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时间:2023/11/9 作者: 短篇小说 热度: 13251
◎马自忠

  张奶奶这一生,就活了一个字:抢。

  张奶奶出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能看明白这个世界的时候,最先进入视野的就是各种抢购的场面。

  张奶奶出生在一个还算殷实的家庭,父亲在一家店铺当总管,虽然工钱不高,但养活全家人绰绰有余。况且是店铺的总管,藏一点掖一点,家里的生活也就过得比一般人家宽裕一些。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即便是在贫困动荡的年代,张奶奶的童年也就没有经历过什么困难。

  但张奶奶刚记事的时候正是改朝换代之际,旧政权气数将尽,社会呈分崩离析状态。城里虽然没有发生打劫抢夺的事情,但抢购抢买,确是天天在上演,这给张奶奶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张奶奶的父亲每天最头疼的就是应付抢购的事。城外兵荒马乱的,不安全,大多数商队不愿意跑生意,城里的商品非常缺,少量的在黑白两道行得通的商家运来为数不多的商品,刚一到店,一会工夫就被抢购一空。

  掌柜的要求涨价,她父亲以各种理由推脱。有一次,实在被逼得没办法了,她父亲怒吼一句:你要发国难财,小心哪天被人一枪崩了。

  掌柜的一听,吓得不敢再说涨价的事,只是要求,一定不能亏本,还要把东西看好,不能丢了,也不能被人抢了,如果丢了或被人抢了,就由他来赔偿。

  她父亲每天像做贼一样,提心吊胆地处理各种事情。夜里,和伙计们把商品偷偷摸摸运到店里。白天,给排队的顾客限量卖。买不上的顾客就站在大街上乱骂一通,她父亲好言相劝,顾客第二天又早早来排队。

  张奶奶经常跟随给父亲送饭的母亲来到店里,这些场景给张奶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政权成立了,城里一派欣欣向荣的火热景象,马路上欢声笑语,商店里商品日渐丰富。

  张奶奶唱着歌走进了学校。

  通过公私合营,她父亲成了国营商店的职工,还是个小头目,不过,名称由总管变成了组长。

  这样的幸福时光过得不长,抢购风又来了。但,这次的抢购和以往的抢购不一样了,没有票证,排上队也没有用。

  她父亲又开始了那种提心吊胆的工作。让她父亲更胆战心惊的是,白天,领导当着大家的面,让他管理好商店的物品,严格按照票证制度办事,但晚上,领导又来到他家里,要求他额外搞点东西。刚开始,是小的,少的。后来,随着形势越来越严峻,要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终于,她父亲犯事了,以侵吞社会主义物品的罪名,被下放到了郊区的农场里劳动去了。

  张奶奶这时候初中毕业了,被招工到省工业中等专科学校从事后勤工作。

  父亲不在家了,弟弟还在上学,还有爷爷奶奶,家里的重担就落在了她和母亲的身上。母亲是旧社会过来的人,除了持家做饭,外面的事基本啥也干不了。所以,拿上票证买东西,基本上是张奶奶的事情。

  但那时,东西少,货物缺,买粮买菜一定得抢先下手,否则,最后就是不好的东西了,甚至是不能吃的,这对他们家来说,无疑是严峻的事情,一大家子人,哪敢有半点闪失。

  张奶奶上过学,有文化,年轻,再说出身于卖货之家,所以,在抢购方面,早已有了大把的经验。

  商店里来菜了,张奶奶最先冲上前,拣新鲜的,来水果了,抢没伤疤的;粮站来粮油了,先抢上再说。甚至,和商店粮店的售货员早已搞好了关系,送个笑脸和小礼品什么的。而对于售货员来说,抬头不见低头见,都是有票的,卖给谁不是卖呢。

