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四卷《楝亭图》初探?

时间:2023/11/9 作者: 红楼梦学刊 热度: 15389
高树伟

  内容提要: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四卷《楝亭图》,卷中题咏者五十七人,勾稽文献,卷外尚有十四位作者所撰楝亭诗赋,凡七十一人、作品六十五篇。《楝亭图》最初曾以册页流传,后改为卷子,卷中折痕是大致区分无系年题咏写作时间的考据点。卷内部分题咏者所钤闲章如“隐居以求其志”“相看唯月华”“吾亦淡荡人”等,透露出避世隐居的情思。在清初康熙帝笼络江南士子的大背景下,于文学艺术层面,透过曹寅这一特殊纽带,纽合了晚明士子怀念旧京、避世隐居等复杂情愫。题咏诸人将楝亭诗收入别集并刊刻时,存在不同程度的修订。考察这些基本问题,对进一步研究《楝亭图》的作者、题咏诸人及其诗画、书法等有重要意义。

引言

曹寅的父亲曹玺(字完璧,?-1684),任江宁织造时,曾植楝树于庭,树大成荫,爰筑亭其下,公暇则读书、课子其中。康熙二十三年(1684)夏,曹玺卒于任。曹寅至金陵,见亭坍圮,追念旧德,为之重修,以曹玺所植楝树扶疏其旁,名曰楝亭。请黄瓒、张淑、禹之鼎、沈宗敬等绘《楝亭图》,遍征题咏,蔚为大观。

  清乾隆以后,由于题咏层累、形制变化,对这四卷《楝亭图》的称述,颇为随意。考卷中题跋,卷二戴本孝跋云“因出示荔翁老先生《楝亭图》册”,秦松龄跋云“题《楝亭图》”,卷三王鸿绪跋云“试展《楝亭图》,难以绘事量”。可见当时题跋诸人,皆称其为“楝亭图”,并无异名。此后,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下称《书画录》)著录为“国朝恽南田诸名贤楝亭诗画卷”,吴大澂《辛酉日记》称其为“楝亭十图卷”,张伯驹在各卷附纸题签作“楝亭图”,启功称“楝亭图咏卷”。晚近各家,对这四卷图的著录、命名,多从启功说,称其为“《楝亭图咏》”。《楝亭图》曾由册页改成卷子,随时间推移,题咏日多,各家题咏先后次序也有过调整,题咏虽层累其上,终依附于图。对其命名,或仍应因其旧称“楝亭图”。

  今所见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四卷《楝亭图》,绘图、题咏者凡五十七人(亦有绘图兼题咏者),勾稽文献,卷外尚有十四位作者的楝亭诗赋佚篇,凡七十一人,六十五篇。绘图者有宫廷画师(如禹之鼎),博鸿之士(如严绳孙),也有布衣、隐士(如戴本孝、恽寿平、陆漻等)。题咏者有满族贵胄(如成德),明遗民(如王方岐、陈恭尹等),多是文坛巨擘(王士禛、姜宸英等),也有尚未考清身份、生平未详的(如黄瓒、袁瑝),足见当时征咏之盛。

  周汝昌最早关注且系统研究四卷《楝亭图》,此后,启功、汪宗衍、张伯驹也从不同视角切入,发表过研究文章。1948年,张伯驹在燕京大学中文系举办展览,《楝亭图》为展品之一。那时,周汝昌正致力于搜集有关曹雪芹家世的资料。此次展览,张、周二先生因《楝亭图》相识。后来,周先生将四卷《楝亭图》中的题咏录入《红楼梦新证》(下称《新证》),题咏内容才广为人知。后来,四卷《楝亭图》经赵万里入藏北京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后,少有研究者能再窥其全貌。近年来,《楝亭图》又成为研究热点,李军、薛龙春、朱志远陆续发表文章,从艺术史、文学史、思想史等多角度对其研究,对它的认识也逐渐加深。

一、《楝亭图》形制、题咏系年及印记

2016年岁末,我第一次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室见到完整的四卷《楝亭图》高清照片。2017年4月曾在国图善本室全面校勘此卷诗文。2020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只立千古——《红楼梦》文化展”曾展出其中一卷,同年11月17日,又在国家图书馆善本室从容展阅四卷《楝亭图》,得以从外观形制等方面具体考察与其相关的具体问题。考察图卷的形制、钤印,现就目验情况,将绘图、题咏者在四卷《楝亭图》中的位置简述如次:

  第一卷(题签作“楝亭图 一”):卷前依次为黄瓒、张淑、禹之鼎绘图三幅,后有成德、潘江、吴暻、邓汉仪、王方岐、唐孙华、陈恭尹、吴文源、方仲舒、顾彩、张渊懿、方嵩年、林子卿、袁瑝题咏,末有张伯驹跋一则。

  第二卷(题签作“楝亭图 二”):卷前依次为沈宗敬、陆漻、戴本孝绘图三幅,有张景伸(跋在陆漻绘图上)、戴本孝(跋在戴本孝绘图上)、姜宸英、毛奇龄、张芳、杜浚、余怀、梁佩兰、秦松龄、严绳孙、金依尧、顾图河、王丹林、姚廷恺、吴农祥、费文伟、王霭题咏,末有张伯驹题诗一首、跋一则。

