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高中文言文阅读技巧浅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10309
刘艳克

  信阳市光山县文殊高中

  近五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全部是历史人物的传记,选文偏重于“二十四史”。传主一般为忠臣良将、孝子贤士等,或忠诚机敏,或刚正不阿,或修身爱民,或厚德善政。他们继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传递了社会正能量。考查形式上,该题在题量、分值上一直比较稳定,难度不大,但平均得分并不高。

  如同任何学科的任何题型一样,文言文翻译作为语文学科分值较重的一道题目,有着严格的做题规范和要求,也有一定的做题方法和技巧。考生做翻译题必须符合这些规范和要求,必须通过训练,熟练地掌握方法和技巧,使自己做题由“自发”状态进入到“自觉”状态。只有这样,考生做这道题的得分才能从“自发”状态的 3至4分,跃入“自觉”状态的8至9分,直至满分。那么,文言文翻译都有哪些规范和要求?又有哪些做题方法和做题技巧呢?

  其实这道题考查的核心是读译能力,而读译的核心是词汇。著名的古汉语专家王力先生曾说:“古代汉语的问题主要是词汇问题。解决了词汇问题就解决了古汉语的一大半。”这往往正是我们忽视的地方,过分强调整体理解,梳理。这无异于无砖却苛求平地起高楼,结果是老师喊累,学生叫苦。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破。

一、立足课本,梳理字词,联系成语

梳理字词时最好从偏旁部首、字的含义入手。汉字是形音义结合的文字,部首往往能传递特殊的含义。这对我们推断文言字义有很大帮助。如2017年全国Ⅰ卷13题: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性”字本义是人或动物的本能作用。例如“人之初,性本善”。关联成语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习以成性等。这里指人,联系语境翻译为“本性”是没有问题的。“循”意为“行顺”,引申为“循循有序”,又有常用成语“循规蹈矩”可联系。根据语境,此句为“遵循”之意方能接“礼度”意。

二、要把现代汉语语法和古代汉语结合起来

因为“读译”就是以“今”为准绳解“古”。所以必须用现代汉语语法去梳理古文,让他能解得通,要做到文从句顺。如2017年全国Ⅰ卷13、(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每个小分句得有一个谓语成分,,所以推断“臧否、言论、乱”必为动词。再来翻译就容易一些。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13、“率、素”两个字如果从语法的角度来考虑会更容易些。文化是一体的,研究古汉语亦不能隔断现代汉语,他们是相承的。

  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有些学生只注意将文言词句对译过来,而不习惯考虑通顺与否,那是不行的。即使词句意思都翻译正确了,但是不通顺,也是要扣分的。考生一定要养成斟酌、推敲语句的习惯。译过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

三、增强文言功底,培养文言语感

这是做好翻译题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题目最根本的一点。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根本的技巧还是来自功底,来自内力。为了增强文言功底和文言阅读的内力,考生一要做好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二要注重平时积累。文言知识点很多,考生要养成积累的习惯,随时随地、一点一滴地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要注意复习以前学习过的课文,因为做高考题许多就是对平时学习过的课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识点就直接来自学习过的课文。因此要回归课本;四要多练习,通过练习来培养文言语感,增强解题能力。

  讲到文言文翻译,就不能不讲到古人所讲的“信”“达”“雅”三个字的翻译标准。吃透古人讲的这个标准,对于做好文言文翻译很有帮助。

  所谓“信”,就是“真实”。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

  所谓“达”,就是“通达”。要求译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所谓“雅”,就是“典雅”。侧重于译文本身的提炼,要求译文选用的词语比较考究,规范得体,简明优雅。

  所以,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通过悟词义、看词性、观句式、辨用法等方法,敏锐地发现这些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翻译得通顺流畅。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