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83年的一天,临近中午,响水中学来了一个外地人。那个年代,走乡串寨的手艺人、生意人不少,他们凭自己的一技之长,闯荡江湖,俗称“江湖艺人”。这类人,在广大的农村,很有市场。特别是夏天,闷热难耐,农民们愿意花2分、3分的逗钱听一场评书。杂耍的,带点智慧、带点趣味,正和学生胃口,就专攻农村中小学。见得多了,无非照相、耍猴、杂耍、爆米花、说评书等等。但是,这天来的这个人,不是耍猴,也不是耍魔术,而是……当然,更加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人的到来,深深地影响了响水中学,甚至可以说是改变了数十名高中学生的命运……
上午最后一节课,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唐应顺走进了教室。唐老师是学校的语文王牌老师,他上课与众不同。再深奥的知识,从他嘴里讲出来就显得浅显易懂了,因此,备受欢迎。当然,就讲课而言,响水中学这样的老师不止唐老师一个,特殊的是,唐老师还有另外的背景。有了与众不同的背景,唐老师在响水中学的地位已经超过了校长。因此,他一走进教室的时候,立时鸦雀无声,学生们都用崇敬的眼神看着他。
唐老师没有讲课表安排的语文课,而是拿出一支钢笔来。这支钢笔是唐老师的骄傲,是全县“优秀教师”的奖品。唐老师异常珍惜,不但经常使用,还一直佩带在身上示人,可以说,是与唐老师形影不离。据课代表透露,这支钢笔不是用来改作业的。唐老师改作业是用的蘸水笔,红墨水。而这支钢笔,只吸蓝黑墨水。学生们使用的也是钢笔。高中几年,一支钢笔用到毕业。使用的蓝黑墨水一瓶又一瓶,钢笔始终没有换,哪怕坏了、残了,也有修钢笔的来修好,或者干脆去卫生所找点胶布一缠就解决问题了。当然,学生的钢笔根本没有办法和唐老师的比,这支钢笔包尖,上体的硬塑料黑得发亮,下半部分,握手的地方是不锈钢,比平常的钢笔略重,用唐老师的话说,“是有手感!”唐老师还说,既然是有手感,就要写点东西出来。唐老师又展开说,有意义的东西,就要让他产生应有的影响。
唐老师就用这支骄傲的钢笔,写出来不少骄傲的文章。比如短篇小说,比如散文。这些小说、散文都在全国各地发表了,在全县引起了轰动。唐老师加入了市作家协会,还当选为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因此,唐老师不仅仅是老师,还是作家。
唐老师是两年前来响水中学的,当时响水中学刚成立高中部,正需要优秀教师。之前在县城中学任教的唐老师,就在大家不明不白的眼神中来到了响水中学。来响水中学的原因,据说,是为了爱情。后来,全校师生才知道,唐老师是为了一段伤心的爱情,或者是为了躲避、为了疗伤才来响水中学的。响水中学是全县最偏远的中学,位于华蓥山脚下,是周边两个乡镇合并的,其他两个乡镇更加偏远,如果响水中学再不成立高中部,那么,就只能去县城上高中了。这对农家子弟和他们的父母来说,在脑壳里要转过这个弯,天远地远地上学,无异于登天。那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学生流失。
县城的优秀教师,而且还是作家,来响水中学任教,自然是响水中学的福气。响水中学的老师,有很多都是中师毕业,大学生特别少,唐老师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不消说,书也教得特别好,不然,在高手林立的县城,也不会被评为优秀教师。唐老师的优秀,很快就收获了爱情,本校的外语老师把爱情送上了门。这个美丽的外语老师,爱上了唐老师的口才,爱上了唐老师的文笔,爱上了唐老师抽烟歪着脑袋的样子……总之,唐老师的一切,都令这个外语老师着迷。然而,这个外语老师却有一个当副县长的爹,而且是常务,更而且,他看不起平民出身的唐老师,于是乎,唐老师和外语老师的爱情遇到了“法海”。主动要求发配到响水中学来,总比教育局喊你来有面子。
二
唐老师把钢笔拿在手上。学生们都不明白意思。这支钢笔是学生们心中的神,学生们都把这支钢笔当圣物,平时瞻仰很少。只有某个学生的成绩上去了,或者哪篇作文写得特别好的时候,唐老师高兴了,就拿出这支钢笔,给这个学生看看,或者允许学生写几个字,这在全班、全校都是一种奖励、一种荣誉。谁都为争取到这个荣誉而战。因此,成绩就有你追我赶的架势。学校领导、老师、家长都很满意,这样下去,这个班有望来个开门红。全县其他有高中部的乡镇中学,往年基本上没有考上大学的,最好的是某乡镇中学,考上了6名大专。
唐老师问:“这是什么?”