  第三卷(题签作“楝亭图 三”):卷端依次为严绳孙、恽寿平、程义绘图三幅,有程义(跋在程义绘图上)、何炯、徐乾学、韩菼、徐秉义、尤侗、杨雍建、王鸿绪、宋荦、王士禛题咏,末有张伯驹诗一首、题识一则。

  第四卷(题签作“楝亭图 四 丛碧题”,下钤一方阴文方印,印文内容未能辨识):卷端为禹之鼎绘图一幅(上有禹氏跋文),有尤侗、徐林鸿、冯经世、田时发、邵陵、许孙蒥、潘义炳、石经题咏,末有张伯驹词一首,题识一则。(图1)

  四卷《楝亭图》,每卷皆粘有浅红色长签“楝亭图×”,乃张伯驹所题。诸人题咏所在纸张,长短不一、颜色各异。绘图、题咏,皆有钤印,琳琅满纸。十幅《楝亭图》所在旧纸大小相埒,旧纸中间皆有明显折痕,可知《楝亭图》早期确曾装为册页。册页的早期形制,似以每幅《楝亭图》左右对折,册页宽度应略大于每幅《楝亭图》对折后的纸宽。以每幅《楝亭图》尺幅为参照,可以发现,与半幅《楝亭图》纸宽相近的题咏旧纸颇多,如第一卷吴暻、唐孙华、陈恭尹、顾彩、袁瑝的题咏,第二卷梁佩兰、严绳孙、金依尧、顾图河、王丹林、姚廷恺、吴农祥、费文伟、王霭的题咏。这些题咏所在旧纸的宽度大都近乎各幅《楝亭图》对折后的宽度(有的略窄),以上所举应是早期装为册页的部分。

  题咏所在旧纸的尺幅也有与每幅《楝亭图》宽度相当的,这部分题咏所在旧纸,依纸张中间有无折痕,可约略分作两类:纸张中间无折痕,如第一卷吴文源、方仲舒、张渊懿、林子卿、毛奇龄、张芳、余怀等人的题咏;纸张中间有折痕,如第三卷韩菼、徐秉义、杨雍建、王鸿绪、王士禛等人的题咏,第四卷徐林鸿的题咏。其中,几篇较长的题咏,所在长纸有间距相等的折痕。依纸张有无折痕、旧纸中间两行文字有无明显间距,可析分为三种情况:

  

  图1 四卷《楝亭图》已公布的六幅照片

  其一,部分题咏题写前先将纸张折叠,导致折痕两侧高低不同。如第三卷“高枝凝碧……”行与“念当时之遗德……”行,两行中间有明显折痕,“高枝凝碧……”行低“念当时之遗德……”行半字许,且纸张折痕左侧“高枝凝碧……”内容整体比折痕右侧字体偏小。当时,在折痕左侧题写文字时,应是在没有右侧文字参照下完成的,故造成折痕左侧文字偏小、整体低于右侧文字的现象。

  其二,部分题咏题写时在纸张中间留空,以备折叠、装成册页。四卷《楝亭图》中,各篇题咏所在旧纸,中间两行文字间距较大的颇多,如第一卷吴文源题咏,其中“百浣还教心地空……”行与“曰余有乐,天下式廓……”行之间。再如第二卷杜浚题咏,其中“昌歜兼羊枣……”行与“独赏方知贵……”行之间。又如第三卷“黾勉公务余……”行与“白云邈茫茫……”行之间。

  其三,部分题咏题写后再将纸张折叠,导致折痕损伤题咏文字。最明显的是第一卷邓汉仪的题咏。今所见邓汉仪题咏末行落款“荔轩、筠石两年先生题画正 旧山邓汉仪拜书”,下钤“汉仪”“彰威”二印,旧纸折痕伤及此行,导致此行落款、印章模糊难识。

  《楝亭图》中有纪年者凡九段,分别在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现将纪年九段节录如次:

  第二卷:陆漻图:辛未清和,写呈荔翁老先生正(康熙三十年春);戴本孝题咏:辛未小春遇司马张公祖瓜浦署中,因出示荔翁老先生《楝亭图册》,委命续貂……(康熙三十年春);姜宸英题咏:辛未五月,与见阳张司马并舟而南,司马出是帖,令记而书之……(康熙三十年五月);张芳题咏:甲子至前三日 仁垒张芳(康熙二十三年?月);王丹林题咏:庚午秋日题 钱塘王丹林(康熙二十九年秋);费文伟题咏:丁卯仲春 桐山费文伟拜手识(康熙二十六年仲春)

  第三卷:程义图:《楝亭图》画赠荔轩先生并教 时乙丑夏六月(康熙二十四年六月);尤侗题咏:康熙甲子腊月 吴门尤侗敬书(康熙二十三年十二月)

