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英国
●张建华
英国中部的中等城市伯明翰市,据说是英国的第二大工业城市。
初到英国的我们,就成了文盲加瞎子、哑巴,字不认识,话听不懂,一切只有交给女儿。女儿是导游兼翻译,她今天给我们安排的行程是看市容、逛商场。女儿说,明天是圣诞节,英国的节日所有的店铺都要关门休息。所以,今天是英国商店最热闹、货物最全的一天,到下午还要打折大甩卖。今天不仅要逛而且还要买。你们不是要给亲友们带礼品吗,今天就是最好的时机,以后恐怕就没有机会了。得,只有按女儿的吩咐做啦。
都当地时间8点多了,好像天还没亮似的,外面黑乎乎、阴沉沉的。整座楼也静得出奇,一点的声音都没有。人们都还在睡梦中,整个城市也像睡过去一样,静得让人发毛。
说好了去逛商场,怎么还不起来呢?叫醒女儿才弄明白,原来英国在这个季节,上午九点多才天亮,下午四点多太阳落山,天就黑了。这是英国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的。所以英国人习惯于夜生活,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商店上午10点才开门呢,况且今天又是星期天,当然就少有起来的啦。
女儿告诉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再睡一个小时,9点正式起床。
好不容易熬到9点,起床洗漱吃早餐。坐公交去商场。
我们确实来得早了,商场里冷冷清清地没有多少顾客。
这个商场好大,上下三层,每层都有上百家门店,有点像国内的大型超市一条街的情景。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买什么呢?什么是英国的特产呢?女儿也不太清楚,她在英国仅一年多的时间,平时一门心思埋头求学拿学分,逛商场买东西的机会也不是很多。
英国的商品价格贵的令人咋舌,英镑的坚挺是出了奇的,兑换美元的比价超过了1:2的大关,和人民币的比价是1:15。就连美国人也抱怨“该死的英镑太硬了,在美国花一美元买的东西,在这里要花一英镑!”让我们异常惊喜的是这里的服装和小商品大部分是“中国制造”,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产品。同样是在国内一元的东西,在这里也要一英镑!这说明“中国制造”有市场,我们的人民币同样坚挺!可今天,也只有小心些了,我们漂洋过海给亲友带回的纪念品,还是国产,那可失去意义了。说不定人家还以为我们是在国内买的来糊弄的人家的呢。经再三商量、斟酌,我们终于作出决定:化妆品、巧克力、以及带有纪念意义的装饰品为好。既体现了英国特色,又比较有品位和档次,同时在价格上又能够承受的住。于是,购买了我们认为满意的纪念品,像完成了一件重要的任务,以后就可以轻松地在英国转转了。
下午,在回家的路上,女儿又带我们去转了蔬菜食品超市,为明天的圣诞节准备吃的。超市的各种蔬菜、食品都是经过精心包装和加工的半成品。比如黄瓜比我们国内的个头要大一些,但已经洗得干干净净,而且还单个包装了透明的塑料纸。土豆、白菜、大葱、猪肉、牛肉等等,都是经过精心加工包装,回家后稍微处理,就可以上餐桌了。但价格却实在是我们无法接受的。一根黄瓜要50P,合人民币要7块多,真的是恨不能把脖子扎起来。女儿说,在英国就说英国,千万不能老拿人民币进行换算,要那样我们就不能买任何的东西了。
女儿说的也是,可我们挣的是人民币啊,怎么能不换算呢?一天下来,整整花去了500多英镑,折合人民币接近八千元,可看看也没买到像样的东西。我心里说,这真的不是人呆的地方!
今天是圣诞节,就好像我们的大年初一一样,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
女儿说,英国今天举国过节,全国休息,公车不通,出租车休班,商店关门,各种娱乐场所放假。言外之意是告诉我们,今天什么地方都去不了,只有在家里休息了。可八千多公里来到英国,决不是为了在这间斗室里睡大觉吧?!我们还是决定到大街上转转,看看英国的城市大街也算没白来呀。
在女儿的带领下,沿着伯明翰的街道漫无目的地闲逛。真的好冷清,大街上也不像平时那样整洁,到处都是易拉罐、啤酒瓶子以及各种食品的包装袋。女儿说,这是昨夜狂欢留下的痕迹,环卫工人放假了,没人打扫了,所以就是这个样子了。但明天就会焕然一新的。我由此感叹,看来大家都放假还是不行的。
伯明翰没有高楼大厦,街道也并不宽敞,沿街两侧都是清一色的两层别墅式的小楼,楼下停满了各色小轿车。从紧闭的门窗可以断定,主人还在休息中,我们又是这个城市里起的早的人了。与这种清静形成鲜明比照的是,满大街的都是大摇大摆、招摇过市、旁若无人的鸽子。就在我们的眼前、脚下恍来恍去。我突然想起一则笑话,说有一对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夫妇,总想在英国生个孩子,但几年下来都未能如愿,到医院检查化验,发现血液里残留着大量的避孕药物成分,面对医生疑惑探询的目光,他们也不知避孕药从何而来。医生问到他们每天的食物时,才说出他们偷吃了大量的英国鸽子。
英国的鸽子特别多,为了不让鸽子繁殖得过多过快,当局要按期给鸽子服用避孕药物。这对年轻的留学生,因偷吃鸽子而不能怀孕,也因偷吃鸽子被遣送回国。同时也给世界留下了国人的笑柄。当然,这只是一则笑话,真假我也说不清楚。英国的鸽子多,与人和睦相处,把人当成了真诚的朋友这倒一点不假。
就这样胡思乱想中,忽然见到一位匆匆而来的行人,微笑着向我们打招呼:“merry christmas”笑容可掬,点头哈腰。我当时就蒙了,在英国除了女儿之外我们没有什么亲戚朋友,这个衣着朴素留着络腮胡子具有典型英格兰血统的中年男人是谁呢?正当我一头雾水不知所措的时候,女儿上前也说了一串同样的英语,给我解了围。女儿告诉我,这是问你圣诞快乐,就像在我们老家的大年初一,人们见面问新年快乐一样。
可我根本就不认识人家啊?
