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慈溪市庵东初级中学
?
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析
——由一堂名师示范课《雷雨》引发的思考
俞蒙琼
浙江省慈溪市庵东初级中学
课堂提问是一门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但能促进学生的感悟能力,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正所谓“有的放矢方能事半功倍”。
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而语文课堂教学则是一门体现人文素养和美好情怀的综合艺术。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一些简单的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轻而易举地获知,语文课堂的“授知”作用在日趋减弱,但是课堂中“感悟”能力的培养正亟需提高、突出,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的有效性取决于课堂设计的有效性。而课堂设计的有效性又取决于有质量、有分量且有艺术性的问题设计。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让学生在感知文本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始终感到意兴盎然。那么怎么样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性提问呢?听了名师黄百央老师的一堂《雷雨》示范课后,小有感悟,把一些心得归结为“三效”:有效预习、有效备课、有效设问。
一、有效预习
预习,曾被比喻为教学活动中的合理“抢跑”,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示范性的指导,让学生从教师的“教”中领悟到一些基本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就会赢在学习课文的“起跑线”上,就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课前的有效性预习,设置目标性预习范围,能有效地让学生熟知课堂欲授内容,提高了学生课堂“感悟”效率。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可见,预习是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当然,这个预习必须是“有效性”的,而非漫无目的的惯性预习。就如黄老师在《雷雨》第二课时这堂课上充分利用预习工作提高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她在上课前一天先让学生预习课文,然后各自写学案,就周朴园和鲁侍萍二人,自由提问或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边根据学生们的想法,来进行备课,设置课堂提问。通过这样的预习,在学生心目中都勾勒出了他们所认为的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形象,这样有利于课堂上教师提问时,学生自由发挥参与,提高了提问的有效性,自然也就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这也是我们教师一直在探索追求的。
二、有效备课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备课要促进教师进行有效教学,学生得到有效发展,这才是合格的“有效备课”,才能保证课堂上的“有效教学”。因此,“有效备课”便是学生、教师、课堂兼备。于是,了解学生的想法,对学生进行“摸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黄老师恰恰利用了“以学定教”这方法,让课堂的有效性达到了极致。黄老师根据学生写上来学案总结归纳分析,学生究竟主要纠结在哪几个问题上,把学生集中感兴趣的问题归结为三个大问题,以“学”设问:1.周朴园爱过鲁侍萍么?2.既然爱了,周朴园为什么还要抛弃鲁侍萍母子?3.既然抛弃了,周朴园为什么要给鲁侍萍5000块支票?把这三个问题串联起来作为课堂的三大步骤,这样一来,课堂提问显得十分紧凑有条理,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而这三个问题却跳出了一贯思路,颠覆以往模式,把教材进行重新整合改造,使课堂又别有一番有新意,让读者再次解读了《雷雨》中两个主要人物形象,有了新的收获,这也正是课堂所达到的效果。
三、有效设问
“设问”便是设置问题。即在教学环节中其如其分地设置提问环节。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必须讲究课堂提问艺术。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准确、恰当地设置课堂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火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内究竟怎么样设问才能称得上合理的、有效的呢?本人认为可以遵循“三适”原则,即适时、适量、适度。1.适时设问。
自古教学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提问,教师要选准时机,启于愤悱之际,问于矛盾之时,才能使教学灵活有效。一般教学一开始,学生的情绪大多处于平静、期待的状态。要让学生马上进入本节课的情境之中,就有必要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问题来导入。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以这堂《雷雨》课为例,刚开始,以一组“爱”的对话引发学生的兴趣:爱是一个承诺、爱是一直坚守的承诺、爱是一生的不离不弃。用这个年龄段最敏感的话题使其在不经意间进入黄老师设计的“圈套”,让学生对文本迅速产生兴趣。
接着在研究探讨新知识学生尚不完全明确或未知的的时候,教师要精心设计有代表性,能突出重点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如《雷雨》课堂黄老师立马利用这个“爱”的话题,适时提问:“周朴园爱过鲁侍萍么?”学生回答各执己见。在学生找不到突破口、思路无头绪时通过提问引起思维。针对这个问题,黄老师便问:“文本上说衬衣上是‘绣’了一朵梅花,而不是‘缝’或者‘补’,这个‘绣’有什么特殊含义呢?两件衬衫分别绣了‘梅’和‘萍’,先后顺序能互换么?为什么?”用这些小问题的提示引起学生的思维。
2.适量设问。
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密度,提问过少甚至无,那么教师口若悬河,只顾自己讲,不用提问去引导学生,课堂气氛沉闷;提问过多,教师不停地问,无价值的“问题”满天飞,课堂上问答声此起彼伏,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少。多而滥的提问,使教学走入了“牵牛”式教学的误区,学生失去了冷静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提问也因此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所以,提问要适量,要用提问来控制课堂的节奏。需要问则问,能不问则不问。提问的频率分配要合理。黄老师的三问一课堂使课堂一张一弛,有快有慢,恰到好处地使学生有效地进行了教学实践自主活动。
3.适度设问。
课堂问题设计的难易要有层次,它必须是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当的,要循序渐进。每个提问之后,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符合学生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在课堂中,几十个学生知识背景不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了提高学生个体参与的深度与有效度,也要考虑学生参与的广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不能只把眼光集中在优等生身上,还要考虑中等生甚至待进生的学习水平,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难,层层推进。而黄老师在这堂课中充分运用了头脑风暴法,设计问题难易适中,并专业对口,互相渗透。她还特地让学生帮周朴园算了“一笔账”,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天马行空地想,毫无顾忌地说,就算说走样了,她也会及时解围调整气氛。这样就达到了“全民参与”的效果。
高效的课堂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让我们一起努力,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从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1]刘继魁.巧用提问,激活语文课堂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刘显国编著,课堂提问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6-1出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