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杨红樱现象”何以在小学校园中“泛滥”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8531
王秀红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和平西路小学

  “杨红樱现象”何以在小学校园中“泛滥”

  王秀红
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区和平西路小学

  “杨红樱现象”何以能在小学校园中如此“泛滥”呢?她使儿童进入快乐王国,她使儿童在作品中看到了自己,她使儿童的内心得到呵护,她使新的儿童教育观深入人心。汹涌澎湃的“杨红樱现象”浪潮的“泛滥”,波及到小学生阅读的其他水域,值得期待。

  杨红樱现象;泛滥;快乐王国

  在儿童文学界,有为中学生写作的,也有为低幼孩子写作的,但专为小学生写儿童文学的还属凤毛麟角。杨红樱的写作,为中国原创的儿童文学填补了一个空白,实属可喜可贺!那么,“杨红樱现象”何以能在小学校园中如此“泛滥”呢?这个问题很值得探究。

一、她使儿童进入快乐王国

儿童有自己的阅读兴奋点和审美标准,而杨红樱作品的最大优点正是对这种儿童天性的尊重。在作品中,她破解童心,你会感觉到童心的至纯至美,感受到童心的神奇美妙,而这些正是孩子的天性中所追求的亮色的东西,杨红樱给了他们以向往的空间。她带给孩子们积极乐观的人生基调,她引领孩子们幸福的童年生活,是她使孩子们进入了快乐王国。

  的确,只有快乐地阅读,才能快乐地成长。“把快乐还给孩子”,一直是杨红樱的写作宗旨,她是懂儿童心思的。快乐是孩子的本色,这恰是儿童游戏精神的实质,是儿童文学审美境界的主要标志。她的作品语言活泼、幽默,给孩子们第一感觉是好玩,而有趣是儿童文学写作审美的、生命的需要,这正好与儿童对游戏的需要相吻合,使孩子们心动,快乐。

二、她使儿童在作品中看到了自己

儿童是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情感体验方式的群体。他们总是比照着自己的生活来阅读,从自己的精神需要去判断作品的价值,在作品中寻找自己的情感共鸣点。可见,儿童阅读,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生存状态。

  无疑,杨红樱的作品做到了这一点,她重现了儿童生活,可以说是孩子们现实生活的翻版,每个故事都好像在叙述儿童自己的成长历程,讲述自己经常梦想的事情。她作品中的许多人物都有生活原型,漂亮老师、“马小跳”、“肥猫”等等,这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丰满而又逼真。杨红樱的作品就是一面清晰的镜子,许多孩子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她总能从容地把握儿童独特的精神世界,与儿童产生心灵的共振,难怪她的作品能轻而易举地走进孩子们的世界。

三、她使儿童内心得到呵护

儿童阅读,是在寻求心灵的归属感,而杨红樱对孩子心灵的关注可谓是细致入微,她探悉孩子们的心灵宝典:课业负担重,发育期的惶惑不安,朦胧的男女生情愫等等。比如:她在作品中写一个离经叛道的漂亮的女老师,对尿床事件的处理,她那句善意的谎言,将会温暖孩子的一生。

  杨红樱的人性教育理念很让孩子们喜欢,她尊重人性必须犯的错误,甚至公然宣称“不调皮捣蛋的孩子不可爱”。马小跳这个人物就是一个典型的淘气包,他不停地犯错误,而又不断地改正错误。杨红樱是个充满爱心的作家,她总能细致地呵护孩子的心灵。

  更可贵的是,杨红樱在作品中不是站着和孩子们对话,而是坐下来和孩子们倾心交谈,甚至蹲着为孩子们写作。她从来不用一种身份和孩子们对话,而是用好几种身份和孩子们交朋友。难怪孩子们会如此喜欢她的作品,被女儿喻为“滋养童年、温暖童年的心灵鸡汤”。

四、她使新的儿童教育观深入人心

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通常也是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教育家。他们对儿童行为的观察,对儿童形象的塑造,对儿童心理的刻画,往往比其他人更深刻、更全面。杨红樱正是这样的作家,她的作品中有全新的儿童教育观,有强烈的教育责任感,在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中已是深入人心。

  杨红樱的作品贴近孩子、贴近现实、以儿童为本位、张扬童心。我们说,儿童心理世界是复杂、有趣的世界,杨红樱总是抓住最能体现儿童行为特征的生活细节来表现他们独特的价值判断和生活思考。比如:她在马小跳这个孩子身上,融入了许多关于教育与成长的思考,他好玩好动,喜欢表现自己,耍小聪明,这正是小学生常有的“缺点”,关键是如何正确看待,要是用传统的成人的功利的教育观来审视的话,这是“坏”处,而在杨红樱的作品中却对传统教育做出了深沉的拷问。这里有两类教育形象的对比:一类是象米兰老师这样真正关心孩子的老师,另一类老师则走向了素质教育的反面。作品一方面极度张扬儿童个性,一方面想要唤起社会对小学教育的重新打量与思考。她这种对与儿童成长息息相关教育问题的审视,令人心生敬意。可见,她的作品不是一般意义的儿童读物,而是具有一定的思考深度。

  综上所述,“杨红樱现象”的“泛滥”是有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背景的。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中,她的作品之所以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其主要原因是以新的儿童观、儿童教育观和儿童文学观,来进行符合儿童心理规律的创作。正如王泉根教授所言,儿童文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善”字,“善”者,“爱”也。杨红樱正是以极其浓烈的“爱”心,触摸着孩子们的心灵。

  她以自己的独特的表现手法,具体地、生动地、深刻地诠释了这一新的理念。就这一点来说,暗合了《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性质定位中的“人文性”。显而易见,她的作品同样会对小学教育工作者以新的深刻的启示,这种“现象”还“泛滥”到学生家长之中,他们试图从她的作品之中,找到新时期教育子女的“密径”。由此可见,从儿童文学的受体来看,已经超出了儿童文学的范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

  汹涌澎湃的“杨红樱现象”浪潮的“泛滥”,也将波及到小学生阅读的其他作家儿童文学作品的水域,有理由期待,在小学的校园中,会掀起阅读儿童文学大“泛滥”的热潮。

  让学生们回归到“快乐的王国”之中吧!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