  张奶奶是一个有心人,一般在商品食品来的头一天,就打听清楚了,第二天需要不需要提前行动,如果需要,天一亮她就行动了。

  先下手为强,这是张奶奶最拿手的本领。

  几年下来,张奶奶在街道里单位里,抢出了名气,而且也确实抢来了家里的基本生活。

  通过抢,也让张奶奶比同年龄的青年成熟多了,俨然不像是一个未婚青年,在单位里,连那些结了婚的人也要让张奶奶三分。

  让张奶奶得意的是,通过抢,她占据在社会的上风口上,虽然也有一些闲言碎语,但家人没饿下,还能施舍般给别人一点东西,这在那个年代就是地位上的优越。

  抢,不但给张奶奶带来了生活上的优渥,也给她带来了心理上的优越感。以至于,在张奶奶的意识里,抢,已是生活中必须掌握的基本要领。

  但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的。

  抢来的丈夫就是一个巨大的失败。

  长话短说。一天,省地方戏剧团来到他们学校演出,舞台上一位小伙将板胡拉得如泣如诉,引人入胜,也拉得张奶奶是思绪摇曳,芳心偶炽。更让张奶奶心跳加速的是:小伙一米八的身高,白皙的皮肤,健硕的体格,英俊的面庞,长脖棱鼻,完全是一副让少女心抖的模样。

  省地方戏剧团和他们学校在一条街上,都是新组建的单位,除了少量从全国各地调遣来的老同志,大多是新招入的年轻人,这时候,也都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两个单位的年轻人都互有来往。

  谁想联系到谁,并不难。

  谁想和谁谈对象,从单位方面讲,门当户对,也挺好的。

  经过一番努力,她打听清楚了小伙的基本情况,并和这个小伙联系上了。

  闹心的是,小伙已经和本团的一位女演员在谈恋爱。

  管他三七二十一,先下手为强,这是张奶奶的一贯风格。

  于是,张奶奶发动了凌厉的攻势,半年下来,成功地将小伙抢到了手。

  当然,张奶奶也是掂量了自己的优势,才下的手。小伙来自农村,他能到城里来工作纯属意外。小伙家境贫寒,吃了上顿没下顿,从小就跟着江湖艺人走街串巷,吹拉弹唱,混个肚儿圆。

  小伙天资机灵,在师父的调教下,拉出了一手好板胡。

  却说省地方戏剧团组建后,团领导经常下去采风,一边搜集地方戏,一边招揽地方戏的人才。而地方戏的人才大多就在这些江湖艺人中,小伙人长得俊秀,板胡拉得确实好,更突出的优点是年龄也刚合适,就被下乡采风的团领导发现了,作为一个地方戏的好苗子,被带到了省城。

  小伙本身是一个胸无大志的青年,一下子从地狱到了天堂,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年代,俨然是乞丐变王子,自然而然就飘了起来,加上人长得英俊,倒追的姑娘也不少,那个女演员就是其中之一。

  女演员虽然也是城里的,但家里是小地主成分。而张奶奶,根正苗红的工人阶级,这就像是后来的官二代富二代一样,没有多少人能抵挡住诱惑。

  当然,最主要的是,张奶奶长得比那个女演员还俊俏些,这就是女人的资本。

  有这两大优势在手,张奶奶底气十足,辅以她抢来的物品食品,一顿猛攻。而小伙呢,上有农村里忍饥挨饿的父母,下有自己在城里举目无亲的孤单,没有挣扎多久,便束手就擒了。

  孰料,心仪的尤物抢到了手,小伙却不是一个省油的灯。

  结婚后,没过上几年安稳的日子,小伙好吃懒做,拈花惹草,风流成性,还不顾家,工资只供自己花天酒地,不管妻子孩子冷暖饥饱。

  和原来谈的那个女演员一直保持着性关系,另外还和几个女的有绯闻。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还不止一个。这还了得,张奶奶使出浑身解数,各种闹啊——找妇联,找丈夫单位的领导,假装自杀,以离婚相威胁,生第三个孩子……她能使的办法用尽了,最终,还是失败了。

  万物众生,相生相克。很不幸,张奶奶遇到的就是她的克星。闹了几年,人也闹乏了,丈夫还是那个样子,没有丝毫的改变。张奶奶也想离婚,但在那个年代,生存都是问题,离婚,谈何容易。

