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作”而论“道”——《京华烟云》中的道家思想

时间:2023/11/9 作者: 延河(下半月) 热度: 13585
章雅昭

  林如斯在评论父亲林语堂的小说时,写道:“此书最大的优点在其哲学意义……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初读时只觉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今日重读,才对其中的道家思想有所体悟。

  《京华烟云》通过姚府、曾府、牛府三个家族的兴衰,反映了从义和团运动到“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开始阶段这四十年间中国上层社会的生活风貌,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进行了深入的体会分析。贯穿于整部小说的一条重要脉络,就是道家的思想如何指导小说人物的思考与行动,并通过人物的性格、言行来展现道之玄妙。林语堂曾说:“昔时,我就希望能找到一种被科学家所接受的宗教。倘若强迫我在移民区指出我的宗教信仰,我可能会不假思索地对当地从未听过这种字眼的人,说出‘道家’二字。”

一、天命观

“在人的一生,有些细微之事,本身毫无意义可言,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事过境迁之后,回顾其因果关系,却发现其影响之大,殊可惊人。这个年轻车夫若头上不生有疮疖,而木兰若不坐另外那辆套着小骡子的轿车,途中发生的事情就会不一样,而木兰的一生也不同了。”

  “曼娘现在住的是她刚到曾家那一天所住的院子,木兰也是那次在曾家第一次见到她。这十几天发生了多大变化呀!木兰觉得曼娘是冥冥中一个巨大力量之下的牺牲品,是受了欺骗玩弄。那个冥冥中的力量是什么,她不知道。难道造物主真是以人为‘刍狗’吗?存心捉弄人吗?她自己在心里纳闷儿。”

  道家基本都认为天命是一种绝对权威的存在,对于个体而言,命是不可捉摸、神秘莫测的。老子有言:“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七十三章)这似乎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一个意思。然而更大一部分道家学者则认为,天命是难以捉摸的。庄子曾说:“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庄子集释》),命的神秘色彩就愈加浓厚了。

  在小说中,重大事件发生之前,总有梦境或是抽签算命的预示,木兰丢之前,姚太太就做了木兰在树林中迷路的梦;木兰被曾家解救之前,来算卦的道士也说木兰有贵人相助;姚太太临终前做梦,梦到死去的银屏说她大限已到;“芬芳香过总成空”,红玉接受了抽签的暗示,香消玉殒……整部小说给人的最大感触就是“浮生若梦”,似乎总是受到某种神秘力量的支配,并且这种力量是不可知世界的材料。关注现实世界的儒家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他们为人们的现实行动设定了种种规则,但是却在探索深刻宇宙时止步不前。这是儒家可能为人所称道的地方,但也不可否认是他们学说的一个漏洞。而这一疏漏,使得广大普通民众的精神无所依托。民众限于时代、限于自身的知识,在很多时候需要求助于他们一直以来所信赖的“天”,因此道家在这时就成为他们毋庸置疑的依赖。西方的宗教讲上帝,而道家并没有创造这样一位全知全能全善的形象,道家只说它就是道,道能化生万物,是一切事物产生和变化的依据,但又说“道不可名”。神秘主义有时会因为其皈依者的极端言行而使理性的人恐慌,道家的“道”虽然令人难以捉摸,天命观也带有神秘色彩,但老子庄子都不能算是神秘主义者,林语堂称之为“观察生命细致入微的人”。

二、道法自然

“听着,孩子。要知道,物各有主。在过去三千年里,那些周朝的铜器有过几百个主人了呢。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永远占有一件物品。拿现在说,我是主人。一百年之后,又轮到谁是主人呢?”

  “福气不是自外而来的,而是自内而生的。一个人若享真正的福气,或是人世间各式各样儿的福气,必须有享福的德行,才能持盈保泰。在有福的人面前,一缸清水会变成雪白的银子;在不该享福的人面前,一缸银子也会变成一缸清水。”

  “他太太劝他逃离灾区,免遭杀害抢劫之祸,他却充耳不闻,想也不肯想。城外四乡都是军队。姚大爷认为一动不如一静。他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要听天由命,要逆来顺受。”

  “道家总是比儒家胸襟开阔。儒家总认为自己对,道家则认为别家对,而自己也许会错。所以非正统派的姚思安对西洋思想没有偏见,甚至于对自己女儿的婚事也提到自由结婚,就是由当事人男女自己决定,这正合乎道家的“道法自然”的道理。他认为把青年男女的婚姻付之于不加深思熟虑的青年的盲目冲动,这种西洋的想法极微妙而深奥,正像道家的道理一样。”

