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小学语文录像课看学生主体地位落实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9301
肖兰娣

  河北省冀州市冀州镇学区第六小学

  ?

  从小学语文录像课看学生主体地位落实

  肖兰娣

  河北省冀州市冀州镇学区第六小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教育要“解放头脑,使学生能想;解放双手,使学生能干;解放眼睛,使学生能看;解放嘴,使学生能说……”新课程改革,也倡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确实,学生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并非什么都要老师教才会,只要我们能将自己置于组织者的地位,将自主学习内容的提示、方法的指导落实的到位,为学生搭建一架无形的“梯子”,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的天空,学生一定会学的轻松,表现的精彩,我们的课堂也一定会充满灵动、充满生命的活力。我打算从孙双金老师执教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为例,浅谈自己的拙见:

  片段一:自由地思——给学生一个聪慧的脑袋

  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想。

  生1:“茶很热——把我俩的心灵沟通了。”“沟通”是什么意思?

  生2:“茶很热——把我俩的心灵沟通了。”为什么一杯茶就将我们的心灵沟通了呢?

  师:同一个句子提出了不同的问题,这是因为我们思考的方法、重点有所不同。咱班的又一个思想家(生2)产生了。

  生:“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这里为什么用“引”字呢?

  生:可以用“带”。

  生:用“请”、“领”。

  生:我觉得应该用“引”。一方面它是要告诉读者,我不知道老人的小屋,一方面这里也包含引领、邀请的意思。

  师:这个问题好,让我们进行一次有意思的咬文嚼字。

  ——

  师:大家都认为老人不累,我倒不这么以为。你能说服我吗?

  生:扫天游峰这已经成为老人的一种习惯,习以为常了。

  生:因为老人为游客提供了服务,方便了大家,所以他感到乐滋滋的。

  生:老人的身体健康、硬朗,扫扫地算不了什么。

  生:老人爱着天游峰,他总是以苦为乐。

  ——

  师:课文里说“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30年后,老人就100岁了,这怎么可能?

  生:会的,老人热爱运动,而生命就在于运动。

  生:有可能,这里的环境太好了!

  生:因为老人很健康,他希望为人民服务的时间多一些。

  生:关键在于老人的性格开朗、豁达。

  ——

  师:“这——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笑声以后就没有了吗?你能将这句话改一改吗?

  生:这——笑声,一直伴随我一生一世。

  2.2 通过理解与思辨,激发“深度学习” 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批判性学习,建立鼓励批判和质疑的评价机制,使学生在思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表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在师生和生生质疑中催生高阶思维,学生在思辨中增加思维的深度和思维的广度。在思维的发散过程中能实现新旧知识的关联及有机整合,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意义建构。在理解基础之上的思辨还能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更能让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3]。

  生:这——笑声,一直萦绕在我耳边。

  生:这——笑声,一直伴随我度过自己的人生。

  【评析】:“课堂应该是学生知识发展的乐园,是学生能力提升的殿堂。它要使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从不会到会的过程,由不能到能的过程。”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领学生去分析、解决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老人累不累”、“他能活到100岁吗”等等,实质上,这就是有效的探究性学习。也正是在这样的探究性学习中,学生的思维才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并使得他们在放飞思想的过程中有所领悟和体验,有所提高与发展。

  片段二:充分地说——给学生一对自信的翅膀

  师: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读读你最受感动的句子,并说说感动的原因。

  生:我觉的他很朴素。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

  生:褪色。可见这套衣服他已经穿很长时间了。“运动鞋”也能说明。

  生:我认为老人身体很健康,心地很善良。“精瘦”、“瘦削”、“慈善”这几个词语可以说明。“精瘦”,说明他身体结实,是长期扫路锻炼的结果。

  生:课文第四节的描写让我感动。从这一段话中,我感受到这位老人的热情好客。他与作者素不相识,却像招待老朋友那样,引作者进屋,为作者沏热茶。

  师:烟是介绍信,茶是连心桥。老人的一杯浓茶拉近了与作者的距离。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人说:“不累,不累——”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这说明老人不怕苦,不怕累。

  生:我从第十节:“老人摇摇头——我能舍得走吗?”老人的话说明他爱大山,离不开大山。

  生:“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从这里可以看出老人的自信。

  师:刚才我们与老人进行了心灵的沟通,心里一定有许多话要说,可以对老人说,也可以对自己说。好不好?(好)从你们响亮的回答声中,我听出了你们的自信!

  生:老人,我希望您像天游峰的石阶,越活越长。

  生:您自信,乐观,自强不息,我对您产生了由衷的赞叹。

  生:对自己说,享受生活,就是最大的快乐。

  生:他乐于付出的精神感动了我,他那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震撼了我。天游峰的扫路人——你不平凡!

  生:平凡的一生,平凡的岗位,你总是在用扫帚谱写你乐观的态度,雕刻你自信的精神。你热爱生活,生活也热爱你!

  生:扫声悠悠,是您在为大山生灵奏响的赞歌;风吹鸟鸣,是大山在赞叹他坚持不懈的精神。你值得我们尊敬!

  【评析】: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课堂上理应让学生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要在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说出自己的所知、所想、所思、所悟,并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习惯。而这一切的自主、互动都离不开孩子们课堂上饱满的热情,都离不开孩子们课堂上十足的信心。在这一环节中,教者就是通过品味语言文字,实现与文本的充分对话,从而逐步走进扫路人,并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感悟老人的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从而让老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可以说,课堂中,老师始终给孩子一对自信的翅膀,让孩子在课堂中飞的更自由、更快乐。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