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百家 热度: 10012
聂永军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浪头学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聂永军
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浪头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有着其内在的规律和特点,多年的教学实践与体会,我认为做好小学数学教学要把课堂上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这是小学教学适应学生特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顺利实现教与学相统一的必由之路。那么,应该怎样去做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呢?

  小学数学;教学探究;课堂教学

  1.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2.善用课件、激发兴趣。

  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习有了兴趣,就肯全副精神去做,学与乐不可分。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是受到学习兴趣制约的。因此,我们数学教学要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把多媒体引进数学课堂。计算机多媒体是集声、光、色、效为一体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动静结合的功能,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向学生展示形成过程,提供了丰富的感情认识,不仅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提供了可靠的感性依托,而且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对于任何一名教师来说,都不可能一开始就把教学工作做得完美无缺,都是在一次次地教学中不断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教学能力才得以慢慢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总结出:哪些经验适用于所有的教学情况,哪些经验适用于哪种特殊情况。有了这些经验,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才更能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向。在总结自己经验的同时,也要借鉴其他教师的方法和经验,尤其是那些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取得过优秀教学成绩的教师,他们身上着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习、反思,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进步,让学生也跟着自己一起进步。新时期采取的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也应当不断地进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接受专业的培训、认真研究教学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且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做好课内和课外各方面的工作;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总结教学经验,从各个角度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并且让这种教学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得以运用。在教学中取得更显著的成就,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且为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基本的要求。

  4.动手操作,巩固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是直观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他们的思维来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解决好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操作的环境。在学习中,让学生多动手、动脑,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形成表象,再利用表象中的中间作用,把具体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证。同时,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启迪了学生独特的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把一根绳子截成5段需要几次”时,可以让学生准备一根绳子和一把小剪刀,学生会在浓厚的兴趣中一边剪一边数,当绳子剪成5段时,他们就会发现共剪了4次。这样,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中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并印象深刻。

  实践证明利用情境激趣,寓教于乐,更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以饱满的创新热情去积极思索、探索和大胆的想象。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得到充分发展,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5.课后进行教学反思,优化教学方式。

  每次的实践教学结束后,教师应该及时地对教学进行反思,找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优化。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教师应当很好地结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学好小学数学知识,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很多的教法,关键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认真研究,要因材施教,因班因学生而异,找到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法,要科学正确地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大胆创新,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王德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新课程学习:上,2012,(1):96.

  [2]杨邦文,吴雨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都市家教月刊,2013,(12):294-295.

  [3]邹容.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初探[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5):292.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殷切期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更是压在每个教师肩上的一副重担,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焕发强大的生命力?我是按以下几个方面尝试进行的。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

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都知道,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使得很多孩子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学科。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笔者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涉境体味,都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圆的认识》等课时,我借助教学课件,分别以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产生了新问题,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各自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情境,能使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而学生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和点拨。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让每位学生把长方体火柴盒的六个面糊上纸,每两个相对的面糊同样颜色的纸,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老师问:长方体有几个面,都什么形状,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因为学生亲自动手糊过火柴盒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观察,都能有条有理的把观察的结果叙述出来,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其它部分,每位学生都积极地参加了这一教学活动,兴趣也很高,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最后由学生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完整作了完整的叙述,在此基础上老师再运用准确、简明的数学用语作出总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进一步深化。只要我们重视“练”,课堂中注意让学生充分“练”,就一定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注重体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丰富多彩

新课程教学观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提倡创设有助于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发展数学思考,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然而,许多课堂教学中虽有活动,却没有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体验、数学层面的理解与认识。例如:对小学生来说,“可能性”可以简单地看成是对事件发生结果的预测。一些教师在教学不确定现象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从装有红球、黄球的口袋里轮流摸球,依次记录并在全班交流。接着,要求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匆匆给出“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的结论。应该说这样的小组活动是需要的,问题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比如:要求学生注意“自己摸到的是什么球,其他同学分别摸到的是什么球”;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假如再摸一次,会出现怎样的结果?”等问题,让学生联系活动过程和生活经验,实实在在地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因此,学生对结论的理解与认识也就缺乏深切体验,显得单薄与肤浅。在之后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学生认识上的模糊。以上课例给我们以启示:数学活动不仅仅是活动环节的简单操作和实施,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对活动过程的感受、质疑和反思,引导学生用“心”体察活动的过程,获得对数学内容的真切体验,产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刻感悟,从数学思考的层面积累活动经验和学习方法,建构相应的数学知识及认知结构。这样的教学,才能使课堂学习不仅是增长知识的过程,而且成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活动。

  数学教学美丽而广阔的天空,天高任鸟飞。只要我们紧抓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从课堂的实效性出发,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发挥创造思维的舞台,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强化和提高,创新能力就会逐步的形成。也就真正能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