学生们异口同声回答:“钢笔!”
唐老师对这样的回答,不是很满意。他不满意的反应,不是吵、不是闹、不是骂,而是独辟蹊径地引导。唐老师的教学方法,是他专门独创的,哪怕看着和教学大纲不符,校长也不会批评他,因此,在响水中学,唐老师完全可以贯彻他自己教书育人的理念。就算该讲正课的时候,他讲历史故事,也没有哪个老师有异议。他把钢笔递给前排同学,说,大家轮流传着看看。
于是,这支钢笔就被大家依次传着看。拿着看的学生,都暗暗吃惊。原来,这支钢笔的上半部分,原来黑得发亮的塑料杆上,赫然雕刻着一只飞翔的凤凰头像。这显然是刚刚雕刻上去的,虽然只有寥寥数笔,看着却活灵活现,似有微风吹来。同学们爱不释手,看着就浮想联翩,每个人在心里叹了一口气:如果这支钢笔是我的,该有多好啊!特别是班长杨红梅,不知道怎么的,居然看哭了。
唐老师收回了钢笔,这才问:“好看吗?”
都说:“好看!”
都说:“太漂亮了!”
唐老师就说,请大家拿出你们的钢笔。一时间,教室里就传来哗啦啦开文具盒的声音。都把五花八门的钢笔拿在手上。有的缠了胶布,有的笔尖歪了,有的漏墨。
唐老师说,我们学校来了一个美术家,一会儿放学后,大家吃了饭,利用中午的时间,就可以找他给你们雕刻自己喜欢的图案,或者把自己的名字雕刻上去。
教室里一遍欢腾。
唐老师接下来的话,却让大多数学生望而生畏。他说,美术家在其他学校收7分钱,我给他讲了一下,只收大家5分钱。作为励志,我想5分钱还是很值得的。
下课了,同学们纷纷涌向厨房。
乡镇学校基本上都差不多。学校有一个食堂,专门给师生蒸饭。一口大锅,上面放一个蒸笼,再把学生的饭盒依次放进去,一层一层地码放好。没有铝质饭盒的,就用粗土碗放最上面。放学的时候,学生们再各自去取,每次3分钱。
拿着盒饭吃的时候,大家果然看见了那个美术家。他很年轻,留着短短的头发,坐在操场边。
刚开始,学生们远远地看着。他们三五成群地蹲在一边吃饭,或者互相交换着吃带来的咸菜。咸菜是装在罐头瓶子里面的,一个星期回家取一次。条件好的家庭,带的咸菜也不一样。有的咸菜里面还有零零星星的油渣,甚至指甲盖大小的肉末。条件最差的,就是油煎盐。一瓶盐,被少许油煎得黄黄的,当着下饭菜。当然,老师的生活不一样,饭是一样的,各人拿去蒸,但是,中午和晚上,厨房都要炒一个菜,星期五晚上,还有一份红烧肉。平时的菜,就是乡村的青菜,放了不少豆瓣,咸咸的,下饭。