  在同事的眼中,张奶奶是一个成功的失败者,成为大家口中的笑谈。

  一个家庭,三个孩子,说有却无的丈夫,张奶奶的生活压力可想而知。

  只得更加努力地去抢。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有时候,想抢还不一定能抢得到。首先,得有票证。当然,票证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有票不一定有货。但是,如果处理好关系,会来事,也可以掏半斤的票得到一斤的货,就像她父亲做的那样,只是她父亲弄出去的东西太多了。

  能不能把东西弄到手得看本事。

  多年下来,张奶奶练就了多种本领:猛虎下山,哀求可怜,装疯卖傻,装模作样,蛮横撒泼,就像是身负十八般武艺,哪一种场面就用哪一种武器,收获颇丰。

  就这样,带来了全家人的温饱。

  要说张奶奶的命苦吧,好像不至于。说不苦吧,每当看到张奶奶奋不顾身奔波在街头巷尾,确实令人怜悯。

  就是在这种也算是困难的环境中,带大了三个孩子。尽管不幸,家还算成形,没有散乱。

  在这种苦多甜少的生活中,张奶奶度过了艰辛的上半生。

  在下半生开始的时候,改革开放了,商品一下子多了起来,生活也好了。

  按理说,不用再抢购了。

  可人一旦上了瘾,就很难停下来了。越来越丰富的商品,反而越激发了张奶奶抢购的欲望。仿佛原来的时光亏欠了她,她要补回来。

  街头有促销打折的活动,张奶奶一定要上前打探一番,市场里有处理货,她总是要买一点,不买手痒痒的。超市的海报,报纸上的广告,她总是要逐行逐句仔细阅读,不落下抢购的机会。

  连路边的各种活动都不会放过。一次,张奶奶从一家商业化私人医院门口经过,看到很多人在医院门口做免费的检查,她也上前做了检查。检查单上显示,她的心脏有问题,工作人员给她推荐一种药品,说服用这种药五个疗程,她的病就能治好。

  医生手摸着张奶奶的脉搏,眼睛看着天花板,故作高深地说:这种药生产工艺复杂,运用最先进的萃取技术,将药物中最治病的物质提取了出来,药效比一般的药高两倍,服用后,就形成了双路给药……

  医生的高谈阔论,张奶奶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是真是假。看着张奶奶疑惑的眼神,医生换了一副严峻的面孔说道:我们国家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物品永远都会处在短缺的状态,别看现在商品丰富了,但好东西永远是稀缺的……

  嗯,这话说到张奶奶的心坎上了,张奶奶当即就买了药。

  回来后,小女儿批评了张奶奶一番,并带她到正规的医院做了检查,检查结果是心脏好好的。

  张奶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药是不再乱买了,但医生的一席话却深深地印刻在张奶奶的心中,因为这就是她抢购的理论依据,行动指南。

  家有余粮免得心慌。这是张奶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家人不停地劝说,让她不要抢这抢那,现在的物品都过剩了,东西不会缺的,你也上年龄了,要保护好身体,颐养天年。但张奶奶根本听不进去,依然奋战在商场超市以及各种搞促销活动的场合。

  家人有时候也很纳闷,城里每天搞活动的场合那么多,但张奶奶仿佛有密探通风报信一样,在第一时间就知道了。比方说,离他们家很远的一家超市推出特价鸡蛋,天一亮,张奶奶就出发了。

  看到张奶奶这么辛苦,家人也是想了很多办法阻止她,无奈抢购已经是张奶奶生活中和喝茶吃饭一样重要的事情,根本戒不掉了。

  这样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中,张奶奶的年龄越来越大了,走起路来越来越吃力了,抢购行为开始逐渐减少。

  看到张奶奶即将要消停的样子,家人暗暗高兴,走不动提不动了,不用人劝,你自然就会收手。

  孰料,就像是天方夜谭里的故事一样,阿里巴巴从天而降。

  在电脑时代,张奶奶还对网上的抢购望洋兴叹,但现在的科技发展太快了,没过几年,就到了手机时代。

  一机在手,张奶奶真是如鱼得水,不用挤公交,不用提东西,一按手机,东西就来了,就像天上掉馅饼一样。

  真是太方便了。对于像张奶奶这些以抢购来填充内心恐慌的人来说,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张奶奶像是焕发了第二春,人也精神了,眼也不花了,记忆力也比原来好多了。

