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高利男
丰宁满族自治县西官营小学
“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情绪高涨、精神愉快,认知效果就好。”当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进行音乐学习。只有在教学中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生气勃勃的气氛,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浓厚。强烈的学习兴趣,是一个巨大的动力,兴趣驱使学生去思考,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音乐素质。
兴趣;感觉;语言;创造性思维
小学音乐教学是一门对小学生进行艺术熏陶的重要学科,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提高人的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重技轻艺、重知识轻感性体验,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这样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应该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作为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
一、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1.良好的音乐教学环境是注重培养小学生具备健康心理的前提条件。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当然要突出这个“感”字,感觉有了学生就会主动地学习音乐。比如在小学中时常会出现学生厌学这一心理问题,它的特征就是学习没有动力。因此,在各个方面都应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将康发展。墙上可以贴一些中外音乐家的画像,可以挂几幅小朋友在眉开眼笑的弹琴、唱歌、跳舞;讲台两侧可以放两盆万年青,利用这种形象性的特征,使小学生直接从感官中获得音乐的气息,使他们觉得学习不是一件痛苦的事,而是一件十分开心快活的事,不知不觉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上课也就集中了注意力。
2.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是注重培养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关键。
语言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人与人的沟通需要语言。在小学音乐教育中,老师的语言指导更是必不可少的,音乐的情感性特征也就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小学学生中的自卑心理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尤其是农村的小学生,他们缺乏自信不善于表现。通过了解发现我校单亲家庭的学生比较多,没有自信心,这是由于他们自我意识差,认知片面而导致。这时,作为音乐教师在音乐课中,要动之以情,不要居高临下,要把微笑带进课堂,在教学中要用柔和的、商量的语气给学生讲课,尽量加入到学生的各种活动中,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帮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自卑。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教育,经常欣赏和分析一些能消除学生自卑心理的音乐作品,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草原小姐妹》、《光明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标题入手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欣赏中渐渐消除自己的自卑心理。
音乐教学的语言应从感性入手,再与理性实践相结合,对于自卑的学生,作为老师应用鼓励的教学语言,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如我在一年级上课时发现一名学生平时不爱主动唱歌,老师很容易忽略他,但无意间发现他唱歌很好听,音准和节奏掌握的都非常准确。于是我在班上给予表扬,并希望他能继续努力。这样学生受到了很大的鼓励,自信心也明显增强了。积极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音乐是一门参与积极性强的学科,因此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同时,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去,是学生在学习中不再自卑。我在结合音乐本身的情感性和形象性的基础上,运用贴切的语言加以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性,在参与的同时,又注重培养小学生与人交往的技巧。我始终以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健康心理为核心。
二、度时所引起的超限抑制
度时所引起的超限抑制,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疲劳,学习疲劳属于学生心理障碍的一种。它影响着学习,为消除这种心理障碍,“引进竞争机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1.在教学中利用游戏,让学生接触各种体裁风格的乐曲。
小学音乐的教育目的是挖掘和发展人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负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萌芽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重要使命。因此,小学生音乐教育必须强调兴趣第一,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玩耍融为一体,让他们在唱唱、跳跳、动动、玩玩的游戏中直接体验音乐、感知音乐,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教师要积极的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使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掌握学习音乐的工具和具备一定的音乐育幼,而这些技能又可以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知识的新的兴趣点。有了兴趣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能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及时注意利用并发展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极其重要的。
2.童话故事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导入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在以前的教学经验中我发现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对童话故事情有独钟。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用讲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兴趣得到调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深刻体会到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学,必须舍弃一些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