女儿说,这就是英国的绅士风度,不管是否认识,见面都要打招呼。
确实,在以后的英国之行中,不管是在车上,在商场,还是在电梯中,只要和英国人的目光相遇时,人家都是首先点头微笑打招呼。这使我想起在国内,如果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相遇,其中一人面露微笑打招呼,非得闹出乱子。特别是如果一名男士,向一名年轻的女士打招呼,那情况会更糟,轻者被斥为神经病图谋不轨,重者可能会闹到派出所里去。
我想,这就是国度不同,国情不同,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才出现的人际关系的不同吧。也许,这里面还有更深层次的不同,但在这种友好和睦的交往中,我却感到很是轻松惬意。
伯明翰的街道很狭窄,就是主要的公路干线也只是双向车道。全然没有国内上百米的宽敞马路。在这方面倒觉得英国人像小气鬼那样吝啬。原来英国的面积很小,土地资源非常紧张,整个国家的面积人口和我们河北省差不了多少,聪明的英国人知道怎样珍惜土地。
英国的交通十分发达,在英国的几天里,从没看到过塞车的现象。据我仔细观察,英国的车开得非常快。大街上也见不到交通警察维持秩序,公路的交叉路口设计得十分科学,没有绝对的十字型的,而是都在十字路口交叉的前面,做成了小转盘式,让飞驰而来的车辆必须减速绕行,车辆在缓冲中避免了司机等待红绿灯的焦躁,车流也自然顺畅起来。同时,不管是司机还是行人都自觉地遵守交通规则,行人在穿越马路时,都会在装有红绿灯灯的指定位置等待,着急的人可按下灯杆上的按钮,就是你没有遵守规则而横穿马路时,飞奔而来的汽车也会在你的面前戛然而止,耐心等待你安全通过,全然没有埋怨和怒骂。在英国,机动车让行人先过已经是不成文的规矩。我不由感叹,英国真的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我们和人家的差距,可是,不仅仅是在先进发达的科学技术上,更重要的还在于思想境界和文明程度上。
今天的行程是在莎士比亚故居,去朝圣这位在中世纪时期以他的作品影响了英国乃至整个世界的伟大的剧作家。莎翁的故居位于伯明翰乡下的一个小镇上,它就是著名的斯特拉福镇。因为这位伟大的作家诞生在这里而蜚声世界。
公交驶出伯明翰市区,我有时间和机会领略英国的田园风光。英国的土地肥沃,似乎可以流出油来。虽时至深冬,却是芳草萋萋、绿树成荫,遍地的油菜花开的正黄。
英国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冬天的气温一般都在摄氏6—8度。英国人给我的印象,大多不怕冷,在这阴冷的冬天里,有不少人都是短衣短裤、背心凉鞋,一副盛夏的装束。就连六十多岁的老太太,也是短裙拖鞋,袒胸露背。可我们穿着毛衣毛裤,外加风衣,却还冻得瑟瑟发抖。我真弄不明白,他们是真的不冷呢,还是为了美而无所顾及了呢?真的不得而知。
莎翁的故乡说是一个小镇,其实规模却不小,比我们的市区还要大出许多,而且极其漂亮豪华。也许这就是英国城乡一体化的一个真实写照吧。
莎翁的故居是一栋普通的英式二层小楼。从外观上看不出与其他的楼房有多大的区别。走进这座博物馆,才发现它的与众不同和内容的丰富。从莎翁的生平简介、出生记录到剧作成就,各种图片、实物,和精心布置,独具匠心。一路参观下来,一直走到莎翁家的后花园。坐在莎翁坐过的长条椅子上合影留念,心生不少感慨。
在这位伟大的剧作家生活、写作的地方,我仿佛看到莎翁时而奋笔疾书,时而在舞台上大声疾呼:“女人啊,你的名字叫脆弱!”正告诫人们:“勤劳一天,可得一日安眠,勤奋一生,可永远长眠!”正在大喊:“金子啊,你是那么神奇,你可以把老的变成少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正在用他新的《李尔王》、《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等剧作,用他那特有的思想,震撼着英国,影响着世界。
是的,莎翁的话剧,对英国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决不亚于瓦特的蒸汽机,爱迪生的电灯,因为,如果没有伟大思想的指引,再伟大的发明,都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