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前:
那时,我们常到河里游泳
像一把锐利的剑,划开水的皮肤
或者一遍遍刺进河的心底
与水里的鱼擦出火花
大人们在午睡,在无尽的知了声里
我们赤裸,徒劳而快乐
不远处有坟,地下有充满汁水的花生
坡上,栎树是坚硬的木料
松针沙沙作响
像一堆堆凌乱的指针,每个事物
都有自己定义的历法
不被年月日的时间单位统治
有一个伙伴,忘记了上岸
他选择了河水的时间
点睛后:
那时,我们常到河里游泳
像一把锐利的剑,划开水的皮肤
之后一遍遍刺进河的心底
与水中的鱼擦出火花
無尽的知了声里,大人们在午睡
我们赤裸,快乐而不知徒劳
不远处有坟,地下有充满汁水的花生
坡上,栎树是坚硬的木料
松针沙沙作响
像一堆堆凌乱的指针。每个事物
都有自己定义的历法
不被年月日的时间单位统治
有一个伙伴,忘记了上岸
他选择了河水的梦境
点睛师评论:
这首诗的立意、完整度很好。选择了一个儿时河边耍水的场景进入诗的核心地带。有一种起承转合的书法之美,尤其在第三节最后的“每个事物”,像行书中的虚笔连带,直接带到了第四节,很出彩。
但问题也同时存在。第一节“划开水的皮肤”和“刺进河的心底”,作者用的关联词是“或者”,意谓等同关系。仔细分析辨别,用“之后”似乎更好,符合行为逻辑。总是先划开水的皮肤,然后刺进河的心底。即使先刺进河的心底,那也需要先划开水的皮肤。
在第一节第四行中,“水里”一词的运用,个人觉得不妥。因为第一行中就出现了“河里”,如把“水里”改为“水中”,表达出同一种意思但又有不同字眼排列的装置感,就如同王羲之写兰亭序二十一个“之”形象全然不同,富于变化。
第二节中,句子和词语的顺序运用欠妥。应为“无尽的知了声里,大人们在午睡/我们赤裸,快乐而不知徒劳”。知了声在前,午睡在后。快乐在前,徒劳在后。具体到当时的年龄,应该不知“徒劳”。
第三节过渡得很好,惟一是第四句标点符号的运用不妥。在这个句子里,“指针”与“每个事物”的关系是万物和一的关系。把其中的逗号改为句号,正是有一种断裂再生之感,同时,让她和下一节及早建立联系,属于题中应有之意。
第四节,其实第二句最为啰嗦且非常坚硬,容易把诗带出已经营造的氛围中。但留着也无妨。只需要注意这一节“时间”一词出现的次数,又犯了第一节词语重复使用因而看上去有些匮乏的毛病。把第四行的“时间”改为“梦境”,更富形象和立体。
总之,本诗的问题主要是遣词造句以及句子之间的顺序衔接不够稳妥。如在写作过程中注意或者事后打磨,相信必然会成就一首好诗。这也是我的写作方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