  姚老爷是全书中最具有道家风范的代表:坚持不让姚太太为女儿们裹小脚;为躲避城内乱局,姚家举家南迁,对于家中的财宝,姚老太爷却全然不留意,他以为物各有主,不必刻意强留命中注定要失去的东西。对于儿女的婚姻,姚老爷也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行动准则可以说是贯穿了他大半个人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首先,“道”是指世界万物的本原以及最后的依据。其次,“道”是指事物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道”,超越了人的感性认知领域,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没有一个界限。脱离人生烦恼、解决社会问题,达到自由逍遥的唯一方法就是顺应自然。天道既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它对世界万物的调整都是顺应自然的,因此只有效法自然才能实现大道,只有“无为”才是万古之真理。

  “自然”是道家思想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不仅指的是大自然,还同时描述一种天地万物不受外物干预、全然顺应自己本性的状态。“然”是“如此”,“自然”就是“自身(本应当)如此”。人不是万物的尺度,万物自身才是万物的尺度。

三、一生死

木兰问:“爸爸,你信不信人会成仙?道家都相信人会成仙的。”

  父亲说:“完全荒唐无稽!那是通俗的道教,他们根本不懂庄子。生死是自然的真理,真正的道家会战胜死亡。他死的时候快乐。他不怕死,因为死就是‘返诸于道’。你记得庄子临死的时候告诉弟子不要葬埋他吗?弟子们怕他的尸体会被老鹰吃掉。庄子说:‘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至少在我的丧礼上,我不愿请和尚来念经。”木兰听见父亲引证《庄子》时微弱的笑声,很受感动,也颇觉意外。木兰说:“那么您不相信人的不朽了?”“孩子,我信。由于你,你妹妹,阿非,和你们所生的孩子,我就等于不朽。我在你们身上等于重新生活,就犹如你在阿通阿眉身上之重新得到生命是一样。根本没有死亡。人不能战胜自然。生命会延续不止的。”

  姚老爷临终前的一番洒脱之言,表现的就是典型的道家生死观。生死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儒家因言生讳死而享有“好生恶死”之名,道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生死”“齐物论”等思想。

  根据《庄子·至乐》的记载,庄子的妻子死后,棺木搁在屋角待葬,庄子却坐在地上“鼓盆而歌”,惠子看不下去,也不能理解,于是问他何以如此时,世上最玄奥的生死谈便流露了出来:“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意思是说,妻子最初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也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也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恍恍忽忽之间,那最原始的东西经过变化而产生气息,又经过变化而产生形体,又经过变化而产生生命。如今又变化为死,即没有生命。这种变化,就像春夏秋冬四季那样运行不止。现在她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而我却还要哭哭啼啼,这不是太不通达了吗?所以止住了哭泣。林语堂称之为“带着诗人感触的玩笑”。死是生之后的必然结果,如果人们对死亡总是充满恐惧与悲伤的情感,就是“遁天倍情”了。道家以豁达的态度看待生死,生就是死,死也是生,生与死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于是庄子才能说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样迷惑而又震撼的生死论。

四、反者道之动

“木兰心中涌起一阵强烈的情绪,是一种快乐感,一种光荣感,她想那是必然无疑的。她的激动为从前所未有。这种激动,只有个人融进伟大的运动中,才会感觉得到……使她这样激动的,不仅仅是那些士兵,还有那广大的移动中的人群,连她自己都在内的广大的人群……在难民的千千万万数不尽的艰难困苦之中,她还没听见一个人说反对中央政府的抗日政策。虽然这场战争毁灭了他们的家,杀死了他们的骨肉,使他们一无所有了,只剩下他们的一身行李,只剩下了饭碗,只剩下了筷子,他们不悔恨。这就是人类精神的胜利。再大的灾难,人的精神都能克服,能超越,由于精神的坚强弘毅,能将之改变而成为伟大荣耀,光辉万丈。”

  小说的最后一部分,以豪迈的语言描写了人们举家西迁的壮阔场景,可以说是最让人感动和震撼的一幕了。“反者道之动”(《道德经》第四十章)的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事物变化的最大通则之一就是物极必反,“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思想支持,中华民族才能延续五千年的历史,身处危难之中不言败,坐享盛世太平仍思危。日本侵略使中国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之中,姚木兰也目睹了亲人与无数同胞的牺牲,然而她和广大的中国人一样,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他们坚信深重的苦难之后就是中华民族的胜利,而伟大的西迁就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

