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校园教育软暴力现象的表现、特征及危害——以中小学和学前教育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8534
贺训美 于 格六盘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校园教育软暴力现象的表现、特征及危害——以中小学和学前教育为例

  贺训美于格
六盘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近十年来,我国各地校园陆续出现了一些反常的教育现象,如给优等生发特殊红校服,用胶布把上课说话的学生的嘴封上等。这些现象的行为并不伤害学生的身体,不易被家长及时发现,造成了一种易被社会各界忽视的教育暴力现象,即校园教育“软暴力”。

  1.校园教育软暴力的概念。

  在我国,“软暴力”这一概念的出现最早出现在2004年的一篇报道中,文中提到:某县教育局在全系统广泛征集教师忌语,把带有讽刺性、污辱性、蔑视性的语言,统统视为教育上的“冷暴力”。“教育软暴力”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发出的伤害受教育者心理健康和影响受教育者人格健全的言行。

  2.校园教育软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1)语言暴力。语言暴力是指诉诸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暴力行为,是校园教育软暴力现象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校园中的语言暴力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暴力;二是学生之间的语言暴力。前者表现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直接或间接的谩骂嘲讽、呵斥挖苦和威胁,后者主要表现为,嘲笑挖苦他人的生理缺陷,用别人的缺陷给别人起绰号;公开别人的隐私等。

  (2)行为软暴力。所谓行为软暴力,并不是指教师用暴力行为打骂体罚学生,而是指教师的某些行为在有意无意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伤害。

  新浪教育网曾报道过两则新闻: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让调皮、学习不好的学生戴绿领巾,而成绩好的“乖孩子”才能戴红领巾;包头24中给考试成绩前50名的学生,发放了特殊的红校服,红校服上印着“包24中优秀生”。从绿领巾到红校服,教育软暴力在无形中把学生分成了三六九等,教育缺失了公平性。

  (3)情感软暴力。情感软暴力即教师对部分表现较差的学生所采取一种的忽视的态度,在教学活动中对这些学生采用“零情感”的教育方式而给学生的的身心造成伤害的现象。如,在教学过程中,从不提问成绩差的“问题学生”;幼儿园里,面对小朋友们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提问,绝大部分教师会习惯性的忽视自己回答不出来或不想回答的问题,直接对幼儿的好奇和疑问不予理会。

  3.校园教育软暴力的主要特征。

  (1)过程的隐蔽性。硬暴力在实施之后往往留下痕迹,如教师殴打学生,必然会产生伤痕。而软暴力不是行动型的暴力,具有即时即隐的特性。它是一种精神虐待,而非身体的虐待,常常使受暴者遭受了软暴力但又有苦说不出。

  (2)效果的持久性。教育软暴力的持久性,一方面表现在对学习、生活的影响;另一方面,可能会导致这个人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之后,依然因为曾经遭受的软暴力,持有对学校和教师的反感。

  (3)形式的多样性。近年来,校园教育软暴力现象在全国各地层出不穷,昆明某校成绩落后的差生被校方罚给成绩前三的的学生买奖品,安徽省的两名小学生由于长期受到数学老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粗暴辱骂、呵斥,在黑板上写下遗言后,于教室里喝农药自杀,所幸送医及时两人脱离了生命危险。通过这些案例可以看出,与硬暴力的击打、体罚不同,软暴力既有语言方式又有行为方式,还有情感方式。

  (4)存在的普遍性。校园教育的开端时期最早可追溯到个体的幼儿时期。以往,由于幼儿园教师素质偏低、职业倦怠等原因,教师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暴力现象,但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教师暴力行为被严厉制止。然而,“看不见摸不着”的软暴力依然存在着,这种对幼儿身体不会造成伤害,短期内也不会对幼儿造成明显影响的现象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它是一种“精神虐待”。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除了幼儿园阶段存在教育软暴力现象,在小学、中学教育软暴力现像也是普遍存在的。

  4.校园教育软暴力的危害。

  (1)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增加学生的自卑感,

  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权威的化身,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极其强大的“权威效应”。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发出的肯定信息会促进学生内心提升自尊和自信。反之,教师发出的否定信息或没有反馈任何信息,则会增加学生的自卑感,不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生成。

  (2)易产生心理疾病,导致违法犯罪。有研究表明,对未成年人进行的精神上的软暴力,会使儿童在以后产生焦虑、抑郁症和反社会行为倾向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张路以福建省未成年犯和劳动教养人员为例,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进行探析,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另眼相待”、冷漠和“视而不见”是造成未成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3)对学业的影响。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教师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前提是师生关系和谐。校园教育“软暴力”是不利于师生关系和谐的诱因,当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偏见、冷漠、歧视等软暴力行为后,就会对教师产生厌恶反感和敌对的情绪,厌烦这个教师教授的课程,也就丧失了学习动机,最终影响学业。

  [1]李盎.拒绝“冷暴力”,远离“软伤害”[N].西部时报,2004.05.12.

  [2]桑青松.小学教师语言暴力成因及消解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07(12):54~56.

  [3]邹萌.教育软暴力在小学阶段的表现、归因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

  [4]袁广镪.教育工作者要依法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J].教育界,2014(11).

  贺训美(1992.3-),贵州榕江人,六盘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学生。

  于格(1987.10-),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讲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