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以人为本”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8741
廖丽佳

  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小学

  ?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以人为本”

  廖丽佳

  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小学

  著名教育理论家皮亚杰曾深刻的阐述道:学生、教师和课堂构成了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相比较教师而言,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另一个主体,我国提倡在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中小学教育依然难以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更多的时候是“以教师为本”,与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背道而驰。笔者主要以当下的小学语文为教育对象,从“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出发,深刻阐述如何才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从而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提供可行性建议。

  小学;素质教育;语文;以人为本

  我国近些年来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大力提倡实施“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本质上是要求打破传统教学的枷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但是就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往往认为小学生的思维和心理较不成熟,不需要以小学生为本,教师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对学生下达“指令”即可,这种教育思想是完全错误的,也难以真正的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乃至是大学生,教师都应该从学生本位出发,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学生的本质特征

1.学生的经验是以系统学习为主。

  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具有极强的特征性,根据教学活动的任务多少,教学使得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人类发展的文明史;另外,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想要通过直接经验来实现是机会不可能的,因此就需要通过教师这个“媒介”进行知识的传授,教师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系统的知识教育,学生再通过系统的学习间接经验,可以缩短知识获取的时间,使得发展的过程更为顺利和便捷。

  2.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处于主动地位,即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首先,学生具有独立性。任何一个个体都具有自身的独立特点,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承认学生的独立性,其实就是承认了学生发展过程的多样性和多途性、以及发展结果的多样性等,这也是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先决条件。其次,学生具有自我意识性。小学教师往往会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小学生的思想意识不成熟,其思想也不构成意识形态,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根据著名的教育学家皮亚杰的教育理论观点认为: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是思想意识往往正在不断发展,作为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在思想意识上所产生的变化。笔者认为即使是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对自己的状态、地位、作用和情感等有一定的自我认知性。比如在受到老师的表扬后小学生往往会感到高兴,学习的劲头也会更足;在一次次的考试失败后,学生会有情感低落的阶段…因此无论是处于哪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自己的认识都是较为客观和全面的,越是客观和全面,也就证明学生的自我意识性越强。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忽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笔者在上文中已经阐述到部分的小学教师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往往认为小学生不具备“自我意识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多的是采取“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只按照自己课前的教案进行授课,完全不顾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也会因为“时间有限”等问题,忽视对学生的提问,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笔者的实际调查中发现: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教师都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展开教育教学活动,很少有教师在教学结束后还能耐心的和学生进行交流,认真聆听学生的建议。比如在学习小学人教版教材《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篇课文时,大部分教师都只是让学生先进行必要的课前阅读,然后在课堂上学习该篇课文中所包含的生字词,再让学生进行多次、反复的默写,该篇文章的学习就结束了,教师认为不需要给学生发言的机会,一来耽误课堂时间,二来《卖火柴的小女孩》属于课外阅读,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其实这样教育思想是错误的,该篇文章包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教师应该以讲故事的方法告诉学生这个故事,并且耐心的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引起同学学习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从课文中明白了哪些人生道理?这些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2.缺乏公平公正的教学。

  在一项教育调查中,有一个有趣的教学案例:一个小学生开始较为听话乖巧,后来由于家庭原因学习成绩下滑的较为严重,于是他开始成为了所有教师眼中的“坏学生”,上课破坏课堂纪律、作业不按时完成…于是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的调查最后得出:该学生并非天性顽劣,只是在学生成绩下滑以后,自我认识到授课老师对自己的关注不再像从前那样,于是开始以“捣乱”的方式从新吸引授课教师的注意。这个教学案例值得所有教师进行反思。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中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教师往往更加关注优等生,忽视差等生,这中教育现象应该被杜绝。

  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中还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符合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正确教育观点,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从各个方面关注学生的发展,积极的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成绩。

  [1]王娟.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之“道”[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唐亚娟.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