  第四卷:尤侗题咏:康熙辛未春三月望日 长洲尤侗谨撰并书(康熙三十年三月十五日)

  以上九处纪年,六处集中在第二卷,两处在第三卷,一处在第四卷。以上文所录有明确纪年的题咏看,自康熙二十三年春迄康熙三十年春,征咏时间跨度七年。细审纪年题咏次序,知四卷图卷并非依题咏先后装次。由此可见,现在的四卷《楝亭图》的确经过改装。

  《楝亭图》及题咏,其中所钤名号印记、闲章颇多,此前研究者较少关注。据笔者统计,四卷中所钤印记有七十余处,是研究题咏诸人的重要资料,如第一卷吴文源题咏钤“隐居以求其志”(阴文)长印,出自《论语·季氏》“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第二卷费文伟题咏钤“相看唯月华”(阳文)椭圆印,出自高适《同群公宿开善寺,赠陈十六所居》“则是无心地,相看唯月华”;第三卷韩菼题咏钤“吾亦淡荡人”(阴文)长印,出自李白《古风》“吾亦淡荡人,拂衣可同调”。尤侗题咏钤“看云”(阳文)长印;第四卷冯经世题咏钤有“竹溪”(阳文)长印等。因四卷所涉题咏繁多,篇幅所限,仅举一隅。

  上举吴文源、费文伟、韩菼、尤侗等在《楝亭图》中所钤闲章,无一不透露出他们避世归隐的情怀。这些印记及楝亭诗所用大量典故,为考察题咏者通过《楝亭图》所欲表达的心灵世界打开了一扇大门。此前,研究者对曹寅肩负康熙帝笼络江南名流的特殊使命颇多讥诮,认为在消弭明末士大夫“匡复汉威仪”、监视江南官吏及在镇压“反清复明”农民起义等事中,为康熙帝刺探情报,甚不光彩。由图中题咏者所钤闲章一瞥,可以窥见,在清初康熙帝笼络江南士子的大背景下,在文学艺术层面,通过曹寅这一特殊纽带,的确纽合了晚明士子怀念旧京、避世隐居的复杂情愫。

二、《楝亭图》之递藏与改装

为征题咏,康熙年间,《楝亭图》就已随曹寅友人辗转各处。从《楝亭图》第二卷可窥见当时征咏情形,戴本孝题咏云“辛未小春,遇司马张公祖瓜浦署中,因出示荔翁老先生《楝亭图册》,委命续貂”。同卷中,姜宸英题咏云“辛未五月,与见阳张司马并舟而南,司马出是帖,令记而书之”。这是康熙三十年春、夏间,张纯修携《楝亭图》册页(戴跋云“册页”,姜跋谓“帖”),分别向戴本孝、姜宸英索跋。

  为《楝亭图》征诗,在钱澄之的信札中同样可以看到。钱澄之《与曹子清》云:承命以册页征诗,敝邑人士,久慕风谊,勇于请教,而诗多页少,未能广征。然能诗者大半在此矣。疑此册未必如此其短,或诗人书法不善,窃自裁去耳。其间有名撝禄者,系小儿,名冠者,系小孙,名于施者,系曾孙,各勉赋一首应命,以志通家之谊。

  曹寅也曾委托钱氏在其家乡安徽征咏。钱氏信札中提到的 禄、冠、于施,均未见于四卷《楝亭图》。不知是曹寅未及装裱,还是流传缺佚。《楝亭图》从曹家散出前,曾有这样一段“征咏流传期”。征咏何时结束?依今所见四卷《楝亭图》及相关诗人别集所收楝亭诗,有纪年者,最晚是康熙三十年春。上文所引纪年题咏,也可据以考察《楝亭图》的早期形制。如康熙三十年春,戴本孝跋云“(张纯修)因出示荔翁老先生《楝亭图册》”,明言为“图册”。知康熙三十年春,张纯修携《楝亭图》向戴本孝索题时,《楝亭图》仍是册页装。又,康熙三十年五月,姜宸英跋“司马(指张纯修)出是帖,令记而书之”,明言为“帖”,应也是册页。

  《楝亭图》是否因雍正六年(1728)曹家被抄流入内府,目前尚存争议。邓之诚《《枣窗闲笔〉跋》云:据缪荃孙藕香簃别抄稿本云:曹寅字子清,号荔轩,刻《楝亭十二种》,绘《楝亭图》,遍征题咏。父玺,字完璧,康熙十七年以工部侍郎典江宁织造,筑楝亭。及寅典苏州织造,筑怀楝堂以志慕,后亦调江宁。按此图后归内府,岂由抄没耶?

