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是中国传统的书写和绘画工具,也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它由动物的毛、竹子或其他材质组合制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而我看到的是被收藏在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里的一支非同寻常的毛笔,它承载着一段不朽的红色历史,并铭刻着一段红色记忆。
纪念馆位于漳州市政府大院内,也称“芝山红楼”。这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小洋楼,它原本是美国基督教会寻源中学校长居住和办公的地方,红军进漳时,毛主席在此居住。他彻夜挑灯阅读军事资料和研究作战方案,以及领导部署红军进漳的相关工作。从此,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在这座红楼里绽放耀眼的光芒……
这座红墙灰瓦的小红楼的四周墙面上用毛笔分别写着5条红色宣传标语,如“实行土地革命”“最贫苦工农自动起来当红军”“工农儿童组织儿童团”等,标语字体粗大,刚劲有力,内容精炼鲜明,让人一目了然。因精心呵护,这些宣传标语虽历尽风雨的侵蚀,却也耀眼醒目,一点找不到光阴在它身上留下的斑痕。这些红色标语都出自于红军宣传员之手,他们在进漳时写下。当我看到这些标语,便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恨不得马上见到这支毛笔的芳容。怎样的笔写下了这样的标语,怎样的军队留下了这样的口号。
看到这支毛笔的瞬间,我心里既激动又好奇,好像时光就此凝固,觉得时间又回到89年前的那一天。厚重的毛笔被完好无损地收藏在一个精致的木盒里。这支毛笔通长22.65厘米,笔身由木棍制成。光滑的木柄不長,似腰鼓形,接近毛刷的端口比较大,上方嵌着黏胶,大红色的毛刷粗圆锥状,形似一把燃烧的火炬。透过历史的眼眸,依然感受到当年红军的革命斗志和红色激情,穿越悠悠岁月,光芒照耀了漳州大地。
1932年4月3日的那一天,毛泽东率领东路军从长汀出发,奔袭龙岩,于4月19日攻克漳州。
红军进漳后,乘胜追击,扩大战果,打开了闽南革命新局面。在闽南党组织的积极配合下,王海萍、邓子恢、王占春等率领游击队和红军一起深入漳浦、南靖、平和三县发动群众,扩大农民武装,建立红色政权,进行土地革命。那时,在进漳红军的推动下,闽南党组织领导的武装力量集中于漳浦县五区,进行整编,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简称红三团。红军进漳期间,扩充红军1500多人,其中600多人参加了红三团,900多人参加中央红军。后来的红三团牵制敌人进攻,配合红军反围剿,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红军队伍的扩大,力量的增强,红军的宣传工作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0世纪30年代初,漳州是福建重要港口城市,贸易发达,经济富庶。国民党张贞部占据于此,盘剥百姓,摧残闽南革命。漳州的当地百姓对红军不了解,甚至认为是与国民党兵一样压迫剥削穷苦人民的。因此,红军进漳这段时间,为了让当地的人民群众更能了解红军队伍,以及号召他们参加革命而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红军宣传的形式各种各样:发宣传单、开千人动员大会、书写标语、演讲、演戏、编写歌谣等……那时,书写标语是红军最常用的宣传方式。它操作简单,传播迅速,其内容简单直白,通俗易懂,更广泛地接近群众的生活,让人熟读熟记。
墙壁、石崖、大树、高山等较为显眼的位置都是红军选择书写标语的地方。为了不暴露红军部队的机密,往往标语的落款处,只署名“红军”,或有的再加上部队的“编号”几个字,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在漳州战役中,宣传标语遍地开花,到处可见,从鼓舞士气和发动群众的角度,它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4月20日进入漳州,至5月28日撤离,短短的一个多月,红军在漳州、南靖、龙海、漳浦、云霄、华安等地的墙面上书写的红色标语就数百条。因处在艰苦时期,条件限制,他们书写的工具和使用的墨水都是就地取材,用油漆、石灰、土红或烟墨之类代替墨水,反正能用就行。他们走到哪里,标语就写到哪里。无论是行军,还是作战,他们把之间的空隙时间利用得恰到好处,让宣传标语更为广泛,既接地气又深入人心,并快速产生效应。
当然,在“芝山红楼”的墙面上的标语也不例外,它们都应景应时,号召力强。其中“实行土地革命”的标语是宣传当时实行土地革命,贫苦农民翻身做主人,土地归其所有的政策。“最贫苦工农自动起来当红军”的标语意为发动群众,唤醒人民闹革命,红军才是穷苦人民的队伍,要自愿起来参加红军。而“工农儿童组织儿童团”的标语则反映说明这是一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少年儿童组织,培养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革命斗争,如担任站岗、放哨、送信等任务。这些标语主题鲜明,简单明了,易懂易记,感染力强,具有一定的传播性。
往事已矣,物是人非。如今,曾经使用的这支毛笔虽不再肩负使命,但在新时代,它的意义从未褪色,它火炬般的亮光一样照耀着人们前行。
赞(0)
最新评论