那个美术家也在望着大家。不知道他吃了没有,或者吃的什么。吃过饭的同学,三三两两地结对来到美术家面前,扭扭捏捏的,不知道怎么开口。美术家很和善,问,同学,雕一个什么?操场上摆了一张课桌,美术家坐在那里,就像是一个即将上课的老师。桌上放了一本自制画册,有十二生肖头像,有各种签名的设计,还有诸如“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等名言名句。美术家一一展示,解释说,这些都可以雕刻在钢笔上面的。见同学们犹犹豫豫,他又从一个挎包里面拿出几支钢笔来,这些钢笔都是崭新的,吸水钢笔是不是新的,看“肠子”就知道,肠子是同学们对钢笔储水塑料管的统称,如果用过一次,塑料管壁就会沾上污渍,是很难洗干净的,且里面有小水珠,用力甩,也甩不干。这些新钢笔,无一例外的是,在黑得发亮的塑料笔杆上,都雕刻了金光闪闪的图案。
美术家开始兜售,这支钢笔多少钱,那支钢笔要多少钱。都不贵,多半都是4角到8角钱之间,最好的1.2元。说实在话,这些钢笔和供销社都一个价,比供销社好的是,多了这些花花绿绿的图案。
围观的同学越来越多,没有人买钢笔。特别是班长杨红梅,逐个把每支钢笔都看了个遍,对每一支钢笔都爱不释手,眼里满是渴望。美术家说,要不要来一支?
杨红梅脸红了,放下钢笔。同学们都是穿的补巴重复补巴的衣服,特别是班长杨红梅,一个高高大大的女孩子,被美术家这样一看,恨不得找个地洞钻下去。按说,这样的事情有点尴尬,她应该马上离开美术家了,但是,她没有走,也没有感到十分的为难,而是把后面的一个男同学推向前,说,他要刻个东西!
那个被推的男同学,一直在观望,他不想带这个头。他想等别人先雕刻后,如果很满意,自己再决定。他本来犹豫不决,经班长杨红梅一推,就有了大义凛然的意思,把一支还算新的钢笔递给美术家,说,我要画个鸡公!
男同学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美术家连说,好好好!接过钢笔,开始凝神静气地构思。
大家大气都不敢出,随着美术家的目光,再看那钢笔,好像就已经不是原来的钢笔了。久不动作,男同学开始紧张了,结结巴巴地说:“别给我刻烂了,不然回去要挨打!”
美术家笑呵呵地说,同学,刻烂了,我就赔你一支。美术家大气地拿出那几支崭新的钢笔,放到桌子上,“如果给你刻烂了,你就选一支!”
男同学笑眯眯地抓过一支刻有龙的钢笔说,我就要这支!
美术家笑眯眯地说,可以,等我刻烂了再说!
围观的同学开始骚动,在心里暗暗地和自己打赌:刻烂?不刻烂?赔?不赔?
关键时刻到了,都看美术家怎么来雕刻这个鸡公。鸡公是本地的叫法,书面语言或者其他地方,叫的是公鸡。大红的冠子、好斗的姿势,带有雄性的勇武。美术家拿出一把很细的刀子,左手拿笔,右手攥刀,只见他左右手同时转动,不过10秒,就把钢笔放在了桌子上。
男同学有点兴奋,声音颤抖地问,刻烂了?
