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德里达专家杰弗里·本宁顿(Geoffrey Bennington)在《德里达资料集》()中写道:“如果说德里达的写作很难被归入哲学的类型之中,乃是因为他的写作看起来像是玩弄隐喻来对抗概念。”确实,德里达自己的作品与传统意义上强调概念表达的精确、语句之间紧密逻辑关联的哲学著作区别很大,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多运用语义之间的隐喻来阐发自己的观点,且在行文逻辑方面也比较松散,往往给读者造成了诸多阅读上的障碍,他的这种写作风格最终引发了轰动学界的“剑桥事件”。但是这一切并非德里达本人有意故作高深,而是与他对于概念与隐喻间关系的看法紧密相联。在德里达的写作生涯中,隐喻发挥着颠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重要作用,但隐喻并非仅仅是德里达的某种解构策略,他自己也对隐喻本身所具有的巨大哲学意义有着深厚的研究,早在《论文字学》中,德里达通过分析卢梭的情感理论后发现:“隐喻是将语言与它的起源联系起来的特点。”而卢梭本人的观点则蕴含着一个更为深刻的洞见,即只有隐喻才能表现最初的情感,虽然此时的德里达并没有深入探究哲学话语与隐喻之间的关系,但是以卢梭的“情感”为代表的某种本源性的东西与隐喻之间的关系已初步纳入了德里达的理论视野,而在之后更为成熟的探讨隐喻问题的《白色神话:哲学文本中的隐喻》(La Mythologie blanche: La metaphore dans le texte philosophique)中,德里达直接以哲学话语本身为解构对象,说明哲学话语中隐喻因素的力量。正如德里达本人所经常遭受的争议一样,学界对《白色神话:哲学文本中的隐喻》中所凸显的对隐喻的重视也多有指责。但是笔者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将指出,德里达对隐喻的分析并非必然导致意义的相对主义或虚无主义,且正如他的这篇论文所从属的文集《哲学的边缘》()的标题所提示的,他将带领我们进入意义的边缘地带。
这一切并非德里达本人有意故作高深,而是与他对于概念与隐喻间关系的看法紧密相联
一 概念/隐喻二分之下的隐喻研究及其理论困境
“隐喻”(metaphor)在西方传统学术中一般被归为修辞学、诗学的研究领域,但是其中隐含的对语言与世界关系的思考决定了其深厚的哲学面相,特别是自索绪尔对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关系的“任意性”的研究以来,语词意义本身具有的表征世界的透明性遭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但意义在解脱了被强加的直接表征世界的功能后,“更凸显了它的无限性”。因此,德里达在《白色神话:哲学文本中的隐喻》中首先批判的就是人们惯常思考隐喻的方式,即“概念/隐喻”的二分模式,这种思考方式引向了对隐喻的暴力解剖。德里达开篇就论述道,乍看之下,这篇论文将着眼于以下几个问题:“哲学文本中存在隐喻吗?以何种形式?到何种程度?这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德里达设置这几个问题并非是一种修辞层面的戏谑,他实际上指出了我们讨论隐喻问题的几种传统的提问方式,提问方式的给出往往也暗示了答案。耐人寻味的是,这几个问题的主语都是“哲学文本”,但这似乎也无法令读者展开怀疑,因为标题就是“哲学文本中的隐喻”,但是其中存在的悖论是我们无法忽视的。因为当我们追问“哲学文本中存在隐喻吗?”时,将导致一个更为严重的偏见,那就是隐喻作为哲学文本的异质对象,应当被排斥出哲学文本。追问哲学文本中是否存在隐喻成了对隐喻的驱逐,这样,当我们进行追问的同时,问题已经被取消了。这一切悖论的产生建立在“概念/隐喻”的二元对立框架之上。这种二元对立的框架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哲学文本需要保持意义的单一性和确定性,而隐喻总是试图突破单一性的束缚,两者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我们的提问方式决定了给出的答案,这样造成了无法解决的悖论
现在,解决悖论的方式之一是我们消除提问中的主语“哲学文本”,但是我们能够单独地对隐喻进行发问吗?对隐喻进行定义必须与相对的概念处于一个差异网络之中,所以德里达提醒我们,提出上述问题时将会呼唤一本“哲学之书——有关哲学的使用(usage)或好的使用(usage)的书”。这里的关键在于,不管我们的提问是否带有主语“哲学文本”,提问方式本身限制了对问题所做出的可能的回应。至此,德里达将这部论著真正想探讨的问题给了出来,即“我们的兴趣在于这种涉入的承诺,而不是它所给出的东西”。回到前文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德里达思想的精妙之处了,即我们的提问方式决定了给出的答案,这样造成了无法解决的悖论,但是我们可以将兴趣转移到另一种具有质的不同的问题上,即“这种涉入的承诺”,话虽如此,这一表述还是不太清晰的,德里达给出了一个比较形象的补充,即“磨损/高利贷(usure)”。而这种磨损,“构建了哲学隐喻的特有的历史与结构”。但是德里达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并非单纯地叙写一部隐喻史,他集中地呈现了哲学文本中关于隐喻问题的论述,这些论述通过一整套话语机制建立起对隐喻的压抑,德里达抽丝剥茧式地解开了这些遮蔽的结构从而达到解构隐喻/概念的二元对立的目的,这一目的尤其体现在他对语词意义的边缘地带的论述。
实际上,德里达开篇的论述隐含了诸多更为根本的旨趣。首先,德里达所列举的几个传统意义上对于哲学话语与隐喻之间关系的提问,所体现的真理观是一种符合论的真理观,符合论的真理观强调陈述与对象间的符合,自然,隐喻被排斥出陈述之中。其次,概念/隐喻框架设置的合法性是存疑的,这一框架是一种未经审查的“承诺”,所以德里达提醒我们需要密切关注这种承诺本身。最后,这样一种承诺并非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意义,它的发生、发展具有其特殊的历史,但是其历史结构也并非一种黑格尔式的目的论式的历史发展,德里达运用“磨损”这个词来形象地说明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哲学话语与隐喻之间的关系并非平滑如天鹅绒一般,而是不断经历着打磨的过程。