  邓之诚所谓《楝亭图》曾收归内府,不知所据。此外,启功在《记《楝亭图咏〉卷》提到,清代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下称《书画录》)曾著录《国朝恽南田诸名贤楝亭诗画卷》,其解题云:纸本,高皆七寸五分,尤悔翁赋长六尺七寸,禹鸿胪图,淡墨,长一尺一寸二分,恽南田图浅色,长一尺零九分,程正路图,水墨,长一尺一寸二分,严荪友图,长一尺一寸二分,亦水墨,徐健庵诗长一尺一寸二分,韩慕庐诗长一尺一寸,徐果亭诗长一尺一寸,尤艮翁诗长一尺五寸九分,杨雍建诗长一尺一寸,王俨斋诗长一尺一寸,宋牧仲诗高七寸,长二尺八寸五分,王阮亭诗高六寸七分,长九尺零二分。曹公父子显爵,自辛未尤西堂作赋至今将百年,而卷已数易其主。

  据《书画录》著录,陆时化当时所见,其中有禹之鼎绘图,且移录了禹之鼎的跋文(“偶读楝亭诗画册……”)。今所见《楝亭图》第一、四卷,各有禹之鼎绘图一幅。有禹氏跋文的一幅,在第四卷,与《书画录》相合。尤侗《楝亭赋》也见于第四卷,其余图、诗,都在第三卷。当时陆时化所见,为现在的第三卷(无何炯题咏),也见到了第四卷的部分内容,未见第一、二卷。(图2)

  《书画录》书前,有乾隆四十一年(1776)六月七日陆氏自序云:

  

  图2 《吴越所见书画录》著录《楝亭图》第三、四卷内容迨游历久而人情熟,故家旧俗、高僧韵士,稍稍有出一二以相示者。间遇先人曾经议论,或题于前,或跋于后,不啻逢祖父于他乡。(中略)凡有所得,如采珠拾翠,必记其尺寸、绢楮、题款以归,藏之先子钓游之地。忽不惬于心,又捡出其所记之纸而弃之。亦有重至其处而反复更审者。世事无常,有重去而已易主,无可追踪,中心不能释然,亦必检弃,期于不畜疑,而无少假而止。或得见于客途者,不能度其尺寸,则仅记其绢楮、题款,积有岁月,竟成一编,名之曰《吴越所见书画录》。

  陆氏因观览书画环境不同,《书画录》的著录项亦各有异。其中经眼诸画,有记尺寸者,有不记尺寸者。陆氏在看《楝亭图》时较为仔细,《书画录》对《楝亭图》的尺寸、绢楮、题款皆详作记录。由《书画录》所记,可细考者凡四:其一,陆氏著录《楝亭图》的标题为“国朝恽南田诸名贤楝亭诗画卷”,可知当日陆氏所见《楝亭图》已是“图卷”,考《书画录》所著录书画的标题,有“立轴”“卷”“册”之别。《楝亭图》既著录为“卷”,乾隆年间,陆氏所见《楝亭图》已是卷子装。其二,陆氏著录为“纸本”,可见当时的《楝亭图》未以绢裱,《楝亭图》以绢重裱,大概在乾隆以后。其三,解题前云纸本“高皆七寸五分”,后又分记宋荦、王士禛题咏纸高,分别为七寸、六寸七分(纸高皆短于七寸五分)。陆氏所见《楝亭图》图画、题咏纸高略有不同,应都在纸高七寸五分的长卷底纸上。其四,陆氏著录的恽南田图后,除严绳孙绘图次序有异,题咏次序皆与今《楝亭图》第三卷合榫。乾隆年间,大概恽南田、程义、严绳孙三人绘图及徐乾学、韩菼等人题咏已装成一卷,禹之鼎绘图与尤侗《楝亭赋》也在此卷。

  关于《楝亭图》的递藏,陆氏云“曹公父子显爵,自辛未尤西堂作赋至今将百年,而卷已数易其主”,自康熙三十年尤侗题跋,至陆氏看到《楝亭图》,依其作序时间乾隆四十一年算,期间八十年,《楝亭图》已辗转数家。此八十年中,《楝亭图》的递藏过程,陆氏没有交代,具体情形,无从详考。乾嘉年间,《楝亭图》仍在扬州一带,流入内府,似无可能。如果《楝亭图》因雍正六年曹家被抄而流入内府,至乾隆间陆氏见到《楝亭图》,时间跨度不会超过五十年,应不会如陆氏所云“卷已数易其主”。

  据吴大澂《辛酉日记》载,咸丰十一年(1861)在上海曾见《楝亭图》:二月二十七日,晴。韩维乔表兄来。午后,周存伯、徐辛谷来,即同戴礼庭至周存伯公馆,见畲春帆,复偕诸公至秦谊亭公馆。候翁叔均(大年)不值,见《楝亭图》卷三轴,题咏极多,皆国初鸿博诸名人一时杰构,惜忽忽展观一过,不得细读。二十二日,晴。为三弟临《楝亭图》一帧于扇头。唐辛生来。薄暮,至南香花桥三叔寓中,闻外舅自江北来沪,寓太平街德隆栈,余往谒,不值,遂归。

  吴大澂在上海秦谊亭公馆所见《楝亭图》为三轴,李福致黄丕烈信札中亦称“《楝亭图》卷一匣 三卷 计元八十四两”(图3),与上引《书画录》著录合看,自乾隆至咸丰年间,《楝亭图》似仍以三卷流传,重装为四卷,应是晚近的事。