都问:“刻烂了?”很多同学带着幸灾乐祸,是啊,都很贫穷,你去拿5分钱来搞锦上添花的美事,太让人羡慕嫉妒恨了。刻烂了才好,谁叫你显摆?美术家不赔更好,哪有拿旧钢笔换新钢笔的道理。
美术家不慌不忙地从口袋里拿出一块 “金子”,对着自己雕刻过的地方,一阵涂抹,然后,用一张绒布轻轻一擦拭,奇迹出现了,一只好斗的鸡公金光闪闪地跃然于笔杆上。男同学还没有看够,就被别人抢去了,互相传看着,心里美滋滋的。等到其他同学再抢的时候,已经是恋恋不舍了。
唐老师带的这个高中班,有61个人,这个班的参考人数,在全县来说,居于中位。据学校领导讲,最大的希望是能够有那么3、5个人考上大专,就可以对得起自己艰苦的申请和上级同意办高中部的一个交代了。校长对着唐老师笑眯眯地鼓励,说,如果有一个考上大学,就打报告提拔唐老师当教导主任。
唐老师微微一笑,笑得含义不明,不知道是同意还是不同意校长的意见。
这天中午的效果并不理想,全班只有11个人在钢笔上做了雕刻。于是,下午第一节课,唐老师就把美术家请进了教室,让他给其他50人雕刻。同学们都按着钢笔不敢动,因为,在他们可怜兮兮的口袋里,根本没有雕刻钢笔的预算。
同学们还没有心理准备,在心中有了疑问,不知道唐老师为什么这样,唐老师从来没有做过让学生交钱为难的事情,也没有收集班费的先例。在某个特殊时刻,比如需要照集体相,就风风火火地召集大家站位,之后,学生们不但没有交钱,还能够从唐老师手里领到一张照片。
同学们无助又无奈地望着唐老师。特别是班长杨红梅,还趴在桌子上,嘤嘤地抽泣。她的难受,大家可以理解,作为班长,没有带头雕刻,以至于,这样的小事情都让唐老师操心。难受是有传染的,没有雕刻的同学,就有了惺惺惜惺惺的表情。
唐老师说,大家不要想得太多,每个人都有一份,已经雕刻了的,就再雕刻一次。比如,你刻了图案,那就再刻一个名言名句、或者签名。这个费用,我来出,大家现在要想的是,刻什么内容!
同学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就像农村的鸡鸭,几只、几十只绑在那里等候宰割,没有想到,捆绑的绳子却突然松垮了,那种死里逃生的欣喜是难以言表的。
大家叽叽喳喳地讨论着雕刻什么,气氛是空前地活跃。
三
唐老师的秘密,是真秘密,轻易是打听不到的。就连学校的老师,互相间也没有交头接耳地流传过。比如写作,这个秘密就是公开的了,因为唐老师不断有作品在外地发表,隔三差五的,就有邮差来到学校,扯着喉咙喊:“唐老师,挂号!”
或者声音高亢地喊:“唐老师,汇款!”
这个时候,都知道唐老师又发表作品了。大家起初不明白的是,认为发表就发表了,发表作品了,证明你有那个写作能力。没有想到的是,发表了,不但给你寄来了发表你作品的报刊,还会给你寄汇款来,唐老师说,这是稿费!
此时,老师的工资是40多元,唐老师的稿费不断,今天3元、明天5元,甚至还有几块几角的,这样每一个月加起来,也与工资差不了多少,老师们还经常开玩笑,说唐老师是 “万元户”,唐老师也不生气,拿出烟来撒一圈,自己歪着脑壳吸一口,吐出一缕长长的烟雾,说,谣言!
唐老师吸烟的习惯是,右手中指和食指夹烟,头偏着,向右上方微微仰视,然后徐徐地吐出烟雾来。这个动作,成了班上吸烟的标配和必须动作,在后来吸烟的男同学中,全部都是这个动作,甚至在吸烟的时候,还有女同学纠正某人姿势不正规。
稿费,多么神圣!在老师和同学们眼里,稿费比工人的工资,比农民卖鸡卖鸭卖粮食来的钱,还要……神圣。除了“神圣”,大家再也找不到其他形容词来形容了。
唐老师爱情的秘密,在1983年的这个夏天也揭开了。高中阶段,一刻不得闲,唐老师却突然病倒了,去县城医院住了几天院。这段时间,有关唐老师的一切,都是班长杨红梅转述,同学们默默执行就行。
班长杨红梅传话,唐老师的初恋美女外语老师结婚了。大家都自作聪明地说:“哦,怪不得!”
