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宫是一座苍老而不失灵秀的道教宫观。它没有中国十大道观那样的气派华丽、巍峨高耸、浩大辉煌,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精华、古朴和深幽。犹如一位秀婉脱俗的仙女下凡,因在南山腰上遥望苍穹日出日落,笑看人间盛事太平而流连忘返;又像一位慈善年老的道士,历尽百年沧桑,依然静默于华安县华丰镇良埔麒麟山脉之南山东麓,刻录着历史的年轮,庇护着芸芸众生。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沐浴着初春的暖阳,沿着弯曲陡峭的林荫山路奋力爬坡,清新的寒风驱散了浑身的热气。绕过一道弯,眼前豁然开朗,别致精巧的道观建筑南山宫映入眼帘。在蓊蓊郁郁的群山环抱下,宛若莽莽苍苍绿海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当地热心人士黄先生的陪同下,我们怀着心诚则灵的意念走近南山宫。
南山宫海拔300多米,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坐西朝东偏北。面向燕尾顶,背靠南山腰,右傍笔架峰,左倚麒麟山,形如古代帝王的龙椅。每当旭日东升,常有淡烟落雾徐徐从山谷间飘过,民间称南山宫地理格局为“群峰叠翠拥道观,北枕西岳下南山。右傍凤凰笔架岭,左腾青龙碧玉楼,两垂角带胭脂美,中局伟岸万人参。百里回水如飘纱,清泉煮茶味自甘”。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经久不衰,源远流长。自汉代创立以后,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宇宙观受到人们的重视。到了北宋、南宋时期更是兴盛,道观遍布全国,规模日益宏大,学者辈出,道书大增,汇编成藏。据《道经》记载:道教起源于盘古开天辟地,元始立教说法,传至世间。故以黄帝为纪元,已有道历4700多年。
南宋末期,国力羸弱,常受金人和蒙古人的侵袭,统治者为求消灾免难,保国延祚,更寄希望于神灵的保佑。宋高宗即位之日,就下令于江宁府建景灵宫。后来又下令在全国各地建报恩光孝观,以奉佑陵神御。他在战败之余,仓皇南渡后,惊魂未定,即在钱塘修建显庆观,以处羽流。宋孝宗即位后,还以自己的模样作为塑造道教神像的“样板”。道教不仅在朝廷盛行,在民间也广为流传,南山宫的兴建就是一个例证。
那么南山宫建造者是何许人也?传说,当时附近村庄有庄、王、柯三姓富裕人家,同时盯上这块堪舆宝地。三人势均力敌,谁也不肯放弃。后来托圣祖七仙妈之梦,三人心平气和,坐下商议,共建南山宫。166年后,历史的车轮驶进明正统六年,庄、王、柯家族早已湮滅在历史的尘埃中,继之而起的黄姓家族重建南山宫。是华安县境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物,2006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宫观前面是个宽阔广场,视野开阔,举目眺望,江水迂回环抱,犹如白色飘逸的绸带在绿野山间缠缠绵绵。山岭下、国道旁茂林翠竹掩映下,楼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环顾四周,山岭逶迤,峰峦叠翠。柚子、芒果、龙眼、荔枝、橄榄、杨梅遍植山坡,四季花果飘香,芬芳诱人。这里不仅是宗教圣地,还是一个生态旅游胜地。
南山宫门前的石埕上放置两个古香古色的铜制大香炉,一个形如司母戊鼎,一个状似尖塔,历尽百年沧桑,均已漆色脱落,锈迹斑斑,却岿然不动,屹立宫前,见证了南山宫的历史,承载了无数信士的美好愿望。门前北侧有个小水池,山泉蓄水养鱼,几条金鱼在池水里时而追逐嬉戏,时而悠闲地吹泡泡,时而舞动着优美的舞姿,给这古老的道观增添了几分灵性。