  

  图3 吴大澂《辛酉日记》、李福致黄丕烈尺牍中的《楝亭图》[31]

  四卷《楝亭图》,钤“廙轩”印凡十二处。据启功考证,“廙轩”印主为清末湖南巡抚俞明镇。按俞明震(1860-1918),字恪士,号觚庵。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湖南,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历官刑部主事、甘肃提学等职。入民国后,归老西湖,卒于杭州。著有《觚庵诗存》。李军认为,因俞明震曾收藏戚序本《红楼梦》,《楝亭图》由他来收藏,显得顺理成章,启功可能将俞明震误作俞廉三。

  今所见四卷《楝亭图》,十二方“廙轩”印散在各卷,皆在图画、题咏所在旧纸。考俞廉三编《柏叶盦印存》,有“廙轩”印数方,其中一方与《楝亭图》所钤“廙轩”印形制同,知“廙轩”印主应是俞廉三(1841-1912),而非俞明震,俞廉三入藏《楝亭图》应在同治、光绪间。

  细审各卷钤印,有几处现象特别值得注意。其一,张伯驹的“京兆”(阳文葫芦形)、“丛碧”(阴文方印)、“张伯驹印”(阴文方印)等印皆钤于各卷卷末连接旧纸的装裱衔接处。其二,张伯驹的题跋、识语所在纸张,纸色颇新,与康熙年间诸家题咏所在旧纸有明显区别。其三,较诸家题咏所在各纸,张跋所在纸高略长。由以上三点来看,《楝亭图》各卷卷末所附长纸或为张伯驹重裱。

  四卷《楝亭图》经赵万里入藏北京图书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后,很少有人能见到原件,对《楝亭图》改装、重裱问题的研究也就搁置至今。四卷《楝亭图》递藏、改装情况较为复杂,遗憾的是,目前仍不能将此问题完全厘清。

三、“楝亭图咏”之辑佚与校勘

《楝亭图》第四卷卷末,有张伯驹词一首,末附跋文,记述与周汝昌交往旧事,词云:丝藕萦心,砚冰滴泪,脂红写尽酸辛。可怜儿女此天真。生死误、多情种子,身世似亡国词人,江南梦,楝亭花落处,已是残春。千年哀史,曲终不见,弦断犹闻。有廋郎才笔,独为传神。辞绝妙、还猜幼妇,文捭阖、更起新军。看坛坫、声华藉甚,鹰隼出风尘。潇湘夜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指依据我国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对政府机构领导人员在任职时期发生的各类经济活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现阶段,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组织都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范围内。国家审计机关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中占据首要主体的地位,其职责主要是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企业经济责任的审计对象有县级以上和以下的党政领导干部、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部门、领导人员、单位内部管理的领导干部,有的地区还涉及部门、单位其他的副职领导和财务主管。

  其后,又有识语云:周敏庵弟著《红楼梦新证》,采楝亭图咏书成,倩予为题,因谱右调。丛碧据周汝昌回忆,1953年《新证》出版后,曾寄张伯驹一部。张伯驹题词抒志,并书成条幅赠周汝昌。周汝昌所引和《张伯驹集》所收该词,与《楝亭图》第四卷卷末文字全同,惟无识语。

  四卷《楝亭图》所收题咏并不完整,周汝昌在清人别集中发现吴之振《题曹子清工部楝亭图》、钱澄之《楝亭诗织造曹子清索题》等诗,皆不见于现存四卷《楝亭图》,因此怀疑“此册独佚”,并谓“册中尚有钱秉镫等多人题咏,惜俱不可考矣”。《新证》已启楝亭题咏辑佚之端,此后,研究者续有辑考,遂有“楝亭图咏”辑佚之业。

  据目前各家所辑,不见于四卷《楝亭图》者,有高士奇《楝亭诗曹荔轩户部索赋》、吴之振《题曹子清工部楝亭图》、屈大均《楝亭诗为曹君作》、陈鹏年《楝亭诗二十五韵呈银台曹子清先生》、乐钧《题楝亭图四首》、方云旅《题曹子清楝亭》、王奕鸣《楝亭诗赠曹子清通政》、朱紫《楝亭诗赠曹子清通政》、钱澄之《楝亭诗织造曹子清索题》、方中发《楝亭图咏卷》、汪士鈜《楝亭诗为侍卫曹荔轩、筠石赋》。除以上各家所辑,我另从袁启旭《中江纪年诗集》中辑出《楝亭诗为曹子清侍卫赋》一首:楝亭者,内务司空曹公奉命江南时所构也。公殁,其子侍卫衔恤来南,攀枝执条,恻焉心痛,诸同人伤之,相率赋诗。楝花三月开,绿叶何葳蕤。陇首播芳风,庶物咸光辉。朝看花灼灼,暮见子离离。中有丹凤凰,徘徊将其儿。和鸣自天翔,五色为毛衣。德音表休应,瑞图协明时。崇柯焕华彩,彤庭佇光仪。倏焉朝露翻,雏鸣清且悲。攀条不忍辍,涕泗满缨緌。遗形企华表,余荫清庄馗。何以肃温恭,蔽芾有余思。何以著坚贞?盘错无委蛇。杯棬既以违,仁孝心不携。载赓《楝亭》篇,欲废《蓼莪》诗。

