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术的心育作用
窦会兰
河北省望都县东白城幼儿园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心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心育”是心理教育的简称,它是旨在培养发展学生的健康心理,从而促进其个性完善的教育。心育与德、智、体、美、劳诸育并驾齐驱,同步发展,是教育整体工程中的不可缺少的一个子系统。最近,中央电视台报道,当今中学生约30%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障碍,有人把依赖、脆弱、焦虑、孤独、固执称为当代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的五大不良心理。为此,正确认识和积极发挥美术的心育作用,是每个美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任务。
美术作为美育的主要手段的途径,它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美术知识,也不仅仅是美术技能的训练,而是通过学生内心达到审美状态,良好心理得到培养和发展,不良心理受到疗治和矫正,使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各种潜能协调发展,最后达到提高人的生存价值,体验与实现美好人生的目的。这就是说,美术和美术教育还具有心育作用。那么,美术和美术教育又具有怎样的心育作用呢?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美术作品、美术构成因素的心育作用
自古以来,美术及其教育活动就是人类医治心理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人们发现美术作品及其构成因素均具有良好的心理治疗作用。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便失去了一半,这就会给各种疾病的入侵洞开了门户。”远古的美术作品,如古希腊神像、印地安人的图腾和埃及法老的陵墓,被赋予浓重的政治和宗教色彩,而被人们当作祛病去邪,保佑吉祥平安的护身符。尼罗河畔胡夫金字塔那宏伟的形体和三角形的稳定造型,曾给千百万埃及的奴隶造成巨大有心理震慑。近代中国的美术作品同样具有强烈的心理效应,“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旧社会河北杨各庄的贫苦农民,看着贴在门上的门神(一种年画),对幸福的渴望心理,得到暂时的平衡。蜿蜒逶迤的万里长城、上下飞舞的中国龙、徐悲鸿笔下昂首嘶鸣的奔马,是中国气派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无不给每一个中国人心理上注入激情和活力。美国小说家欧·享利,构思一画家在墙上画的绿藤叶,支撑着病中少女的生命……所有这些都足以证实了美术作品在人心理上产生的巨大作用。二、美术创作过程的心育作用
通过美术创作过程,使许多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疾病获得治疗、康复如初,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日屡有报道。其实,对青少年来说,美术创作完成的整个过程,正是为他们设置了一种心理发展理想的环境和氛围。美术教师应注意通过美术创作完成过程的自主性、秩序性和诸多困难,着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有条不紊踏实操作的习惯、勇于排除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以克服其依赖心理、浮躁焦虑心理和脆弱心理。美术创作的环境安静、专心致志,具有严格的条理秩序性,有利于协助学生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首先,美术创作过程是自由自主的,不带有任何强制性,学生宜于在老师的引导下,畅开心扉,认识和发展自我,渲泄释放自己的感情,通过严格的作业程序要求控制自我,在独立完成美术创作中认识自我,久而久之,养成学生自知、自尊、自信、自强等良好的自我心理,而自我心理的培育恰恰是青少年个性全面发展的核心问题。通过美术创作过程,学生自我意识觉醒,自我心理形成,他们自然会摆脱长期以来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使其依赖心理逐步得到矫正。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缺乏认真完成美术创作的习惯,除了自身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外,严重存在着浮躁焦虑心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课堂上坐不下来,作业常是“半片子”,而美术创作强烈的秩序性是治疗这类不良心理的良药。老师要严格按照程序要求,一丝不苟地强化作业辅导,克服焦虑心理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美术创作最后成功的心育作用
帮助学生使学生的美术创作获得最后的成功,这一点对心育作用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学生存在着某些心理障碍和诸多心理问题,但教师在辅导学生美术创作过程中,要注意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和表扬他们作业中包括作业过程中的优点,强化他们克服困难完善自我的动力——自己的长处、或强项。创设完全舒适的心理环境,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比如说,有的学生构思大胆,想象奇特;有的学生制作精细,一丝不苟;有的学生虽造型一般,但色彩漂亮;有的学生卷面整洁,态度认真;有的学生思想活跃,有独特创见……教师在作业成绩评定中都应予以表扬。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把作业完成好,最后的成功,很重要。因为,它能让每个学生都亲身体验到,通过努力和奋斗,终于获得最后成功的愉快。使那些灰心失望的学生认识到“我也同样可以画得好(或做得好)”,使他们萌发积极向上的心理需要,以培养进取心理,克服自卑心理。美术创作的结果应该是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快乐。
四、美术活动的心育作用
美术学科课程外的美术活动课及学校各种美术活动的开展,例如:美术展览、美术竞赛、美术讲座、美术墙报、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校园美化等,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在这些活动中,增多了学生交往的机会,协作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增强群体意识,在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中,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信任、同情、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操内容得到极大扩充,同龄人之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集体活动与学生个人感情相结合,无疑对发展学生的自主心理、进取心理、相容心理、克服和矫治固执心理、孤独心理、封闭心理是大有裨益的。美术活动“陶养吾人之感情,使之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见,以渐消沮者也。”美术含有音乐及诗歌之意味,故感人尤深。美术创作过程须全身心地投入,美术定静致远,具有不可替代的心育作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