  道家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反面论是因为他们秉持一种宇宙周而复始的学说——生命就是一种变迁,交互兴盛与腐败,当生命力达到巅峰状态,也意味着它要开始衰落,这就像潮起潮落一样。庄子说:“大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所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庄子·大宗师》这种反面论的思想也使儒家与道家达成了共识。鉴于“物极必反”的道理,道家形成了一套处事之方:大要吾人若欲如何,必先居于此如何之反面,南辕正所以取道北辙。“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道德经》第七章)道家将这样行为的人称作“知常曰明”之人。他们懂得事物发展到极点之后就会变成其反面,但如果要维持事物一直处于正面发展的状态,并且不至于发展为反面,就必须在这个过程中加入包含反面意义的因素,这样该事物的发展才不会到达极点,而是永远处于接近巅峰的状态之中。

  林语堂在幼年时期深受基督教家庭的影响,尽管在他的青年时期经历了“异教徒”阶段,但他在晚年却以一种更高的境界回归了基督教会,当然这种回归与他早期的信仰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可以说对上帝的虔诚信仰贯穿了他的一生。在《从异教徒到基督教徒》里,林语堂对道家的思考方式表现出相当深刻的认同与赞赏:“庄子智慧的美在于当他到达道的边缘的时候,知道在什么地方及什么时候‘停止及休息’。基督教神学的愚蠢在于不知道何时何地当止,而继续用有限的逻辑去把上帝定义成像一个三角形,且为了求本身知识上的满足,而说怎样B是A所生,而C又怎样来自B而非直接来自A。”道家不追求对具体知识的掌握,而是崇尚对“道”的一种宏观把握,从而修炼一种通过直觉体悟来感知世界的能力。道家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主张,是希望人们用一种平和、虚静的心态去体悟大道,从而对宇宙产生一种真空妙有的意识感觉,这是一种可以无限延伸的认知;而不是去刻意追究一切事物的根本,以获得一个个孤立、局限、乏味的结论。道家靠直觉体悟的方法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反者道之动”的一种体现,人们越懂得把握追求真理的“度”,才会越接近真理;而汲汲于穷尽物理的人反而容易失去在这个过程中最珍贵的体验。

  阅读《京华烟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了解道家思想,体悟“道”的绝妙内涵的生动过程。“道”究竟该如何阐述,才能完全地展现其内涵呢?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便明白了何谓“道无处不在”——“道”是万物的根源,是生活的智慧,也是精神的最高境界。得道之人信天命,从而会顺从自然,进一步探索真我,在更宽广的境界里思考宇宙。道家所宣扬的的确是一种不积极的人生态度,它教人放任自然,消极抵抗;不把刚强、智勇看作是值得追求的品质,反而赞扬阴柔、无知。“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所以不引人注目,不受人攻击,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越来越显示出一种浮躁的气息,欲望在扩张,人类却与自己的本性渐行渐远。思想被认为与道家相近的杨朱曾说:“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句话后来使杨朱受到了千百年的指责,因为他极端的个人主义。但其实我们断章取义了,这句话还有后半部分: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它所阐发的与其说是一种道德倾向,不如说是一种“贵己”的态度。这种自由自在的状态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与道家产生了玄妙的共鸣。“墨者栉疾风,沐甚雨,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以致弄得胫无毛,排无脏。”《庄子》谓其:“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

  林语堂在论《道德经》的时候,如此说:“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常隐藏有内心的浮浪特性和爱好浮浪生活的癖性。生活于孔子礼教之下,倘无此感情上的救济,将是不能忍受的痛苦。所以道教是中国人民的游戏姿态,而孔教为工作姿态。这使你明白每一个中国人,当他成功发达而得意的时候都是孔教徒,失败的时候是道教徒。道家的自然主义是服镇痛剂,所以抚慰创伤了的中国人之灵魂者。”道家思想就是这样,它恍恍惚惚地说理,似乎让你混混沌沌,浑浑噩噩,其实你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几近于道”,但仿佛又说不出个所以然…….顺乎自然,不刻意去追求得道的人更容易接近道。

  《京华烟云》不仅因它环环相扣的情节而精彩,更让人回味的是它所传达的道家思想。如今老庄离我们已经千年之久,而这部著作距我们也近百年之遥。但是道家深刻而蕴藉的思想却在岁月的更迭中越来越显示出智慧的沉静之美。道家给人的人生观的确是消极的,但它带我们的思考实际上却是积极的。愿我们都能将自己的智慧寄托在平凡的道理上,珍视我们无心而得的感悟,爱并顺应自然的一切,“道”——可能就在蓦然回首处。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