  袁启旭《中江纪年诗》卷三为康熙二十三年诗。此诗前,有《重九前一日丁勖庵召集秦淮水阁用壁间钱牧斋原韵》一首。此诗后,隔一首有《台城路行》云“江南十月天雨霜,青枫叶赤黄花黄”,知袁氏此诗作于康熙二十三年九月至十月间。

  辑佚“楝亭图咏”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有曹寅友人径题咏楝亭之诗,或未题于图册或图卷。如上引袁启旭《楝亭诗为曹子清侍卫赋》诗前小序提及题诗情况,仅称“诸同人伤之,相率赋诗”,未言及题图卷事。此外,尚有迟至康熙四十四年如王奕鸣、朱紫《楝亭诗赠曹子清通政》各一首,是否为览图题于其后,亦不可考。类似这些题咏之作,在研究《楝亭图》流传、改装及辑佚过程中,仍应区别对待。

  值得注意的是,康熙年间题咏诸人,后来在刊刻诗文集时,对这些题咏,也有修订。如第一卷吴暻题咏与其《西斋自删诗稿》中所收《题曹子清工部楝亭》,内容差异较大。如《楝亭图》第一卷有吴暻诗两首,其一为:冬官手泽江东树,捧日枝常向北繁。生意旧依双戟影,清荫新满五侯门。风流尚在看遗爱,草木无知也戴恩。恰似小苏官吏散,自栽杉竹记东轩。

  在他刊刻诗集《西斋自删诗稿》时,将第二首删去,仅保留这一首,且做了较大幅度修改:江东厅事楝花繁,薄紫嫣红出缭垣。生意贯依双戟影,清音新满五侯门。角弓不忘看嘉树,蔽芾犹存记旧恩。恰似小苏官吏散,自栽杉竹向东轩。

  上文所举第四卷尤侗题咏也是如此。可见当时题咏诸人对当时所作诗文并不是太满意,甚至当时题写有应酬之嫌。

小结

现存四卷《楝亭图》中题咏者五十七人,从别集等处仍可考出十四人曾题咏楝亭,凡七十一人,六十五篇。《楝亭图》早期曾以册页形式流传,在流传过程中改装为卷子。卷中折痕是大致区分无系年题咏时间先后的考据点,据此可将其中部分题咏改装前的状貌复原。卷中所钤诸家闲章,透露出题咏者趋同的避世隐居情怀,为进一步探究曹寅及周遭友人的“江南记忆”,考察题咏者通过《楝亭图》所欲展露的心灵世界提供了另外一个研究视角。周汝昌《红楼梦新证》对楝亭诗的征引是据启功所录册子,并非直接引用《楝亭图》中题咏,因此产生了许多异文。题咏诸人在将楝亭诗收入别集并刊刻时,做了不同程度的修订。在见不到《楝亭图》原件的情况下,转引《新证》引文及别集所收楝亭诗用以解读相关题咏,仍应注意其中异文可能产生的影响。从四卷《楝亭图》的物质形态等角度出发,细致研究其庋藏形制、递藏流传、文本内容及印记,仍是研究《楝亭图》的作者、诗画、书法及曹寅与题咏者之关系、康熙年间争咏楝亭现象绕不开的基本问题。

  注释① 参见姜宸英、叶燮、韩菼所作《楝亭记》,尤侗《楝亭赋》。近有研究者称,《楝亭图》最早由曹寅亲绘。现存十图绘制时间(如黄瓒)及作者尚有不可考者,遽以“入梦凭将图绘写”(成德《满江红》下阕)、“绘楝亭以为图”(叶燮《楝亭记》)、“见庭楹之犹昨,绘为画图”(倪灿《楝亭诗赠曹荔轩》)等论断曹寅亲绘《楝亭图》并丢失,迂曲无据。事实上,曹寅倩人绘图,以之征咏,诸人以“绘为画图”称述,于理畅达。目前未见文献记载曹寅曾亲自绘图。② 康熙二十三年夏至前三日,张芳即为之赋《寄题内司空完璧曹公楝亭诗》。今所见有纪年的《楝亭图》最早者为康熙二十四年(1685)六月程义所绘。③ 参见少文(即启功)《记〈楝亭图咏〉卷》,《文物》1963年第6期。李军《曹氏家藏〈楝亭图咏〉卷佚诗考——兼论该书流传改装问题》,《曹雪芹研究》2017年第1期。薛龙春《〈楝亭图咏〉卷的作者、诗画与书法》,《美术研究》2017年第5期。④[23] 高树伟《楝亭旧事:张伯驹、启功、周汝昌与〈楝亭图〉》,

