在详略得当的基础上,可以与其他相同类型的文本互相比较,纵向挖掘该类型文本的知识相通之处。

  在课本内容的迁移运用中,教师可以使学生就课堂所学进行当堂实践,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将这种分析角度或思想加以运用。例如三年级《山行》一诗,描写的是秋天山林的美好景象,情寄于景,余味悠扬。在讲解时,教师应贴近教学对诗歌的要求,使学生大致上能够把握诗意、想象情境、体会情感。[2]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印象深刻的季节经历,要求学生们以诗中所用的比较手法进行描述,并提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景色所独有的季节色彩,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教学总结应重视学生反馈,形成良性循环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以课本为基础的互动,因此,教师不仅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还应在教学中观察学生对教学设计作出的真实反应,了解本次教学活动的实时效果,以这种反馈为基础进行后续的教学设计,如此形成良性循环。若在教学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学生对所设计教学环节的反应不尽如人意,教师应适当调整预定的教学进度。因为教学活动的目的不在于教师对教学设计的顺利实施,而在于学生对知识的最终掌握。

  再以前述《静夜思》举例,如果教师在提问后,学生积极性不高,鲜有回答,可以交由学生十分钟的自主思考时间,让学生书写后收集回答;在下节课开始,对上节课所收集的学生回答进行分析与评价。实际上,教学活动不仅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更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反馈,当教师以认真态度回应学生回答后,学生的积极性便会被逐步提高,此时,再重新设立课堂上的即时提问环节,教学效果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

四、总结

对于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本文分为三个环节进行阐释。教学设计中,以教师引导为主,积极鼓励学生探索;教学内容中,教学风格与重点因文本而异,且应使学生将所学迁移运用于日常生活;教学总结中,教师需重视学生给予的反馈,并对学生的学习也及时做出正向反馈,逐步改善教学活动里的师生互动程度。小学语文的核心素养培养关系到学生整体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在学生长远的学习生涯中,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