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日刷朋友圈,看到一张昆虫图片,这张图片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
图片上昆虫的名字记忆犹新,我们称之为“肚爬”(谐音),这是闽南语直译,恐很多外地人不解其意。如朋友介绍的,学名应该叫“蝼蛄”“土狗”(由于烘干后的蝼蛄身体紧缩,头向腹部弯曲,六足紧抱,形状像条卧着的狗,故取名土狗),亦叫“肚猴”。
幼时的回忆让我对“肚爬”的信息产生兴趣,于是上网搜索相关资料,百度百科曰:“土狗即蝼蛄,昆虫,俗名耕狗、拉拉蛄、扒扒狗等,背部一般呈茶褐色,腹部一般呈灰黄色,根据其生存年限的不同,颜色稍有深浅的变化。前脚大,呈铲状,适于掘土,有尾须。生活在泥土中,昼伏夜出,吃农作物嫰茎。”
按照百度百科上介绍的,再结合图片,蝼蛄就是我们闽南语所说的“肚爬”无异了,而“肚爬”基本上是在地下生活,要么吃刚播下去的种子,咬食农作物根部;要么潜行土中,形成隧道,使农作物幼根与土壤分离,农作物因失水而枯死。“肚爬”食性复杂,危害谷物、蔬菜及树苗,属害虫。
对于“肚爬”是害虫一說,我倒没什么体会。上世纪八十年代,家乡平和坂仔的田里都是种植水稻,从秧苗插到地里,到变成黄澄澄的稻田,这中间很少听父亲说起“肚爬”给农作物带来的危害。倒是“肚爬”的美味吸引了我们的味蕾,占据了我对童年美好的回忆。
一季的稻子收割完后,田地需要重新松土,那时候,家家户户养着一头水牛。需要犁田的时候,父亲把犁架子套在牛背上,他在后面一边扶着犁,一边吆喝着牛往前走。犁过的水田还需要用耙子进行松土,父亲赶着家里的那头老黄牛在田地里一遍遍地耙田地,“耙”子所过之处,一块块土块浮出水面,父亲说,要把土块踩到水底下,稻田才能平整,才好插秧,于是,我们每每跟在父亲后面踩土块,记得用耙耙过的地方,会从土里钻出很多“肚爬”,在田里快速爬行,有的还会展翅飞出好远,此时的我们就要眼疾手快,也顾不得干活了,在水田里东奔西窜抓“肚爬”,如果稍不注意,“肚爬”就会钻入土里,那时我们就只有叹气的份了。
抓在手里的“肚爬”在手上摆动着身体,为防止它逃走,我们总是稍用力地捏“肚爬”的头部,“肚爬”瞬间一命呜呼,我们把“肚爬”放进早准备好的瓶子里。每当“肚爬”大量出现的时候,父亲也会停下手上的活,帮我们抓“肚爬”,经常半天时间,我们就能抓到大半碗的“肚爬”。
中午或晚上,我们收工回家,母亲把“肚爬”洗干净,在锅里放油,等油烧热后,把“肚爬”放油锅里爆炒,炒熟后再倒入一点酱油,我们站在锅边看着母亲炒“肚爬”,其时早已垂涎三尺,等“肚爬”炒熟后,迫不及待抓一只放进嘴里,那个味道,真是美极了。
再后来,家乡的水田全部种上香蕉,村里再也见不到水牛了,犁耙这些农具也消失得无影无踪,自此后,再没见过“肚爬”的踪影。
就在“肚爬”几乎要从我脑海中抹去记忆的时候,这张图片唤起了我的回忆。相关资料显示,“肚爬”还是养生食材呢,具利水、消肿、解毒的功效,内服可治水肿、小便不利、石淋、跌打损伤等症,外用可治疗脓疮肿毒,颇具阳刚之气。
而据相关资料考证,《诗经·硕鼠》中所描述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硕鼠,无食我麦……”“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中所描述的“硕鼠”是一种吃黍、麦、苗的昆虫,它既具备吃植物种子的特性,同时也具备吃植物活苗的能力,它就是“蝼蛄”,也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肚爬”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