  《上海书评》2018年1月27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97770)。对此图卷的命名,禹之鼎为曹寅友人王煐(1651-1726)所绘《风木图》可提供参照。王煐的父亲于康熙三十六年卒,本年十二月王煐曾请禹之鼎绘《风木图》,后有宋荦、赵执信、朱彝尊、尤侗、曹寅等十八家题咏,与《楝亭图》题咏者多有重叠,这些题咏仍依附于《风木图》,不应改称此卷为《风木图咏》。⑤ 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著录为“国朝恽南田诸名贤楝亭诗画卷”,吴大澂《辛酉日记》称此卷为“楝亭十图卷”,启功称“楝亭图咏卷”。今依所见各卷张伯驹题签“楝亭图”命名。《楝亭图》四卷,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14762。⑥ 少文《记〈楝亭图咏〉卷》。汪宗衍《岭南三家题〈楝亭图〉诗》,《艺文丛谈》,香港中华书局1978版,第103页。张伯驹《关于〈楝亭夜话图〉》,《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1辑。⑦ 周汝昌《什刹海边忆故交》,《张伯驹先生追思集》,紫禁城出版社2011版,第223页。⑧ 李军《曹氏家藏〈楝亭图咏〉卷佚诗考——兼论该书流传改装问题》。薛龙春《〈楝亭图咏〉卷的作者、诗画与书法》。朱志远《“楝亭图咏”与清初江南诗风嬗变》,《文学评论》2019年第3期。⑨ 感谢胡德平先生、位灵芝女士的帮助。⑩ 启功早已指出,四卷题咏在纸本方块、颜色不一,并据此推断原为若干册页,后拆装成卷。参见少文《记〈楝亭图咏〉卷》。[11]《金山志》(1936年影印本)及《焦山志》(清同治四年刻本)著录有袁瑝《金山·调望海潮》词一首,及与顾贞、高士奇、黄远、毛际可、张纯修等人题焦山诗,署“白下袁瑝”。参见周伯义编《京口三山志(金山志)》《中国方志丛书》,成文出版社1974年版,第3681、3682页)。吴云撰《焦山志》卷八(《中国名山胜迹志丛刊》第四辑,文海出版社1975年版,第511页)。[12] 启功称有七段,参见《记〈楝亭图咏〉卷》。实际情况是,有康熙二十三年甲子纪年的题咏有两段:第二卷张芳题咏、第三卷尤侗题咏。有康熙三十年辛未纪年的题咏有四段:第二卷陆漻、戴本孝、姜宸英题咏,第四卷尤侗题咏。[13] 薛龙春将此四卷题咏依时间分作1684年冬、1685年夏、1685夏-1690春、1690年、1691年、1690年春-1692年冬、曹寅移节南京后、1705年之后。参见薛龙春《〈楝亭图咏〉卷的作者、诗画与书法》。[14] 朱熹集注《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版,第173页。[15] 高适著、刘开扬笺注《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版,第295页。[16] 李白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版,卷2,第101页。[17] 刘长荣《玄烨与曹寅关系探讨》,《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2辑。[18] 戴、姜二跋引自《楝亭图》第二卷。[19] 钱澄之《与曹子清》,《田间尺牍》卷3,《清代诗文集汇编》第3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版,第727页。相关讨论,参见周汝昌《红楼梦新证》,第318—319页。李军《曹氏家藏〈楝亭图咏〉卷佚诗考——兼论该书流传改装问题》,第5—6页。[20] 薛龙春据王奕鸣、朱紫诗题《楝亭诗赠曹子清通政》(曹寅已膺通政使司通政使衔)推判此二诗作于康熙四十四年(1705)。参见薛龙春《〈楝亭图咏〉卷的作者、诗画与书法》。[21] 邓之诚《〈枣窗闲笔〉跋》,见《枣窗闲笔》稿本书末所附长纸,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索书号:02389。另见《〈枣窗闲笔〉跋》,《图书季刊》新卷9,第三、四合期。两处跋文内容全同。邓之诚所谓“藕香簃别抄稿本”或即《云自在龛随笔》,此书卷六有一条云“曹寅字子清,号荔轩,刻‘楝亭十二种’。其父名玺,字完璧,康熙十七年以工部侍郎典江宁织造,筑楝亭,子清典苏州织造,筑怀楝堂以志慕从,亦调江宁。”与邓跋所引略有异文。参见《缪荃孙全集·笔记》,凤凰出版社2013版,第161页。[22][24][26] 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版,第681、682,4、5,682页。标点略有调整。[25] 参见《吴越所见书画录》著录书画之标题。[27] 乾嘉时,乐钧《题楝亭图四首》序称“今藏黄阆峰员外家”。案黄文辉,字阆峰,江苏仪征人,乾隆四十九年召试内阁中书,六十年九月入直。黄氏是扬州盐商,颇富。嘉庆十九年(1814)在扬州曾参与校订《全唐文》。乾嘉时期,乐钧所说《楝亭图》藏黄文辉家,应在扬州。参见梁章钜《枢垣记略》卷18(《续修四库全书》第751册,第145页);吴锡麒《有正味斋词续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9册,第537页);乐钧《青芝山馆集》(《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81册,第277页)。