接着,班长杨红梅自言自语:“可能是唐老师受了刺激,脑壳缺氧,一下晕倒了,医生说,养几天就好了!”
最后,班长杨红梅气愤地说,唐老师这么好,还不要,真是脑壳有包!
同学们开玩笑说,那你嫁给唐老师嘛!雕刻鸡公那个男同学马上起哄:“师母!”其他同学跟着闹,杨红梅红了脸:“你以为老子不敢呀?”说实在的,那个年代,农村学校的学生上学晚,特别是高中生,年龄都偏大,像唐老师这种从大学出来走上讲台的老师,比班上年龄大的同学,还大不到十岁,特别是班长杨红梅,只比唐老师小五岁。
杨红梅的语气压住了开玩笑的同学,试想,一个女同学,开口闭口,把“老子”挂在嘴上,不是生气了,就是豁出去了,谁还敢趁火打劫。于是,大家转移话题,都嚷嚷着要去医院看唐老师。班长杨红梅又说,唐老师说了,谁也不许去医院看望他,唐老师很快就要回来,唐老师让我转告大家,时时刻刻拿出钢笔看看,别忘了初衷!
四
全班每个同学的钢笔都有了雕刻。唐老师很高兴,同学们更高兴,班里的气氛充满着喜悦,或者说一股青春的骚动。唐老师看了每一个同学的钢笔,还逐一给了点评:“嗯,这个好斗的鸡公不错,你们现在就是要像一只好斗的鸡公,没有斗志,怎么上战场!”
“嗯,这句话不错,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好,这个好!”
当看到班长杨红梅的钢笔后,唐老师愣了一下,没有一句话的评论,因为,杨红梅雕刻的,和唐老师的钢笔一模一样,也是一只飞翔的凤凰头像。杨红梅脸色绯红。
唐老师最后作了总结,要求大家每天都要拿出钢笔来看看,激励自己,不懂的地方问老师,主课老师随时等着大家。
唐老师说:“今天开始,我们来比赛,看看谁的进步大,你们攻成绩,我攻作品!”
唐老师出院后,首先进行了一场模拟考试,成绩很令人满意。他笑了:“你们暂时赢了,这么久我都没有作品发表了,不过,不要高兴过早,我的新作品已经写了20多万字了!”
同学们暗暗铆足劲,决心和唐老师一决高下。
奇迹出现了,响水中学这年考上大学的14人、大专的26人,还有几个考上中专的,一下子,响水中学的名声享誉全市。
五
六年后,响水中学的规模更加大,高中部的人数和县城中学不相上下。很多县、市的孩子都转到了响水中学就读。响水乡也改成了镇,有了一个小县城的样子。这么多年,送走了一届一届的毕业生,且每届的成绩都很好,上级要调他回县城中学,他拒绝了。学校要提拔他,他也拒绝了。唐老师还是一个老师,教毕业班。他自己说,自己不是当官的料,能够当好一个教师,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教书之余,写写小说,就是自己生活的全部。就连放寒暑假,唐老师哪里都不去,住在学校,一心一意地看书,一心一意地写他的小说。
同事们有点奇怪,也很纳闷,都说,唐老师的教学成果,我们都看见了,但是,他的写作成果,自从送走1983年那一届毕业生后,再没有看见他发表过一个字。他们最担心的还是唐老师的终身大事,所谓成家立业,“业”早已经立了,“家”呢,还八字没有一撇。
其实,这些年来,不少人操心着唐老师的婚姻大事。先是校长,介绍了自己的侄女,侄女也很漂亮,在乡广播站当播音员。拗不过面子,唐老师去见了一面,见面就如同被蛇咬了般逃离了。校长不知道缘由,就让其他老师来打听,唐老师说,播音员真像那个以前的外语老师,还说自己看着就胸口痛。校长听后,摇摇头:“不可理喻,这是哪儿跟哪儿啊!”