南山宫仿紫荆城中的太和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柱,整体基盘近正方形。昂首凝望,蓝底金字“南山宫”三个大字悬挂于层檐间,字迹遒劲有力,格外醒目。整座宫殿为抬梁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下檐有副阶(回廊)周匝,与两侧梢间有门相遇。层檐间斗拱出跳,雕龙状纹饰,用下昂,四角翘脊下施角鱼。正脊中饰宝珠,两端为燕尾,并各饰飞龙一条,燕似展翅翱翔,龙如腾空而起,形象逼真,活灵活现。上下脊均饰飞禽走兽、花草树木、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双燕归脊是闽南传统建筑中最常用的建筑形式,已然成为梦里侨乡的一抹剪影。流畅的曲线,飞扬挺拔、轻巧俊逸的燕尾,剪出了岁月的流光。夕阳映照,熠熠生辉,宛若给这百年沧桑的道观镀上一层金光。
“南国有光皆福地,山宫无处不仙家”这是书于正大门两侧的对联。像这样充满“仙家”理念的对联就有10多幅,给这古老的宫殿披上了几许的神圣色彩。绛红色的大门画着威风凛凛的执戟神将,镇守道观山门,两侧各有一圆形和方形镂空花窗,精致细腻,古朴凝练,雕刻技艺精湛。绕回廊慢步一圈,轻轻触摸红色圆柱与木墙,犹如触动了历史的脉搏,那磨得发亮的岩石地板,那漆色斑驳的木作墙体,仿佛述说着世事沧桑与美丽传说。

纵观南山宫,挑梁椽榫古朴凝重,装饰构件简约明快,显然基本保留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唯四支红柱及柱础工艺异于椽梁,经鉴定为宋代遗物。
正当被眼前精湛的营建技艺所折服时,忽闻脚下传来“叮咚”声响,连忙俯身趴地,屏气敛息细听,借着手机的亮光发现,原来在距神龛1.2米的中轴线处,有一圆形双鱼洞口,山泉日夜流淌,从宫中地下暗道穿行而过发出的美妙之音,甚为神奇。上有藻井,下有暗道,抑或与道家推崇水的特性有关,以“柔弱胜刚强”,体现道法自然的理念。因其水清冽甘甜,永不枯竭,故有“闽南一清南山宫”之说。
南山宫祀圣祖大仙(仙妈)和都统舍人公。宫中正面排列七仙妈神像,左侧立都统舍人公神像,个个慈眉善目,端庄娴雅。仙妈是民间信仰的神灵。相传仙妈为玉皇大帝的第三爱女投胎转世,自幼聪明伶俐,精通医术,乐善好施,深受黎民百姓的感激和崇拜。都统舍人不是官位,而是天界的神位,倘若得到他的保祐眷顾,便会财源滚进,家肥屋阔,平平安安。印尼瓜哇岛两座有名的庙宇就供奉都统舍人公,信众无数。
明末遗臣陈天定于顺治元年(1664)流寓南山宫两年,在此著书立说,恩泽百姓。并亲笔题匾,改“圣祖大仙”为“德茂天初”,语意此地之神,堪比“一气化三清”的道家至尊,并作签诗36首。解放初期,一大土匪前来求签,是否有“东山再起”之日。签曰:大石镇江头,清波水不流,万年沉底在,永镇江千秋。于是打消了原来的妄想。几百年来,道观香火缭绕,信士络绎不绝,常有人到宫抽签求运,保祐平安,求得好兆头。后来陈天定遁迹花山(今华安县华山村),建立学堂,传道授业,留下“十七举子十八中”的民间佳话。

走出宫殿,伫立宫前,举目遥望,天边一抹红霞喷薄而出,放射出万道光芒,渲染了天际,染红了山峦,也染红了整座宫观。此时,天际与绿波相连,绿波与宫观相接,道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犹如梦幻的仙境。猛然间,我恍然大悟,这也许就是道观建在山上更能接近天上神仙的缘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