相关讨论,参见胡文彬《楝亭佳梦已难寻——乐钧题楝亭图》(《红边脞语》,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版,第165—167页);李军《曹氏家藏《楝亭图咏》卷佚诗考——兼论该书流传改装问题》。[28] 吴大澂《辛酉日记》稿本,上海图书馆藏,转引自李军《佣书读画录》,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8版,第167页。《愙斋日记》(清咸丰十一年正月初一至三月十三日),连载于《青鹤》杂志。参见李军《曹氏家藏〈楝亭图咏〉卷佚诗考——兼论该书流传改装问题》。[29] 上海图书馆藏李福尺牍,参见李军《佣书读画录》,第166页。[30] 陆时化所见,除禹之鼎所绘图、尤侗《楝亭赋》,皆在今《楝亭图》第三卷,而吴大澂、李福所见皆为三卷。由这些零星的记载看,三卷一起流传,另一卷单独流传,似也说得通。[31] 二图取自李军《佣书读画录》,第166、167页。[32] 应作“俞明震”。参见少文《记〈楝亭图咏〉卷》。[33] 陈寅恪云:“如四十年前有正书局石印戚蓼生钞八十回《石头记》,其原本即先生官翰林日,以三十金得之于京师海王村书肆者也。”参见《柳如是别传》“缘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版,第3页)。又,王伯沆云:“八十回本今有正书局已印行。俞恪士所藏原书抄写甚精,大本,黄绫装,余曾见之。后恪士以赠狄楚青,遂印行,但已非原稿影印矣。”参见王伯沆《王伯沆红楼梦批语汇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版,第2页)。[34] 李军《曹氏家藏〈楝亭图咏〉卷佚诗考——兼论该书流传改装问题》,第3页。[35] 张伯驹云:“此四卷,北京图书馆赵万里君言有关《红楼梦》资料,求让于余,遂让之。”参见张伯驹《楝亭夜话图》,《春游社琐谈》,北京出版社1998版,第178页。[36] 参见《楝亭图》第四卷卷末。《楝亭图》四卷卷末皆有张伯驹题跋,第一卷卷末题云:楞加山人词为侧帽,集中所载足补饮水之遗,有人谓予可怜,如生康熙时,岂非纳兰容若一流人物,此吾岂敢,但若生彼时必?容若弥相契好,不在顾梁汾下耳。丛碧偶书。钤“张”(阳文)圆印。第二卷卷末题云:小庭亦修洁,独坐看楝花。窗茏茁茂叶,锁碎落轻葩。忆逢上苑春,芳菲艳若霞。宴游酌金酒,照睡笼珠纱。昨日乐未竟,零落忽天涯。临夏结风信,伤时感物华。亭园已一梦,豪贵空曹家。癸未予避寇入秦寓友人家,庭前有楝花一树,日坐其下,因忆所藏《楝亭图》,率成一章,中州张伯驹甲辰补书。落款左侧钤“张伯驹印”(阳文方印)、“好好先生”(阳文方印),一上一下。第三卷卷末题云:人海长安岁月深,当年亦自许张金。红楼一霎风流梦,蔓草荒烟何处寻?雪芹后居海淀,予居海淀时,欲寻其故居,蔓草荒烟,不知在何处矣。丛碧。落款下钤“展春旧主”(阳文方印)。周汝昌《先生有知 领我微意》,《张伯驹先生追思集》,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330页。[37] 张伯驹《张伯驹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版,第218页。[38][39][40] 周汝昌《红楼梦新证》,中华书局2016版,第278、273—274、277—278页。[41] 汪宗衍认为,《楝亭图》中本有屈大均题诗,“以乾隆时禁毁大均遗书,储其片纸只字者,视为大逆不道,藏是卷,恐畏罪戾抽出销毁之欤?”参见汪宗衍《岭南三家题〈楝亭图〉诗》(《艺文丛谈》,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78版,第102—103页)。[42] 王利器《〈红楼梦新证〉证误》,《红楼梦研究集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辑。[43] 胡文彬《楝亭佳梦已难寻——乐钧题楝亭图》,《红边脞语》,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版,第165—167页。[44] 以上四首,见顾斌《楝亭闲辟读书圃 宾朋满座伤春风——〈楝亭图〉题识补遗》,《红楼文苑》2012年第1期。[45] 李军《曹氏家藏〈楝亭图咏〉卷佚诗考——兼论该书流传改装问题》。[46] 邓汉仪《诗观三集》页583。此诗已为薛龙春辑出,惟首二字有异文,参见薛龙春《〈楝亭图咏〉卷的作者、诗画与书法》。[47] 袁启旭《中江纪年诗集》,《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72册,第365页。[48] 薛龙春《〈楝亭图咏〉卷的作者、诗画与书法》,第25页。[49] 周汝昌《红楼梦新证》,第286—287页。[50] 吴暻《西斋自删诗稿》卷上,《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09册,第231页。[51] 少文《记〈楝亭图咏〉卷》,第25页。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