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兴隆洼

时间:2023/11/9 作者: 延河(下半月) 热度: 13326
□ 夏 寒

  兴隆洼

  □ 夏 寒

从游猎到兴隆洼

游猎的血浪掀起着千年的藏识,栖息的身影走出定居的土地,一幕水光接天的乡村洞开了昨日野岭荒山的神奇……

  山水相连的心事,一头是新石器的陶罐,一头是旧相识的伴侣。

  云动,小西河的水,从远古流淌而来,从深山里唱着古老的歌谣而来。

  据考证,八千年前,我的先民在深山里采集野果,过着围猎的生活。到了兴隆洼,用树枝和茅草搭成窝棚,抑或从遮风挡雨的地窨子上空有青烟飘过。

  他们在河边住下,有一幅久远的风景,一家两家三家,在水里捕鱼捞虾。

  后来,他们的脸庞也绽放出了花,女人采来山花也把妆来化,苦读春天的发芽。

  哦,远古的风声,呼啸着落寞。

  我的先民不再漂泊。

  这时有炊烟升起,我看到赤脚的先民,拿起石头制作的刀斧,斩断荆棘,开出一条窄窄的生活道路。

  原始的生活,在一片苍茫里开始改变。

  这是模式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阅读和写作结合的步骤,所以也是最复杂的,首先教师要对课文进行解构(Deconstruction),教师在这个解构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支架式协助(scaffolding),讲解课文重难点,在学生充分了解文本内容之后,教师要具体讲解如何根据完善后的KWL信息表以及鱼骨头框架,写出一篇完整的summary.

  从清晨到日暮,从黄昏又到黎明,西拉沐沦河,穿越了岁月的凌乱,铺展开了宽阔的水面。不断地瞭望,兴隆洼,飘渺了八千年的炊烟,飘到了黄河上下,飘过了黄河两岸!

  瞬间,炊烟和我的日子,把古代文明的种子播撒!

最初的小米

本业的音乐隐约一方,侧耳的倾听,粒粒的米曲酿造的音符,跳跃着黑色的远古。

  是那些细小的籽粒,塑造远大的情怀,诱我一双手掌,为古老的兴隆洼遗存炭化的植物,在野生与栽培之间,拾起一枚枚粟与黍的生长。

  七千多年了,是谁在兴隆洼撒下了第一粒种子?延续了子孙的叹惜;也许那时的兴隆洼,有蓝灵灵的天,也有清亮亮的水;也许后来教我们种植庄稼的黄帝,划开红色的波浪,炎热那个夏天,直到树木喧哗过去,青蛙的哭笑声回旋生命的需要,一任庄稼摇动起原始的谷穗。

  若干年之后,兴隆洼就在那个秋天,碾子碾出了小米,捣碓的舂相盛满了碓臼的月光……

  小米,那是人类最早的粮食。晨夜,一只司旦之鸡,另一只司夜之鹤。为我,以扑鼻的米香彻底告别了深山生活的过去。

  山涧溪流,杵声回荡。小米和糜子的翻滚,喂养着我的先民,也让我的先民不断地生长智慧,剩下的炊烟藏起无限的袅袅幻象!然而,愿我的余香,送你——

  兴隆洼的这一缕炊烟,在种子的孕育中升起,在骨制的刀锋上升起;兴隆洼的这一缕炊烟,是从夹砂壶里升起,从石刀石斧的披沥中升起;猛然的一刹那,兴隆洼的这一缕炊烟,化成一条腾龙,南达渤海,北至乌尔吉沐沦河,西起洵河,东到医巫闾山。

  几千年了,朝朝暮暮,在黄河上下悠悠弥散,远远不仅仅是一个村庄那么简单。

  空旷。苍茫而辽远的兴隆洼,百十户人家,每一户人家上空的炊烟,都在渐行渐远的蓝色里传出划时代的文明缕缕。

  那是一座人间殿堂,那是人类播撒文明的心脏。兴隆洼,远古的兴隆洼……

红山

我站在兴隆洼的村头,遥望六千年前,回旋五千年前。

  月光,那远古的意象朦胧,灵显一幕红山文化的标签,从此,神灵穿越了懵懵懂懂的眼睛,以膜拜的方式打开黎明的天窗。

  路过的身影嫣然一笑,爬起的月色阅读起窗外的无限视野……

  我的先民乘着原始的跫音,潜入历史的河道,用本能的翅膀把遥远驮起。把西拉沐沦水域的月光作为意象,斜倚着岁月的墙角在前方为你引路,等待风雕雨啄,让石头上远古的刻痕把古老呈现!

  它远比人类的语言还要久远两千年。

  远古,有石对石的碰撞发出来的声音,那是远古先民最早唤醒人类走向文明的天籁之音。那种声音,从兴隆洼升起,被远古的风驮到了三星他拉,拱起了脊背,展开的想象,在石头之上写下红山玉龙的魅力华章。

  风吹着远古,从遥远地带铺开一条通往文明的命脉,先民的联想与认知在岁月里发酵,在繁衍中编织凤凰涅槃。

  那是一种蠕动的思想在文明里闪光。我从斑驳陆离的光芒中,嗅到了先人的血脉在流淌,仿佛春天的种子,生发的嫩芽是森林里膨胀出的光辉!

  文明,开始在红山之上,凸现思想与历史文化的光芒!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