二 意义的边缘的呈现
自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重心从认识层面向语言层面转移,但是这不必然导致哲学抛弃了对人类世界根本问题的追问,而仅仅停留于琐碎的语言分析之中。对语言意义问题的不断询问彰显了对根本问题的研究的新路径,我们从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来考察德里达的隐喻思想,将会更加明晰地呈现德里达思想的深刻之处。对意义问题的追问形成了“意义理论”,我们所熟知的是分析哲学对意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以现象学为代表的欧陆哲学同样对意义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最为知名的莫过于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通过分析此在(Dasein)对存在问题的提问结构而达成对“存在的意义”的追问的目标。德里达本人明确表明解构与现象学之间的师承关系,“如果没有现象学派,没有本质和先验还原的实践,没有对于现象性意义的关注等等,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可能的”。然而与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的现象学思想不同的是,德里达更为关注边缘地带的问题,这或许是他对现象学“面向实事本身”的精神的个人化解读,早在《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引论》中,德里达就犀利地指出:“胡塞尔在考虑意向激活的纯粹性和合法性时,他总是把语言或书写的物质部分说成是一种肉、一种身体(Leib)本身或一种精神的身体性(geistige Leiblichkeit)。”在观念与肉身之间的边缘地带,德里达发现了胡塞尔所孜孜以求的源头处所存在的污染(观念对象被书写、肉身形式所缠绕)。而在隐喻与概念间的边缘地带,展现的是意义本身的一种播撒,在本节中,笔者将主要勾勒德里达对意义的边缘地带的呈现。(一)可感图形的打磨与意义透明性的追求
德里达运用“磨损”这个词来形象地说明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哲学话语与隐喻之间的关系并非平滑如天鹅绒一般,而是不断经历着打磨的过程
首先,可感图形的存在指向了某个原初的东西,而哲学正是以第一性的、基础的东西为追求对象,哲学研究的对象得到了承诺。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了哲学研究与感性经验之间的关系,哲学话语并非完全超越于经验之上,它的逻辑起点其实就是感性的图形。
抽象观念中总是隐蔽着一个可感图形。而形而上学语言的历史总是混杂着对这种可感图形的功效的涂抹以及对它的肖像的磨损
最后,正如德里达自己所论述的那样,哲学的文化本质上是磨损的。虽然感性图形的存在保障了哲学对象的存在,以及认识论层面上的可通达性,但是哲学本身追求的永恒与第一性是与瞬时的感性本身相矛盾的,为此我们必须对感性图形进行打磨,并让这种图形足够透明,能够被用来言说外部世界。
(二)意义透明性的不可能与意义边缘的呈现
然而,德里达关于可感图形的论述并非能做一种基础主义的解读,即我们断定他宣扬一种“隐喻中心论”,因为德里达的论述强调的是可感图形本身处于磨损状态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是我们做出承诺的过程,隐喻、概念只是这一过程的产物,但是德里达的研究对象并非这一承诺所形成的产物。如果上述推论还不具有说服力的话,德里达的这一重要立场的澄清可以从他自己给“形而上学”与“白色神话”的定义得到印证:
形而上学是什么?一个重组并反照了西方文化的白色神话:白种人把他特有的神话(印欧神话)、他的逻各斯(也就是说他的习语的神话),当作理性(他必定仍然希望如此称之)的普遍形式。
三 意义的边缘与目的论的消解
(一)意义的边缘与体系外的隐喻——对意义目的论的消解
(二)隐喻与概念之间的裂隙——消解意义目的论的后果
结 语
离散Chirp-Fourier变换是一种有效的Chirp信号检测方法,参数匹配不存在交叉项,但有两个约束条件:信号长度必须为质数;离散Chirp信号参数必须为整数。针对该限制,文献[6]提出一种修正离散Chirp-Fourier变换,其定义为
? Geoffrey Bennington, Derrida Bas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p.119.
? 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393页。
? 李永毅:《德里达与欧洲思想经典的对话》,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176页。
???? Jacques Derrida, Margins of Philosophy, trans, Alan Bass, The Harvester Press, 1982, p.209.中译参见雅克·德里达:《白色神话:哲学文本中的隐喻》,陈庆译、牛宏宝校,《外国美学》2017年第27辑。
? 杜小真、张宁:《德里达中国讲演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第214-215页。
? 雅克·德里达:《胡塞尔〈几何学起源〉引论》,方向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6页。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