  原来连老年机都用不好。现在,在孙子孙女的帮助下,手机玩得比年轻人还顺溜。

  张奶奶让孙子将自己的工资卡直接绑定在了手机上。

  报纸也不看了,也不再打听各个商场的促销活动了。

  现在,一天多半时间盯着手机屏幕,翻看各个网店的抢购信息。手机上的抢购活动可远比商场超市,花样繁多,令张奶奶目不暇接,恨不得再生出一双手来。

  双十一,张奶奶比年轻人还激动。吃过晚饭,坐在沙发上就不动了,拿上手机,划来划去,只等零点的钟声敲响。

  网购平台上的什么限时淘、秒杀抢之类的活动,张奶奶一个都不会放过。每天不抢购点东西,心里就像是缺了点什么。

  家人给张奶奶起了个外号叫网购达奶。

  张奶奶也知道家人的反感,但她也讲她的道理。比方说,张奶奶认为,别看当前商品很丰富,但一切都很难说,说不定哪天,东西说没有就没有了,趁着现在有钱方便,要把东西买得备下,以防不测。还有更雷人的话:我经历得太多了,你们别小看我,我经历了两个朝代,啥事没经过,啥人没见过?人活着就是这样,谁的声音大,谁说了算,东西,谁抢上就是谁的。

  家人还能咋样呢,只能由着张奶奶折腾。

  打家人脸的是,现在的这个社会真的仿佛是为张奶奶到来的,你看这某宝的热劲还没过呢,某东、某购、某多,各种平台如雨后春笋纷纷而出,推出的砍价、拼购、快抢等等活动像电影镜头一样,一个接一个,仿佛是专门为张奶奶设计的。

  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张奶奶多半的时间遨游在各种网店里,抢购五花八门的物品。

  张奶奶在小区门口的小卖部放置了一个箱子,每月给小卖部付点收货费,快递来了,就投在箱子里。时间长了,连各个快递公司的快递小哥都熟悉张奶奶了,只要是张奶奶的快递,直接放箱子里,连通知电话都不打了。

  慢慢地,家人也改变了看法。看到张奶奶精神十足,像是年轻了几岁,家人反倒觉得,这也是一件挺好的事情。

  老人不出去乱跑了,安全有保障。

  动手动脑,总比整天呆坐在电视机前强。

  不就是个退休工资嘛,全都贡献给网店,也没多大关系,送给哪里不都是个送嘛。

  家里,张奶奶的卧室基本上就是一个货物储藏室。围着床,四周都是买来的各种物品。至于买回的东西,大多是无用的和用不着的。当然,也不是什么值钱货。

  尽管全是低档货,却也填满了张奶奶空虚的心,每天,看着这琳琅满目的物品,张奶奶的心里充满了说不尽的舒坦和满足。有时候家里来客人了,张奶奶还刻意领客人到她的房间里看一看。

  抢了一辈子,不就是要的这个结果吗。

  只是,这网购看似方便了,但也给家人带来了麻烦。原来张奶奶在市场上抢购的东西,大部分还是有用的,至少送人也还能拿得出手。

  现在,在网上买东西,黑灯瞎火的,大部分是一些无用的东西甚至是废品。再加上,随着张奶奶进入昏聩年纪,见便宜东西就抢,有时甚至是为了赠品而抢购,这些东西,质量低劣,毫无用处,也就不好意思送人了。过一段时间,小女儿就悄悄地清理掉,张奶奶再继续堆积,周而复始。

  关系好的亲戚邻居也纷纷给张奶奶的小女儿说,让她想想办法,阻止张奶奶这样折腾。家里没有挖矿的盖楼的炒钱的,别糟践钱,平民家庭,能节省一个是一个,能存一个是一个,天晴防个天阴呢。

  小女儿说,能劝住的话,早就不是这个样子了,由着她去吧,就当她买个高兴,活个开心。

  话虽然这么说,但知情人都知道,张奶奶这一生,活得很不开心。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