后来,学校分来了生长在城市的两个女大学生,虽然年龄上有点差距,两个女大学生都非常倾慕他的才华,先后主动进攻,都失败了。其中一个还忍不住牢骚满腹,说,唐老师看着高高大大的,是不是身体有什么毛病?
再后来,乡政府的女副乡长也来主动一试,无一例外的,都无功而返。
再后来,人们就习以为常了。
这年暑假,班长杨红梅回来了一趟。杨红梅是很少回来的,在北京读大学,毕业后又在国家某部委工作,听说马上就要提处长了,工作异常繁忙,很难找时间回来。同届的同学,都已经孩子满地跑了,她还是独自一人。她这次回来是专门为一件事情。在信中,得知唐老师这么多年来一直还是单身一人,就有了希望,满怀激情地直接到了学校。不知道她和唐老师究竟谈了什么,有同学看见,杨红梅是哭着走的。
杨红梅这一走,唐老师真病了,一检查,食道癌晚期。
六
杨红梅费尽了周折,基本上联系齐了1983年那一届同学,大家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赶了回来,围着他,一声一声地喊着唐老师。唐老师精神尚好,鼓励大家好好工作,还说,我这一辈子,最大的骄傲,就是响水中学的首届毕业生是我送走的。
当然,唐老师没有说出他的遗憾。
其实,他的遗憾早已经传遍了那一届。上次,杨红梅回到母校,本来是来相亲的,来倾述的,来说明为什么雕刻凤凰图案、为什么脸红,为什么自己这么好的条件一直还是单身。在国家部委工作,她这样的才女,追求她的人,不是官二代,就是富二代,为什么她无动于衷,就是在她心里,有一个人早已经占满了她的整个内心……总之,需要向唐老师说的话很多很多。没有想到,唐老师一口拒绝了感情。谈起工作、生活,就说到了创作的小说,足足有一大箱子。底下的纸页,有的都开始泛黄了。小说写好后,修改了多次,仍然没有寄出去。
同学们这次回来,就是要出版唐老师的小说。
唐老师咧着嘴笑:“那我今生就没有遗憾了!”
很快,出版社回复,小说虽然是自传体,但是,其可读性、思想性超过了国内很多畅销书作家,出版社愿意给版权费出版。这个消息令大家兴奋不已。这个时候,钱已经不是问题,谁都知道,自费出书和出版社给版权费的书,完全不在一个档次。这样的出版,是对唐老师文学造诣的高度认可。
唐老师兴致也高,每天在同学们的陪伴下,走走看看,根本不像一个病人。只是,在咽食的时候,才显得异常艰难。口内的黏液如蜘蛛吐丝,怎么都吐不干净。有时候,吃下去的东西,不一会又呕吐了出来。
出版社的计划是把唐老师的作品分为长篇小说三部曲出版,书名就叫《脚印》,封面设计是一个一个的脚印,慢慢地走向远方……
同学们都感觉,这设计也好,计划也好,都不错。可是唐老师却一言不发,好心情荡然无存。看着封面出神,心事重重的样子,头轻微地摇。
老师不满意,当然得让出版社重新设计。解决这个问题的,还是杨红梅,她冥思苦想一番后,私下和出版社一沟通,出版社的方案就出来了——
书名《凤凰涅槃》,封面是一只飞翔的凤凰头像。
唐老师笑了。
同学们幡然醒悟,说,我们怎么就没有想到呢?随后,不断恭维道,老师毕竟是老师,就是比我们有智慧。
躺在病床上,唐老师望着眼前摩肩接踵的学生,微笑着说,书出来后,我送你们每人一本。
唐老师又有气无力地说,师生一场,老师就只能给你们留下这点念想了!
唐老师手指着封面交待,如果你们有心,等我死后,就在我的墓碑上刻上这个图案就行了。
同学们都眼含热泪,面对唐老师不住地点头。
病房里一遍寂静,似有清风拂面,如同凤凰飞过……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